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 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29 09:04:08王金华向红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王金华 向红军

(湘南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其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育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思政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

从2017 年2 月27 日起开始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1]。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1]。

课程思政就是要实现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当中,实现价值引领[2]。自提出“课程思政”后,全国高校立即行动起来,不断探索和推广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许多教师都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途径,参见文献[3-9]及其所引文献。

各学科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不管哪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由于各个学科的特点不一样,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同,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知识体系。如何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找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切入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还需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加以推广。

本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对如何做好地方高校数学类课程思政进行积极探索,总结一些实践经验与做法,让思政教育与数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不再孤立割裂,与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1 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提到课程思政,部分老师认识不是很深刻。不少老师认为:高校各专业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课都比较多,内容也很丰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要求也比较高,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就只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就行;特别是像数学这类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讲课程思政是否有必要。因此,要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首先还需老师们多学习,提升自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知,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

湘南学院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等思政课程。这些是以达成思政教育的显性课程,其核心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有一定的政治属性[3],因而大家习称之为政治课。而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之中,在各个学科当中渗透思政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利用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完成思政教育工作[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从文字上看只是顺序不同,但二者有着相同的德育目标,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政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强调显性意识管束,由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在系统化教学的过程中完成道德规范及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4],其有着严格的课时、学分、考核的要求。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意识形态教育,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思想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熏陶,可以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一种影响,也可以是专业知识蕴含的哲理。如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数学的美、数学历史、数学定理、公式背后的故事等都是融入思政的素材。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都肩负着重任,都应该自觉地去努力完成课程思政的责任。课程思政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适当,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渊博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共鸣,必能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2 结合专业特点融入思政教育

因材施教是一贯的教学原则。课程思政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学生核心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教师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激励学生。上课前课件PPT首页展示着“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方面让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经常提醒学生自己的努力方向。作为老师,我们也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准约束自己,为学生作榜样,为人师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因此,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课前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后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交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辅导。同时也会利用课前或课间的碎片时间给学生解读,与学生聊学业规划及职业规划,引导学生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要做好自己的规划并为之奋斗。同时给学生介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点、就业优势、优秀毕业生的故事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从而热爱该专业,认真学习。将敬业爱业、乐于奉献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 利用课前分享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困境[6]。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系统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在数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统一中,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数学分析课程是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多而抽象,难度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基本以数学定义、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学生练习为主。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在实践中运用课前分享的模式。课前都会提前5~10 min 进教室,在适当的时候,利用PPT 展示一些名人警句,或者展示一个小视频,或者展示数学家故事等,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培育学生的进取心。

有时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分享学习数学分析课程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不断积累,来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只关注本课程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表现出比较单一,重视专业教学而忽视了专业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课堂师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学习容易疲倦。思政元素引入后,教师努力营造一种互动的气氛,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模式有变化,教学效果更好。

4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政教育

要实现课程思政,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充分发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思政元素,收集相关思政素材。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适当融入德育元素,启发学生心灵,达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以下我们介绍在数学分析课程中几个小案例。

案例1:积分号“∫ ”之美。

对微积分有着伟大贡献的莱布尼茨于1675 年创造了这个积分符号,积分的本质是求和。这个积分号是微积分学中比较美的一个符号。其美体现在多方面:(1)符号的外形美,从外形上看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是同学们的梦想身材。在教同学们认真写好这个符号的同时,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精神状态,学习之余也要锻炼身体,保持形体美。(2)符号的内在美,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是“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先化整为小、再局部近似、再化小为整、无限精确化。从代数上深刻体现了整化小、再小累积到整;从几何意义上看就是曲转化为直,直又转化为曲的辩证思想。这种思想中充分体现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深刻领会之对老师同学都有很大的启发,遇到困难,化难为简,立下目标一步一步实现,小目标成就大理想。遇到问题或困难,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分解,理性平和定能解决。

案例3:圆周率π 的历史。

在教学中融入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我国数学家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学生,引领学生。通过数学的历史、数学文化的渗透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无论何时谈数学分析教学,谈高校数学教育,我们都不能忽略其历史文化价值,都应在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去审视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要把它提升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次。因为数学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语言及内容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数学语言的精炼、逻辑的严谨、符号的简洁、理论的规范、思想的深远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好数学的特点,引领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及深层次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思政教育就水到渠成。

5 结 语

“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地关注。它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8]。大家研究“课程思政”,其实也是新时代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9]。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地研究课程思政的方法、挖掘思政素材、积累经验、找到思政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切入点,并加以实施。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