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本·文字

2020-09-28 07:05李竹平杨瑞霞
江西教育B 2020年9期
关键词:花瓣儿叶圣陶李老师

李竹平 杨瑞霞

《荷花》这节课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次课堂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重视真实真切的学习“境遇”的创设,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经历学习过程。

荷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在合适的时候,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将这些诗文建立起联系,形成文化场域,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既领悟荷花的意蕴,又丰富语言经验,经历母语文化的审美体验,是母语课堂的应然追求。这节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一、谈话开启,联结已有经验,形成文化场

师:同学们,我了解到你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有一首古诗叫《江南》。

(生背诵《江南》)

师:还有一首——(PPT出示《采莲曲》)

(生齐诵《采莲曲》)

师:你们发现这两首古诗中哪几个字带草字头?

生:“莲”“荷”“芙蓉”。

师:莲、荷、芙蓉是三种事物吗?

生(毫不犹豫):是。

师:请再读读这两首诗,观察配图,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生:它们是一种事物。

师:这种事物我们平时怎么称呼它?

生(齐声):荷花。

师:荷花既叫莲,又叫荷,也叫芙蓉,它有这么多好听的名字,真的惹人喜爱。《江南》这首诗是汉朝人写的,距今有两千多年了;《采莲曲》是唐朝人写的,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作家都喜欢写它,因为它太美了。(教师PPT出示红莲和白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写的,题目叫《荷花》。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评析】新的知识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李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荷花有关的古诗,学生原有的与荷花有关的学习经验被激活。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对荷花的许多爱称,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将荷文化渗透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可谓一举多得。原来新课导入环节还可以这么有文化底蕴!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本之美,感受文化魅力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与作者同期待

师:大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了,都能正确、通顺地读出来了吗?

生:能!

师:读正确,读通顺,这比较容易,但要读得棒,就不容易了。什么叫读得棒呢?就是把叶圣陶先生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来。下面我来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篇课文中叶圣陶想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请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师:好流畅!我从你的朗读中捕捉到一个词——清香。除了“清香”之外,叶圣陶先生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另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师:你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捕捉到哪个词了?

生:“赶紧”,说明他很急切。

师:这就叫会读,既读出了荷花的清香,也读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谁能试着把这两种感觉都读出来?

生: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生:老师,我觉得他没有读出两句话间的停顿。

师:哦,你注意到了句号,觉得句号处应该有清晰的停顿。想一想,这儿不停顿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不停顿更能表现出作者心情急切。

师:那你们也像这样读读看,是不是更能表现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生:是的。

师:看来,我们朗读,要注意标点符号,更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把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了,就是好的朗读。

【评析】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何谓“有感情”?又该如何“学习”呢?李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给出了精妙的阐释。在指导朗读时,李老师将“有感情”具象化为能够读出作者叶圣陶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让教师有“法”可教,而且学生也有“法”可学。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与作者共赏荷花

师:来到荷花池,作者看到了什么?(请一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其他学生圈画捕捉到的词语)

生: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声音真好听,读得也流畅,但是我发现其他同学并没有拿笔圈画词语,是不是他们没有从你的朗读中听出叶圣陶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吧,我再来读一遍,大家试着捕捉听到的词语。(示范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一名学生):你都圈了哪些词?

生:“挨挨挤挤”。

师: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荷叶。

师:说明什么?

生:荷叶长得很茂盛,挨得很紧。

师:你还圈了哪些词?

生:“冒出来”。

师(指名另一名学生):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词以外,你还圈了哪些词?

生:“饱胀”“破裂”,说明荷花马上就要开了。

师:抓住这些词语,我们就能边读边想象出一池荷花的样子。自己练着读一读,注意要慢慢地读,静静地想象,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练读)

展示朗读,倾听欣赏。

【评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李老师又针对课标要求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学习”,为我们展开了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活动——边读边想象。对成熟的读者而言,文字即画面,讀者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画面的过程是自动化的,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让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需要经历一个有意识的想象过程。因此,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慢慢地读,静静地想象,当文字的画面感清晰了,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有滋有味地欣赏。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与作者齐赞荷花

师:在荷花池边,叶圣陶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他是怎样想这些荷花的呢?(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这么多荷花他在用心地欣赏,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哪里美?你能从第二自然段找到这一朵的样子吗?

生:这一朵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师: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那一朵怎么美了?

生:那一朵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看看另一朵——

生:另一朵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白荷花的美,看看这一朵——

生(齐声):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师:很美!看看那一朵——

生(齐声):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很美!看看另外一朵——

生(齐声):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这幅活的画面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指名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评析】中国画中讲究“留白”,这样的做法总能给观赏之人留下想象空间,好的文本亦然。在叶圣陶的《荷花》第三自然段中,就有很多留白处,李老师便在这些空白处设计了学习活动。如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朵,很美”这句话中,美本来是一个抽象概念,但李老师通过打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逻辑联系,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文字的同时想象画面,使原本抽象的美变得清晰可见。

(四)品读第四、五自然段,与作者共陶醉

师:原来是这样的一幅活的画啊!这两段之间的联系经过我们这么一读就全明白了。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课文,一开始叶圣陶闻到清香后赶紧跑到荷花池旁欣赏这美景,接着又情不自禁地赞美这美景。赞叹着,赞叹着,就陶醉了,就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了。谁来接着读一读?

【评析】李老师的这一席话引导语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了第四、五自然段,而且很自然地梳理了文章结构,真妙!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我尤其喜欢他读的“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这一句让我联想到了两句诗,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后面一句“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又让我联想到一首诗,你们知道是哪首吗?

生:《江南》。(生背诵全诗)

师:叶圣陶先生当时写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正是想到了这两首诗呢?

生:有可能。

师:这就是我们祖国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文学的魅力。

师:过了好一会儿,叶圣陶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看什么样的荷花?一起读——

生(齐声):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评析】好课是一个闭合的环,起承转合,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有始有终。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沉醉之意時又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带入了课堂伊始的文化场中,再次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联系生活,迁移写法,享受创造之美

师(出示学生欣赏月季的图片):这是向日葵班的学生欣赏月季花的照片。看看这些照片中的月季花,是不是像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一样——

生:开了不少了。

师:再用心欣赏,是不是发现这些月季花有的……有的……有的……

生:有的才开了两三朵……

师:真的是这样吗?要认真观察,才能写得真切。你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用心观察,用一段话写一写。只要用心,你可能写得像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样美、一样令人陶醉。课下让你们老师将你们写好的作品发给我,好吗?

生:好!

附部分学生作品:

月季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挤挤挨挨的,红的像火,粉的像纱,白的像云。它们你挡着我,我挡着你,好像争着抢镜头似的。有的花骨朵儿看起来像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开了一半,向我们招手;有的全开了,像一个个小仙女。

小苗已经长了不少了,挤挤挨挨的,像一片小菜地了。这些小苗从土里冒出来,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苗儿,有的长出了一两片叶子,有的已经长了很多叶子,像是快要结果似的。

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花瓣已经全开放了,向人们展示着全部的美丽。有的是半开放的姿态,好像有点害羞。还有的含苞待放,好像在等待着春风……

【评析】从文本内容到生活经验,从文本诵读到表达实践,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言语学习的境遇,鼓励学生将文本语言运用于生活的表达和表现,才有了学生呈现出的真实而精彩的文字。

【总评】

读一篇好文章,读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听一堂好课亦然——听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设计思路。

李竹平老师的这堂《荷花》教学,背后渗透的思想理念,最突出的就是做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不仅落实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优美的语句),而且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感受到了母语文化的魅力。这节课的突出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文化、文本、文字。

第一个关键词是“文化”。吴忠豪教授曾经说过:“每篇课文都有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课文内容所传递的文化;二是课文中隐含着的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三是课文中新的用词和句型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经验。”李老师的《荷花》教学首先完美地诠释了吴忠豪教授观点中的第一层意思。在这节课中,李老师从文本出发,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贯穿古今,将“这一篇”放在了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拓展了“这一篇”在课程意义上的外延价值。

第二个关键词是“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整体之美,这节课是个范例。李老师处理这篇文本的独到之处是打通了第二自然段与其他自然段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复沓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白荷花的万千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精彩环节的背后,离不开李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李老师发现了课文中隐含的结构,即段落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巧妙地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体会这种关系。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字”。文本是由一个个字、一个个词、一句句话构成的,文本的妙处,在整体,也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字词句运用”的板块,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这节课中,李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读得棒”——就是把作者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怎样才能准确读出来?抓住关键词句,用心体会,想象画面,读出情趣。第一自然段的“清香”“赶紧”,第二自然段的“不少了”“挨挨挤挤”“冒出来”……这些词语,里面有情趣,有画面,抓住这些词语,就读出了文字的表现力,读出了文字的生命力,读出了文字的魅力,如此才能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积累,沉淀语感。

文化、文本、文字让这节课开合有度,让学生始终发光。这节课还是一节真真切切立足儿童的课,是一节真正“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花瓣儿叶圣陶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霜的工作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花瓣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