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
(合肥学院 旅游与会展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而宝贵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业作为以文化为灵魂的现代服务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巢湖区域是古人类的起源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环巢湖区域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8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皖发〔2017〕9号)、《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均将其列入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旅游目的地。2015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同意合肥市开展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
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有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活动的内涵和品位,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促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和环巢湖旅游目的地建设,又有助于发挥旅游业促进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有助于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目前,关于环巢湖区域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已有一些[2-9],但同时涉及环巢湖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角度的研究[10-15],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角度的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环巢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环巢湖指的是巢湖流域,涉及合肥市(含市辖区、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县级巢湖市)、六安市老市区和舒城县、芜湖市的沈巷镇与县级无为市、马鞍山市的和县与含山县。狭义环巢湖有两种理解,一种指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范围①,另一种仅指环巢湖大道围合空间。鉴于环巢湖文化圈覆盖了巢湖流域,故本文所研究的“环巢湖”采用广义概念。
由于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界定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须从中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入手。我国著名文化学者李宗桂先生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迄今仍有合理价值,能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主要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层面。”[16]因此,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环巢湖区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分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类[17]。本文依据这一分类法对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详细分类,时间范围为以1840年以前的古代时期为主、兼及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时期,文化领域涉及文物文化、名人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遗存形式覆盖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8]。这为提炼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提供了方向指引。
因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限于篇幅,表1仅选择代表性内容与载体作为亚类文化的例证。由于文化的包容性,各类文化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交叉渗透性,例如:“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必然渗入核心思想理念的各亚类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人文精神。一些代表性内容和载体可同时体现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例如:包公故事,覆盖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忠诚、智慧等多个层面;大量的古建筑,既能体现工匠精神和审美精神,又蕴含了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传统美德;庐剧和巢湖民歌等艺术文化,既能在形式上体现审美精神,又能在内容上体现中华传统美德。限于篇幅,表1对某一代表性内容和载体尽量仅作为某一亚类文化的例证。
表1 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分类
环巢湖区域政府主管部门注重保护文物,修缮、重建古建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点)。如:合肥市辖区的包公园、李鸿章故居、明教寺、三国新城遗址公园,肥西县的紫蓬山、刘铭传故居,肥东县的包公文化园、振湖塔,长丰县的吴王庙,庐江县的冶父山、周瑜文化园②、孙立人故居、奎星楼,巢湖市的中庙-姥山岛、鼓山、相隐寺、冯玉祥故居、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巢湖市博物馆,舒城县的龙头塔,无为市的米公祠、黄金塔、戴安澜故居,和县的霸王祠、陋室公园、镇淮楼,含山县的古昭关遗址和正在建设中的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等等。其中,包公园、中庙-姥山岛、刘铭传故居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批古镇、老街、古村落通过保护性开发,旅游吸引力日益增强。如:肥西县三河古镇、肥东县长临河古镇以及巢湖市黄麓、柘皋、烔炀等古镇,北闸、烔炀、柯坦、黄屯等老街,巢湖市洪家疃、张疃、唐嘴、方涂以及庐江县齐嘴、果树等古村落。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融入旅游业发展。如:巢湖市有巢氏文化主题公园规划于2019年编制完成,其群雕于2020年5月落成,可视为对民间文学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巢氏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和堂”狮子头、庐江小红头、无为板鸭、舒城小兰花等食品已成为旅游商品,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羽扇和葫芦烙画在三河古镇作为旅游商品销售;巢湖市黄麓镇的掇英轩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掇英轩手绘粉蜡笺入选了“2016安徽特色旅游商品”,而且,由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纸笺展演互动厅、纸笺博物馆、纸笺研发基地4个部分组成的掇英轩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即将建成,将成为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一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弘扬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如:合肥市的包公文化节,巢湖市的柘皋夏至民俗文化节、烔炀美食文化节、槐林渔网文化节、中庙旅游文化节、巢湖渔火音乐节,庐江县的周瑜文化节、温泉文化旅游节、“白云春毫”茶文化旅游节、冶父山品剑活动。
首先,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尚未被旅游业充分发掘利用,没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目前,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主要领域停留在景区方面。就景区而言,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方面,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尚未转化为或融入旅游景区。如:大量的考古遗址呈自然存在状态,并没有建成考古遗址公园;一些重要的历史古迹已在岁月的更迭中消失,但未得到复建;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尚未转化为旅游景区;大量的古诗词和谚语,未在相关景区内以碑刻或楹联方式充分体现,也未在景区网站呈现,没有发挥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作用;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融创文化旅游城③是主题公园型景区,虽号称“文化旅游城”,但传统文化内涵不足,与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也很少。另一方面,不少优秀传统文化景区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以静态观光为主,缺乏体验性活动设计,导致旅游吸引力不足。
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融合较为薄弱。在旅游交通方面,一些遗址遗迹因交通条件制约了旅游发展;没有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内外部空间,仅合肥地铁1号线曾在车厢内发布过巢湖旅游图片广告。在旅游住宿方面,缺乏以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住宿设施。在旅游餐饮方面,除了通过美食展现环巢湖传统饮食文化,较少在装饰设计中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用书画、屏风、浮雕等方式展现。在旅游购物方面,缺乏展现环巢湖名人、名胜、农耕、民俗、文物、军事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旅游商品;以庐州木雕、庐州核雕、庐州蛋雕、巢湖树雕画、合肥火笔画、和县羽毛画、和县剪纸等传统美术项目和庐州吴氏船模、庐州土陶、无为剔墨纱灯等传统技艺项目为代表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以旅游商品制作过程展示加销售的方式进入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类旅游消费空间。在旅游娱乐方面,体现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演出项目非常缺乏,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巢湖民歌、庐剧在内的传统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艺术尚未充分融入旅游业发展。
第二,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尚未充分通过旅游传播媒介加以解读和宣传,既制约了环巢湖旅游的吸引力,也制约了旅游业对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用。
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和经济产业的职能责任、相关企业的利益驱动共同构成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使两者呈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状态。
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程度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文化和旅游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界限非常清晰,缺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也缺乏高效沟通、形成合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文化、旅游界对自身使命和彼此价值的理解不足。相对于文化的“产业”属性,文化界更看重文化的“事业”属性,对如何以旅游业来盘活文化资源考虑较少,而相对于旅游的文化功能,旅游界则更重视旅游的“产业”属性,对如何以旅游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不深;文化界多误以为旅游只是大众化娱乐性消费行为,而文化则是高雅的精神产品,两者似乎相距甚远,缺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兴趣和动力,而旅游界则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足而利用不足。
第三,现代化、全球化、泛娱乐化浪潮的影响。在现代化、全球化、泛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下,环巢湖相关工作人员对这种历史积淀、地方特色、内涵深邃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复建古迹、将故事和传说具象化以及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发展的价值,也未能充分认识通过旅游传播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解读和宣传的意义,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停留于部分领域和浅表层次。
第四,对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缺乏系统化提炼。虽然环巢湖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尚缺乏系统化提炼,既不利于将相关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旅游产品,也不利于通过旅游传播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解读和宣传,因此,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形成体系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局面。表1尝试开展此项研究,期望可以对相关部门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应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系统梳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纳入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可借鉴国家正在开展的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编制突破行政区划的“环巢湖文化公园”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编制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策划指导目录,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行、住、食、游、购、娱等旅游环节以及旅游小镇、特色街区、旅游示范村、休闲农庄等旅游空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在保护好考古遗址的同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有选择地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复建现已不存的重要历史古迹;运用创意策划手法,将历史故事和传说活化为旅游景区;景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环巢湖古诗词和谚语,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文化旅游节庆产品方面,倡导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融现代科技和流行艺术于一体的创新表达方式;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开发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产品;由于环巢湖文化圈覆盖了巢湖流域,所以,应设计串联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相应区域的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线路产品;提倡将环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各类旅游产品。注重各类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让游客不仅能观赏、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参与互动,深度体验,如:学习非遗技艺,制作非遗工艺品和食品,参与非遗歌舞表演。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疾病知晓率是90.00%(45/50),治疗依从性是92.00%(46/50),对照组的疾病知晓率是78.00%(39/50),治疗依从性是82.00%(41/5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阳性、阴性症状经过治疗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突出,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在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和旅游营销专项规划中,完善旅游传播媒介体系建设,解读、宣传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加强旅游解说系统建设,提高导游讲解人员素质,深入解读环巢湖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旅游品位;环巢湖各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网站要加强对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深入认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增强地方文化自信,重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旅游传播媒介建设。
制定促进政策,引导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推进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传播媒介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优秀的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人才。
在财政政策方面,环巢湖各地政府要统筹利用好省级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以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加大对依托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文化而建成的景区的支持力度;对依托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新评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养生养老示范基地、中华餐饮名店、研学旅行基地、4A级以上景区、旅游示范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各种相关的省级(含省级)以上荣誉者,给予财政奖励。
在税收政策方面,制定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加大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安排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贷款资金,鼓励小额金融支持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
在土地政策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同时加强用地保障。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适度扩大重点项目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在人才政策方面,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以专项经费资助人才培养项目立项的形式,引导旅游院校(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研发,其中,环巢湖区域旅游专业的课程应充实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扎实推进环巢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为环巢湖旅游业培养通晓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划拨专项经费资助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知识纳入环巢湖各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的培训课程,提高文化和旅游界对环巢湖旅游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并用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涵养文化和旅游界政风和行风;落实好非遗传承人补助资金政策,鼓励传承人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
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于2018年合并,联合工作时间较短,需构建文旅融合工作制度,协调相关人员,组织好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真正形成推进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合力;建立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与财政、税务、金融、教育、体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广播电视等相关领域主管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加强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相关项目的协调工作;建立环巢湖区域各市领导落实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责任机制,及时解决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构建跨行政区域的联合管理机制,理顺环巢湖文化圈和旅游经济圈与相关行政区域的关系,建立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构建环巢湖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文化和旅游院校(系)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机制。推进环巢湖文化和旅游智库建设,加强对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指导。目前,由合肥学院和巢湖学院共建的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尚可进一步深化。建立环巢湖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制度,将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研讨方向,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考核奖惩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高度,提高对推进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构建相关评价指标,按年度建立工作清单,将推进两者融合发展成效纳入环巢湖区域各级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奖惩制度,对业绩突出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破坏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游客、机构及相关人员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注 释:
① 核心区是一湖(巢湖)、两城(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市城区)、十二镇(长临河、中庙、黄麓、散兵、槐林等临湖五镇和三河、同大、白山、盛桥、烔炀、柘皋、中垾等近湖七镇),此外,还包括庐江县的汤池、柯坦、冶父山、罗埠、郭河和肥西县的严店等乡镇。
② 原名周瑜墓园,2018年更名为周瑜文化园。
③ 原万达文化旅游城,因被融创集团收购而于2019年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