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秉持“务实”精神

2020-09-27 23:14李梅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务实世界观哲学

李梅

列宁说“政治是一门科学”,因此政治必然会带有科学的特点,以追求真理作为唯一的目的。

格罗夫说:“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真理。”可以说,真正的科学更偏重于理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感性泛滥而对自身明辨能力的削弱。

政治课教师要以一种面对科学的严谨目光审视高中政治学科,秉持一种“求是”精神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要将这种“求是”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时刻存疑,明辨对错。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求是”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促使学生“大海淘金”,在茫茫的知识海洋汲取精华,去除迷惑人眼的沙砾。当然,“求是”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无形又抽象,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而“时刻存疑,明辨对错”也是教师写在教学方案中的句子,很难有一个评估标准。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这些抽象的观点“折现”,从一个界面上看到自己在为秉持“求是”精神而努力,而且时刻存疑,明辨对错已经显现成效。只有看到事物一刻不停地在发展,才有信心将一种教学思路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出大量的判断题。在完成判断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会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时刻存疑,不轻易下定论的习惯,实现对自身思辨能力、求真去伪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这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汇编判断题,让学生通过存疑、思考,明辨对错。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哲学源于人们的思想。”有些学生觉得哲学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所以必定也产生于人们的思想。有些学生存有疑问,“不去行动,不经过求证,产生的思想会是被称为‘现世的智慧的哲学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只有上升到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才能被称为哲学。

人类自己也在持之以恒地追求自我的认识,对整个“生态圈”其他人的认识,并深入其里,出乎其外,进行是非的验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找到最佳的途径,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囊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等领域的内容,但无论哪几种,统一归类,都是在言说人类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层层“剥茧抽丝”,探求知识的规律和本质,验证生活现象的是非,获得睿智的生活感悟,以期更好地应对生活。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这一知识不仅是以文字方式摆在书本上的经济生活规律,也是活灵活现反映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大的方向来说,这种规律具有长期性,但从具体的方向来看,却因地域差异而表现得大同小异。因此,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顾地域特色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特点,进行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围绕真实的生活,进行个人收入多种分配方式的观察、概括,通过“深入其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然后再“出乎其外”,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辩证认识意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看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基础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人文主义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实践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角色互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地位进行教学。还应注重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理解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认知理念表达出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和突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文化水平。课外活动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学习,加强人文主义的实践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语言教学。[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以此,让他们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而在第二课堂,即课堂外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加强生活教育,把生活中的精神要义发掘出来做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新的课堂教学。如,把我国传统节日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把自身的理解认知运用到课堂中,才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而重构教育侧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教师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改观当成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改进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了解。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寻找适合学生的思政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追本溯源,探究真伪。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为例,“世界观”问题虽然被安排到政治教材中,成为政治学科的一个内容,但其实“世界观”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属于哲学学科内容。哲学解决的是如何思考问题,而世界观,是对现实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为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師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吗?”“哲学就是世界观吗?”“具体科学之和等于哲学吗?”学生说出答案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追本溯源,从哲学的视角进入知识的内部,探究真伪。如对于“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吗”这个问题,有学生从世界观的形成原因角度进行解释,肯定“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应用此观点观察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陈平原教授说“开卷无益”,这是在对知识不进行分辨的语境下道出的观点。但是,拓展眼界、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为了使“开卷”有益,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时刻存疑,辨别知识的对错。要让学生深入生活,验证知识的是非,让学生学会追本溯源,探究知识的真伪。

猜你喜欢
务实世界观哲学
世界观(二)
重读《夜读偶记》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