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琳
(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500)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治疗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5~61岁,平均(42.16±3.18)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1.18±3.15)个月;参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4~60岁,平均(42.14±3.57)岁,病程4~20个月,平均(11.58±3.69)个月。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采取雄激素治疗,药物选择为十一酸睾酮,每日取量40 mg,每日3次。
治疗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环孢素A治疗,每日取量3~5 mg/kg。
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持续半年。在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效果。
比较的血象指标,内容包括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
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内容为脏器受损、血压上升、痉挛、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脏器受损+血压上升+痉挛+发热/30*100%。
以SPSS 20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时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的Hb、PLT、WBC指标,数据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象指标对比()
表1 血象指标对比()
组别 n Hb(109/L) PLT(g/L) (*109/L)治疗组 16 99.38±19.94 56.67±9.23 4.62±1.94参照组 14 86.47±17.74 47.32±8.24 3.37±1.73 t 1.861 2.908 1.850 P 0.073 0.007 0.074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5%。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系统常见的疾病,引起的原因较多,其中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有直接关系,发病时会导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血细胞减少,由此也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例如感染、出血等[1]。从病理上来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性主要为遗传所致,后天性又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在治疗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是寻找供体十分困难,因此此方式的应用较少,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激素和免疫抑制剂[2]。
在此次研究组,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为:环孢素A是一种高效的免疫抑制剂,对于T细胞介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能对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产生较高的抑制作用。雌激素在应用人体后可以对肾脏产生刺激,从而形成更多促红细胞生成素,提高血细胞素的反应性,对于骨髓造血功能有较大提升。当环孢素A与雄性激素联合使用时,环孢素A能提高雄激素的敏感性,去除T细胞对骨髓造血的免疫抑制,联合使用时效果显著。
综上,采取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