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梵净山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保存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碑刻作为梵净山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数量多,所含信息也十分丰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梵净山碑刻不僅是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对于梵净山碑刻书法艺术遗产,我们不但要保护和利用好,更要传承好;梵净山碑刻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提升梵净山景区的文化含量,促进梵净山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梵净山碑刻还是记录梵净山社会历史状况和梵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梵净山的社会历史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梵净山碑刻的价值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梵净山;碑刻;书法艺术价值;文化旅游价值;历史价值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中部,因“梵天净土”而得名,属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一和弥勒菩萨道场,同时也是国际“人与生物圈”成员和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还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系武陵山脉最高峰。
梵净山作为贵州第一大名山和西南佛教胜地,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保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古迹,碑刻便是其中的一种。梵净山碑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所含信息十分丰富,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书法艺术价值
书法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已经历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艺术遗产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展示人们艺术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信息载体。
碑刻艺术往往是书法艺术的体现。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颜真卿、王羲之等都曾亲自书丹刻石,可见碑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梵净山碑刻作品同样如此。梵净山碑刻书法作品大都以梵净山为书刻对象,不仅针对性强,而且主题鲜明,很有特色。而且梵净山碑刻的镌刻者不仅注重汉字的点画线条和间架结构,对汉字的章法布局及笔情墨韵也十分讲究。如启功先生的“梵呗传三界,潮音静六根;众山眼底小,南国此峰尊”、赵朴初先生的“梵净山”、沈鹏先生的“梵净山碑林”等,还有清代印江诗人廖凌霄的“回首尘凡频寄语,能来绝处即神仙”、清代寅亮的“黔山第一”,另外“敕赐碑”碑文共1349字,皆为楷书,其中序文共838字,骈俪优美,为梵净山千古之绝唱。
梵净山碑刻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对于梵净山碑刻书法艺术遗产,我们要保护和利用好,但“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1]。但由于碑刻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书法艺术遗产价值与文化精神的内隐性”[2],普通民众很难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碑刻书法艺术遗产价值的认同,碑刻书法作品的受众范围比较狭窄,大多为书法爱好者或者具备一定书法知识的中老年群众。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魅力,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展示梵净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民族地域风情,增强其文化底蕴,可以在梵净山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碑刻书法碑林,甚至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书法博物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将那些枯燥的、冰冷的、人们可能没有兴趣阅读的碑刻书法作品,变为具有欣赏和阅读价值的书法艺术品,让梵净山碑刻书法艺术遗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注重挖掘这一遗产在科学、历史、经济、审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将其所内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发扬。另外,还要借助于开展书法艺术活动和论坛、书法文化研究等方式,使其保持旺盛的活力。
众所周知,梵净山下的印江县在全国有“书法之乡”的美誉。该县从明清到现代,产生过不少书法大家,清代有王、潘、周、严四大家,近代有魏经略,现代有魏宇平和王峙苍。梵净山书法可谓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普及城乡、蔚为风尚、字在天下”,如今又征集到许多高水平的专题书法作品,所以在梵净山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书法博物馆是完全可行的。
二、文化旅游价值
梵净山碑刻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目前,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这其中离不开梵净山碑刻的功绩。梵净山碑刻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观,是梵净山文化旅游至关重要的构成因素。它有利于提升梵净山景区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优化该景区景点的结构,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梵净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梵净山碑刻的最大价值,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护好梵净山碑刻及其周围景区
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梵净山碑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比如,不少游客在碑刻上乱涂乱画和许多其它人为的破坏,再加上风吹日晒、自然风化等非人为因素,有的碑刻已不再完整,有的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为了梵净山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应对其中完整的碑刻加以保护,对不完整的碑刻加以修缮。同时对碑刻周围的景区加以保护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保护和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好的景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培养熟知梵净山碑刻文化的导游
梵净山碑刻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普通游客有可能不太了解,在旅游的过程中就需要熟知梵净山碑刻文化的导游对此进行解读。唯有如此,梵净山碑刻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被了解,并得以广泛地传播,游客也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取得更好的旅游效果。比如,梵净山金顶绝壁上有十七帧摩崖,作为“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3],其中的南无弥陀佛摩崖较有代表性,距今大约已有500年的历史。该摩崖记录了佛教传入新金顶的情况,这就需要熟知这方面知识的导游为游客进行较为详细地解说。
再次,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命力。梵净山旅游业若想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务必要做到突出景點特色,突出其所特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突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梵净山碑刻的特色就在于它是别的景区所没有的饱含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石刻,它与梵净山地方文化和我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内容全面、具体地开发与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更好地传承梵净山地方文化和佛教文化。
最后,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游客体验效果
游客在实地观摩碑刻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往往走马观花,大都不会在一块碑刻前长时间地仔细观看,对其中枯燥、陌生的内容更是选择视而不见,这势必会影响游客对碑刻作品的体验效果,碑刻作品丰富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也无从得以传承。为方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碑刻作品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更好地体验碑刻的魅力,需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用对应文字说明、语音介绍和图像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方便游客参观阅读,让不具备此方面知识的游客也能够较为轻松地体味到其中所饱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节约游客参观的时间,减少在漫长的参观过程中的疲劳、乏味和无聊感,让体验变得更有趣、生动和深刻。
梵净山碑刻作品分布比较散乱,且有一部分屹立于绝壁之上,还有一部分不太完整,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因此更需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示碑刻及其周围的环境,使游客可以自由、自主地漫游于碑刻作品之中,同时配以视频、音频讲解和手册展示的方式,使游客对其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另外,通过3D打印技术,使游客能够自主参与碑刻拓片的制作,更深入地理解碑刻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使碑刻作品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三、历史价值
梵净山碑刻是记录有关梵净山历史信息的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记录了佛教发展的状况和历史轨迹,对当地的社会风俗和民族关系等也都进行了记录,因此对于研究梵净山的社会历史和佛教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梵净山碑刻中的“名播万年碑”和“勒石垂碑”,皆是为严禁砍伐山林和掘窑烧炭而立,是了解和研究梵净山自然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资料。并且我们从中也明白了,梵净山森林资源之所以能够长期得以保存的原因。“梵净山茶殿碑”对梵净山的物产、名胜、风光和明万历以来的寺庙兴衰,以及红号军起义都有所记录,这无疑对研究梵净山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重修朝阳寺碑”对朝阳寺的来历和该寺建立寺庙的全过程都做了甚为详细的记录,这对研究梵净山寺庙的建筑历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梵净山坝梅寺附近的十三座墓碑,对于了解该寺历代主持和尚的更迭情况及其历史,也至关重要。梵净山更为重要的“敕赐碑”则记载了明代万历以前梵净山少数民族的传统信仰结构,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以及佛教源流和兴衰流变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可谓是“梵净山镇山之宝”[4]。
最后,不得不提的则是梵净山金顶摩崖。众所周知,梵净山不仅是贵州历史名山,还是佛教名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胜地。梵净山佛教据考察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5],而“金顶摩崖”则是梵净山佛教文化最为兴盛时期的产物,屹立于梵净山新金顶的绝壁之上,共有十七帧,其中最早摩崖为嘉靖年间的“南无阿弥陀佛摩崖”。此摩崖距今已有大约500年的历史,对于帮助人们了解佛教传入新金顶的情况,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金顶摩崖”由于时间久远、内容丰富、涉及人员众多,是梵净山稀有珍贵的佛教文化史料和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的明证。
总之,梵净山碑刻的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梵净山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将会越来越突出;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位与作用,也将会被越来越重视;其历史价值也将会被更深入地挖掘。这样,我们的历史也便会少一些断层,我们的后世也便会少一些悬疑。[6] 从此角度看,笔者认为梵净山碑刻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世界闻名格局演进与文化遗产保护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7)。
[2] 吴慧媛.书法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研究——以陕西碑林为例[J],文物鉴定与欣赏,2019(1)下。
[3] 张明.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J],贵州文史丛刊,2019年(2)。
[4] 张明.梵净山弥勒道场《敕赐碑》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2(4)。
[5] 张明.梵净山佛教源流考[J],佛教研究,2005年总第14卷。
[6] 魏宏举.碑林的震撼[J],档案,2001(1)。
作者简介:
王晓东(1981—),男,本科,铜仁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地方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