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庆
摘要:儿童有一些常见的问题行为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其原因主要在于问题家庭的不良影响及家庭教育的错位。解决对策可从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学习西方先进治疗技术、注重儿童养成教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4-0285-01
“近十年来,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的陡然增加,学龄儿童更加严重,已引起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行为,轻则影响今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严重的可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因此,人们对儿童问题行为应增强忧患意识,力图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问题行为更为突出。
1.常见儿童问题行为及表现
儿童的问题行为,通常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是与正常行为相比较而言的。诸如:说谎、欺骗、逃学等,这些是表现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还有的儿童沉默寡言,孤僻离群,有的则敏感多虑,胆怯怕事,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等。
还有问题行为如:自私自利,遇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怕艰苦,怕劳动,甚至连上体育课也嫌苦,追求吃的高级,玩得痛快;从吃、玩、贪小便宜到骗取表扬等;对抗学习任务,不愿付出努力,却希望获得好成绩,因而产生作弊行为等等。
儿童中还出现了一些自闭症的患者他们平时表现为:(1)自我刺激性行为,手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2)急躁性行为,经常故意制造麻烦,引人注意;(3)攻击性行为;(4)自伤性行为。
2.形成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指出,儿童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不是真空里形成的,它们受到家庭环境特征的影响很大,例如婚姻冲突、父母的心理病理学问题、家庭成员的社会认知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不良的亲子关系、缺乏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孤独都是影响儿童心理障碍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变量。
2.1 问题家庭的不良影响。
矛盾性高,亲密度、和组织性低是问题行为家庭的显著特征。矛盾性高、亲密度低的家庭,父母之间冷漠、敌对,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等,使儿童没有安全感。孩子在组织性低的家庭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认识不到自己,这样就容易无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我行我素,因而出现问题行为。
2.2 家庭教育的错位。
专家认为,造成儿童问题行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社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是主要因素。而家长本身有异常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以及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问题行为。谁家的孩子像谁,孩子的言行往往是家长的翻版,父母和孩子接触较多,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3.解决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3.1 改善家庭环境。
(1)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家庭生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做到家庭成员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讲究民主。其次,要注重道德的完美和对事业的执着,目光远大,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再有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多寻求能培养孩子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2)家庭心理环境。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3.2 改进教育方法。
(1)进行针对性的批评。孩子也象大人一樣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而能接受的批评是针对性的。表扬要实际。是针对孩子已做的某件好事进行表扬。
(2)要了解和懂得孩子的感情。让他知道你能了解他、同情他,他就会心情舒畅。
(3)应帮助儿童区别情感和行动。应反复地对孩子说明要区别可接受的感情和不被接受的行动。
(4)要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行为问题,在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之前,必须让他知道什么行为是错的。
3.3 学习西方先进治疗技术。
德国是著名“心理学之父”冯特的故乡,德国的家庭、医务人员及整个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与精神疾患在观念的理解、对待、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德国的父母亲对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视及处理。我们可以从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及精神性疾病的诊治,得到一些启示。
3.4 注重儿童的养成教育。
解决问题行为已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共同需求,学校有培养好学生的需求,家庭有培养好孩子的需求,社会有培养好公民的需求。对与养成教育来说,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是成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结果和主要目标,更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深远意义所在。
首先,是培养对儿童的感情,对他们爱心要真,教育要实,出发点要善,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美,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关系。
其次,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全方位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即儿童周围的所有成人都要参与儿童的各种问题行为的矫正,互相统一,相互配合。
再次,应开展活动,树立榜样,至始至终,坚持不懈。让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应成为孩子效法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等.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妇幼保健,2007,22(13):1829~1830.
[2]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
[3] 静进.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展障碍第十讲儿童品行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