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学科竞赛+Seminar+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20-09-26 10:42饶浩戴经国蔡晓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饶浩 戴经国 蔡晓洁

【摘要】目前工科教育现状存在不足,具有改进的空间,拟以学生团队和工作室为载体,由指导教师引导,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以Seminar研讨为形式,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的“学科竞赛+Seminar+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参与竞赛完善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工程教育探索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科竞赛  Seminar  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竞赛激励的新工科学生seminar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粤教高函[2018]180号-532);广东省级产业学院建设项目“韶关学院信息技术产业学院”;韶关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融入Busking文化的智能定位与数据推送的旅途软件App的开发”(S20191057603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01-02

教育部于2017年公布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指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时代的新需求,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持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更新。随着“新工科”理念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传统工科教育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目前工科教育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例如,学科教育主要任务着眼于应对解决社会职业岗位,而不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精神、创造力。教学课程容易孤立开设,缺乏针对学科特点的针对性衔接;教育涉及面不足,开设课程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延伸认识不足。通过近两年对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团队以工作室为单元,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以Seminar研讨为形式,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由指导教师引导,探索开展“学科竞赛+Seminar+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关实施举措如下:

1.以工作室为单元

通过以学生团队和工作室为单元,按团队兴趣和特长,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包括软件开发应用、网络与硬件、算法设计等,由指导教师主持,按期组织团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产业需求,讨论参赛方案与技巧,通过参与竞赛完善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探索可行的思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均有相关的对口学科竞赛,并且学院具备多个学生工作室。各学生工作室都有固定场地,配备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网络设备。通过招新及淘汰制度,聚合相应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前期具备的条件,可以实施相关项目。按期组织团队学习专业知识,设计研讨主题。由指导教师和学生轮值主导,每次的培训辅导,都预先商量设置讨论主题,学生和老师通过围绕主题进行多轮次的陈述、辩论、研讨、总结,从互动中学习进步,从而针对行业需求深入学习。

2.以学科竞赛为驱动

学科专业竞赛需要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良好结合,既是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展示。通过参与学科专业竞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融合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软件开发应用方向对应的赛事有挑战杯、互联网+、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网络与硬件方向对应的赛事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等,算法设计方向对应的赛事有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赛等。以参与竞赛为契机,学生相互讨论参赛经验、心得、技巧等,拓展学生沟通能力、商业分析和创业能力,完善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以Seminar研讨为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托学生工作室的Seminar研讨教学更为轻松、发散、双向互动。Seminar研讨表面看起来简单随意,实质对学生的前期调研、识别问题、创新思维的要求更高,为了能在互动研讨中让团队理解自己的观点、支持自己的方案,每个参与者在研讨之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学习相关案例、归纳已有方案,然后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相关的优势、劣势、机会,归纳要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案。团队的Seminar研讨注重发挥成员角色的作用,指导教师负责引导研讨主题,调动讨论氛围;团队老队员是研讨主力军,以较为成熟的观点衡量方案,分析相关利弊因素;团队新成员重在参与学习,在Seminar研讨实践过程中,新成员不拘一格的观点往往可以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通过交互式的研讨,相互辩论交流,学生活跃了思维,促进了沟通,强化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开发应用方向的竞赛,较适宜引入Seminar研讨形式。目前信息类作品的团队赛事,多涉及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应用系统或软件架构。参赛方案多面向真实场景应用,需综合考虑业务模型、技术实现方案、商业可行性等各种现实因素,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或设计思路。为了突出对 IT 技术、管理技能和市场推广等软件产业核心要素的考察,团队需设置项目负責人、研发负责人、商业负责人等对应的角色。并在相应的提交方案、演示答辩等环节中加以体现。参赛团队要综合考虑业务模型、技术方案、商业可行性等各种因素,提供完整解决方案,鼓励团队结合实际创新结合实际应用和行业发展趋势,就创新业务做商业计划分析和原型搭建。团队通过多次Seminar研讨对方案进行迭代更新,涉及人员搭配、产品创意、技术路线及实现方案、结合实际应用的业务创新、行业标准、商业价值分析、盈亏分析等。甚至需要演示答辩现场的演示文稿和文案,模拟答辩的提问环节,帮助团队查漏补缺,从研讨中逐渐迭代完善作品方案。

算法设计方向团队,在培训入门方面同样可以引入Seminar研讨形式。算法设计要针对竞赛题目的要求构建数学模型,进而设计适合的算法,最后要写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整个过程对经典算法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因此在培训中,Seminar研讨活动可以将经典算法按类型简单归类为多个主题,例如高精度计算、数据排序、递推、递归、搜索、回溯、贪心、分治、动态规划等。针对每个主题,团队通过讨论,介绍算法思想,历届相关题型,解决技巧,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衡量,衍生内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等。网络与硬件方向团队,则按大方向分组讨论学习,例如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嵌入式应用、单片机应用等。各组按不同的方向,讨论相关知识点、市场价值、应用结合创新点、功能开发等。

4.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

学生工作室的形式,看似很有新奇感。但具体到每个学生,长期在工作室研发学习,难免会产生枯燥疲惫的情绪。如果疏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辅导、鼓励、固化,很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学生退出现象。辅导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与合作企业协作,由企业适时派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介绍。相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企业导师对市场需求以及对科技应用的了解程度,往往更加及时、更加敏感、更加准确。对于企业而言,校企交流沟通可以向学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学生而言,校企交流沟通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和优势、应该如何把握企业需求增强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通过近几年持续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引导提升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作室学生在校期间,荣获全国一等奖三项、全国二等奖八项、全国三等奖十几项、省级奖数十项。学生通过在工作室进行2-3年的训练,对市场需求和技术热点更能准确了解和把握,明显增强了动手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5.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及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近年来,学院积极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共建行业学院、专业、基地、平台,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联合中软国际、中兴通信、金蝶软件、地方产业园等多家企业和单位,逐步聚合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平台,形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校企合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科竞赛+Seminar+创新创业”培养过程提供环境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愿望选择校外实践基地,强化相关专业综合技能和素质。

为了解决传统师资队伍不适应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对接软件产业工程技术,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技术结合,联合打造教学团队。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办法,每年依次安排多位教师到企业进修,提升双师型师资教学科研水平。与知名企业共享高层次人才,外聘校外技术骨干和专家学者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引入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合作研发课题、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竞赛项目。紧跟信息技术行业发展,推动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行业前沿思想及相关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科竞赛相关题目融入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企业或学校对于教育及考核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适当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要求,以保障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培养质量。通过鼓励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Seminar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的方法及学习考核评价方法,将主题发言、调查报告、小论文、课题设计、实践课程、学科技能竞赛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借鉴合作办学单位的管理经验,完善监控机制,细化知识、能力结构教学过程的落实与监控。鼓励强化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及评价方法的落实,提高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随着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新工科内涵建设的持续推进,社会就业岗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较高的新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学科竞赛+Seminar+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深化、细化协同单位评价方法,与地方行业协会探讨人才标准和保障体系建设,结合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合作,增强学科专业的工程教育競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程谊.学科竞赛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107-108.

[2]阳超,马琳慧.构建学生科技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277-278.

[3]赵锦红,胡又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4):6-8+13.

[4]林育曼.高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绩效管理探析[J].高教探索,2011(06):104-108.

[5]邹俊,张芳.“Seminar-案例”综合教学法在MPA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2-104.

[6]李颖.Seminar教学法对护理本科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23):3303-3305.

[7]刘佳,夏瑾,马翠英,吴行健.Seminar教学法在材料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34):37.

[8]刘丽,朱晓林,马晓琳.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02):180-183.

[9]王桂平.高校学科竞赛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07):142-145.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