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现实症结与突破路径*

2020-09-26 10:19张红霞侯小妮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

张红霞 侯小妮

摘   要   综合素质评价在“唯分数”倾向导致的困境下产生,实现了从“强调分数”到“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型。但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症结,主要表现为:在运行方式上,常态化实施的缺乏;在操作方式上,写实记录的现实困扰;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孤军作战”的局限;在结果使用上,学校的“推诿”现象。为了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应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促进区域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相辅相成,使其成为中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校本化实施  常态化实施  区域推进

2019年4月,河北等8省市公布新的高考实施方案,作为第三批试点开始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如何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是关键问题。本文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解读出发,廓清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症结,探寻其突破路径,以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解读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1]。由该定義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整体性素质(或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来发掘学生内在潜能或独特个性,促进其身心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它既是全面性评价又是个性化评价,是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评价,通过挖掘学生的天赋特长,促进学生个性优势的充分发展。它既重视评价的结果又强调评价的过程,要求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终结性的评价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形成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旨是真正突破“唯分数”“唯考试”的评价生态,实现从“强调分数”到“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型。它具有选拔和育人双重功能,既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又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但其最大的价值应是育人[2]。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是促进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关键,因此,要重视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找寻其破除路径。

二、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现实症结

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为本的评价形态,是新型的评价方法观,期望为教育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生长点,推动唯分数评价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困境。

1.运行方式上:常态化实施的缺乏

通常来说,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事务性工作来实施。二是作为常态性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主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开展,缺乏常态化的校本实施,容易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的中途搁浅。事务性工作主要是管理的需要,重视的是上传下达、完成任务、效率等,这样容易导致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比如,通过对湖南、陕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初中学校的调研发现,许多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当作一件次要的、额外的工作去应付,并未在学校建立起常态化实施的评价流程,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实践偏差[3]。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事务性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突击现象,相关评价主体常常在学期、学年末或临近检查时,简化程序,加班加点,匆忙赶制。第二,主要填写档案中的必填内容,对其他同样体现或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项目没有顾及。第三,强调事实性存在,忽略教育性价值,强调学生有没有参加活动这一现实,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教育性意义重视不够。第四,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分离,教师多将其作为一项额外工作和负担,很少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融合[4]。由此可知,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事务性工作绝不是长久之计,这种做法有悖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

2.操作方式上:写实记录的现实困扰

写实记录主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由学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特点的重要实证性材料,包括活动后的客观记录和感受体验、定期的展示交流以及学期末的总结评价等,担负着呈现学生本人综合素质信息的重要作用,它是综合素质评价程序的起始环节,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与基础[5]。写实记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教师做到及时性和过程性记录,因此,有以下诸多现实困扰:第一,由于写实记录需要做到及时记录以及本身操作的复杂性,所以学生和教师对其具有畏难情绪。学生不仅要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还要填写海量的信息,所以学生容易对其产生抗拒心理。第二,由于写实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审阅比较费时费力,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由于多数是纸质记录,所以难以保证内容不被删改,这会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保真”要求,可信度不高。第三,写实记录要求做到过程性记录,但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全貌反映学生参与活动和立体呈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由于许多学校是以纸质记录为载体,这就更难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有效“保用”。总而言之,写实记录在现实中存在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和不能有效保真、保用等问题。

3.实施过程中: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限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还未形成点—线—面的结合,区域内的许多学校仍然是各行其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仅靠学校个体的力量很难落实,因此,学校的“孤军奋战”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内部发展来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区域层面的保障,学校自身需要克服较多的困难和障碍,如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等,学校的“孤军作战”不仅会影响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其持续性发展。缺少教育行政部门、先进学校等在财政、人力、政策、舆论等方面提供的支持,这既会影响学校开展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其持续性地发展。第二,从外部发展来看,由于缺乏区域层面地推进,会囿于“一地一校一方案”,且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缺少区域层面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区域内学校各自探索和实施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地深入推进。另外,学校独立地探索和实施也会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影响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因此,学校的“孤军奋战”不仅使其身陷困境,而且影响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4.结果使用上:学校“推诿”现象的存在

我国新高考改革确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政策,作为重要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新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调查显示,评价结果的使用在招生学校和初高中学校存在“推诿”现象。招生学校的推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招生学校认为学生的档案不真,不能用。招生学校考虑到学生、家长等人员的诚信情况较难考察,从而担忧档案的真实性,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能用。其次,招生学校认为档案不适,不好用。高校认为高中学生的档案内容不合自己的需求,学生档案形式的一致性,不能反映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很难确认学生是否适合自己的选拔要求。最后,招生学校认为目前的内外部招生条件不足,无法用。从内部条件来看,由于招生人员及能力的限制,招生学校认为很难做到既查看学生的成绩又审阅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准确评判,因而无法用;从外部条件来看,招生学校认为目前社会的诚信氛围不够,民众对招生这样的“高利害”事件容易存在质疑,导致其不敢用。初高中学校的推诿现象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高校不用,自身也不用做。在传统“高考文化”的影响下,“考什么学什么”的考试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初高中学校认为既然高校招生不使用,那么自身也就不需要做。第二,许多初高中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常态化、规范化,导致其在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方面低效使用因而收效甚微。总之,綜合素质评价的实施需要内外部条件,要在过程中逐渐完善使用机制,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推诿。

三、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突破路径

1.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常态性教育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求注重活动的过程性,与其它工作的渗透式融合,以及与其它活动整体合力发挥育人作用,是一种整体、持续的工作思路。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不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给教师和学生安排的另一任务,而应该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成为学校相关主体的日常行为,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应付行政、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扭转课堂与教学领域中的教、学、评三者割裂的状态,重建三者的关系,倡导和践行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阶段,实现“教—学—评”三者整合。在日常的教与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评整合”的实践者,从而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地日常化实施。总而言之,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过程中,要将其作为常态性的教育活动,又要将其融入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学—评三者的一致。

2.建立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

校级电子平台可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音像资料、研究报告、获奖证书等来全面、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它重在记录、呈现、交流、评价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信息,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重要保障条件。其一,校级电子平台可以解决写实记录的操作、保存和整理等问题。它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具有开放、超链接、可存储、可查询等技术特征,其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综合素质评价地操作[6],其超大的储存空间和分模块的呈现方式,能够解决资料的保存、整理问题,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其二,校级电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度不高的问题。记录于平台的原始信息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并且能够及时公示,接受各评价主体的监督,所以能够有效“保真”。其三,校级电子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生发展的变化,凸显了评价的过程性与学生成长的连续性,所以,能够有效“保用”。简而言之,通过建立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写实记录的诸多现实困难。

3.促进区域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相辅相成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学校孤军奋战带来的问题,应促进区域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相辅相成。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管理、监督和激励作用,通过吸收典型学校校本化实施的经验,制定区域推进的方案和基本要求,组织区域内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提供经验,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地开展,最终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区域内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区域的引领、指导、制度规约和基本要求下,充分利用区域的教育资源,明确学校内各评价主体的职责与权限,采用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使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区域推进提供实践经验。概括而言,区域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相互协作,能够有效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落地”。

4.成为中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层面的理性与果决将是改革能否进行到底的重要保障。综合素质评价使用问题上的顶层设计,对上游的招生工作和下游学校的学生评价生态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针对学校的“推诿”现象,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考制度中。一方面,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去向之一就是在招生中使用。它作为一种外在的直接推动力,不仅能迫使招生学校使用,也能够倒逼初高中学校的校本化实施。例如,山东潍坊已经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硬指标”,同时促使了学校的校本化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另一方面,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另一自然去向就是在初高中学校使用。初高中学校通过规范化、常态化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但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评价结果在招生中自然运用。简而言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突破学校的“推诿”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从而能够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Z].2014-12-10.

[2] 辛涛,张世夷,贾瑜.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困顿与突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02).

[3] 刘志军,陈朝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偏差、成因及改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

[4] 张红霞.综合素质评价“落地”中几对关系的澄清与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7(09).

[5] 侯沛成,陈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J].教学与管理,2016(31).

[6] 冯永华,曾巍.省、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的差异与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7(09).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电子平台为评价信度“保驾”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新课程小学生评价工具设计与应用撷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