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羡
农业是民生基础,并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方法,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将着重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并借此能切实提升民生水平。
新农村建设主要指以新时代要求为依托,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农村建设,以创设文明和谐、经济繁荣、基础完善、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农业经济管理是规划并控制农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能根据国家的农业发展方针对农业经济市场进行针对性调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也在不断探索合理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方案,不仅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效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但由于农业体系尚未完善,所以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水平仍相对较低,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开展。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 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缓慢,机械化水平低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也明显缩小。长期以来,小规模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近些年来,基层政府虽然致力于当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合作,但由于利益挂钩松散,导致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另外,以传统模式为基础的种养业仍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未得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农业机械以大中型为主,成本相对较高,虽然农民十分迫切地想要改善生产条件,但受购买力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低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增收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而中老年人的思想相对保守,接受新农业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之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展难以顺利进行。
制度建设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壮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农业理论系统和政策制度已经呈现出一系列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目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农业融资难,导致农业发展止步不前。现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农政策与方针,希望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向着资本密集化与技术密集化发展,但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农业种植者的销售知识薄弱,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频发,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另外,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基层政府对于我国的农业政策常常缺乏正确认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农业统筹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薄弱,对先进管理模式的接受度不高,所以造成了管理滞后的局面。
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环境污染加剧
目前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且基础设备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再加之部分基层政府缺乏对农业发展的足够重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引入高新技术,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农民的种植创新意识不强,很多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种植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想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国家必须重视起农业经济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但目前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不高,导致高新科技型管理人才流失,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环境保护方面走了较多的弯路,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导致土地污染危害加剧,土壤质量不断下降。
文化教育欠缺,农民素质需要更大提高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历史原因的影响下,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这与社会主义科学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突,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想要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既要形成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拥有良好的经营素质、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合作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状况仍不乐观,体力型农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利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习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也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特点,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但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大多缺乏现实针对性,形式主义明显,且实效性不强,这也是造成农民素质不够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 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水平
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下,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大多只关注农作物的生产水平,缺乏长远发展策略的规划,无法给农民增收带来实质性帮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政府及农经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以本地优势为依托,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拓展农产品营销途径,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求,强化新农业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切实认识到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农经管理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鼓励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价值,实现农民获利。另外,管理人員应树立现代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目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以农副产品的加工为例,管理人员不仅要抓好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也要引入先进的产品加工、保险、包装技术,并严格控制运输和销售环节,以构建完整的农副产品产业链。
改进管理制度,提高农经管理意识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仔细规划并严密组织各项农村经济活动,以确保各项促农政策的深入落实。管理人员应明确制度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自觉衡量农业经济管理成效,并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以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模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形势,通过科学征用、合规流转等手段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基层政府也可推出适宜的惠农政策,并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充当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桥梁,以实现农副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为脱离粗放型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科学的管理意识,并积极学习新型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基层政府或组织应强化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合理管控,并加大宣传公民权利意识,使农民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创收、增收,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發展公共事业,构建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渠道资金,实现农村公共设施的全方位覆盖。在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从而为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为确保农业机械化操作的顺利实现,要加快完善道路网络、电网等设施,并积极开展水利项目,以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制度顺利落实。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的提高虽然能有效解决人力成本消耗大的问题,但一些农机设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要树立起高度的安全意识,与政府联合制定安全鉴定制度,并严格管理设备买卖、维修市场。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以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首先,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致力于改善土壤污染问题,并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从农业生产到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控。其次,还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引导农民采取能源生态模式的同时,要优化垃圾集中处理管理流程,进而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短、中、长期培训,以提高其农业技能。政府也应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要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家庭和睦、诚信友爱、邻里团结的文明新农村。在引入农业新设备或新理念后,应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知识学习,使其能熟练掌握机械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并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进而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也要大力宣传生产绿色农产品对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作物的化学成分含量。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在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不断革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并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实现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