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外贸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理路

2020-09-26 14:24贾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贾超

[摘 要] 实施“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提出缘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普遍误解进行了解释,进而围绕外语外贸类高校的实际情况,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展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建设、健全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65-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同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对其他课程和思政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则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2017年年底,教育部党组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一个就是“课程育人”,而“课程思政”就是“课程育人”的一个重要体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

一 “课程思政”的提出缘由

“课程思政”的提出不是偶然所为,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問题的直接回应。其提出的现实缘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始终存在“两张皮”“两条线”现象,二者自说自话,相互为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被其他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些观点所削弱的现象。甚至出现有的“海归”教师在课堂中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比中国好得多,对思政教学不屑一顾,否定国内开展思政教育的情况。此外,思政课被划为公共课类型,学生会天然产生一种感觉,这不是专业课,可以不用心学。因此思政课的这种“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教得再好、再受欢迎,其影响力和涉及面也相对很有限。

2 专业课讲授中存在重知识传播轻价值引领的现象

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甚至以考试目标为导向授课,弱化了课程本身的育人属性,重知识传播轻价值引领。课堂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流思想和主导价值在教学中“失语”、教材中“失踪”、交流中“失声”的现象。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内直接引进了大量西方教材,甚至很多是未经正规渠道而来的影印版教材、课件,这就使得课程中存在大量西方学术思想元素,有些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完全一致,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不知如何把握这一冲突的现实情况,因而选择只讲专业知识,回避价值差异。

3 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专责,甚至一部分思政教师也认为思政工作就是通过课程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然而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会陷入空洞的说教,而且也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理论学习也只停留在听报告、看文件的层面,没有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一些年轻的专业课教师也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育德身份,有的即使意识到了,但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育人实践,育德能力缺失。

4 西方文化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产生消解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势,在看似安静的校园内部,各种文化现象也在相互激荡。外语外贸类院校由于专业和课程的原因,西方文化借“学术性”的幌子,很容易通过教材或其他形式传入课堂,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产生消解。西方文化对学生思想有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时期,容易受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的干扰,导致政治信仰淡漠化、人生信仰庸俗化倾向。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7]。

5 单纯依靠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由于学生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一直学习思想品德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对这种说教式的课程教学已经“免疫”,再加上大学思政课的教育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不足,网络教学才刚刚起步,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成长需求,单纯依靠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此外,有的思政教师把课程内容单纯理解为学科知识,把学生纯粹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势必导致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分离。

二 “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更加凸显价值的导向作用。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提到“课程思政”,很多老师会有困惑,有的老师认为是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得上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不是就失去了学术自由?意识形态教育怎么可能和专业课结合呢?还有老师认为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伦不类,是在浪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起不到太大作用,甚至会冲淡主题、影响专业教学进度、降低专业课教学质量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和认识实际上都是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的误区和偏差。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课程,也不是增加活动,而是一种理念和价值的培育和输送。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8]。思政教育就像一把“盐”,溶入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加可口的同时也无形实现了育人功效。

但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并不等于在专业课课堂上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或生硬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将碎片化的思政主张或知识刻意嵌入到专业内容中去,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佳,甚至影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而正确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应当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是内容传递。在课程讲授中多采用中国案例、多讲授中国故事、多体现中国文化,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观察民生,二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将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专业人才。

二是方法引导。引导学生学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弘扬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精神。

三是价值引领。通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判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从而增强中国自信,激发学生刻苦钻研、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热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是情感共鸣。实现教学话语生活化,从平面“政治版”到立体“生活版”的转型,增加学习的参与感和知识的获得感,在知识的传递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帮助学生完成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 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

增强高校教师育人身份的认同感,明确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逐渐改变和纠正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错误和片面认识。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诉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知识共鸣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2 开展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

每门课程都有独特的学科属性,也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课程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以外语外贸类高校的专业为例,外语类专业教师可以在翻译课上中英对照使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使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作为教学素材,在阅读课上就《人民日报(英文版)》《中国日报》与《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进行拓展阅读,在写作课上引导学生阐述“爱国主义”“中国梦的本质”“诚信的价值”等观点。外交类专业教师重点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在讲授“外部性理论”时可以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在讲授“产业结构”和“区域不平衡”时,融入协调发展理念,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等,援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宏观数据变化激发学生的大国自信;国际贸易课程教师则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融入教学,通过中国艰难加入WTO的历程、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向学生讲授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则应多采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秀谈判案例作为素材,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9]。新闻专业类教师可以采用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西方英文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与评论作为素材,引导学生用批判眼光正确看待国际国内舆论。创新创业课教师则多采用中国创业案例,在突出商业道德、创业精神教育的同时,重点阐释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3 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是推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课程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话语,采取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如在大班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拓展小班讨论,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参观观摩、调查研究、问题研讨、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方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网络教学。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增强课程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性和获得感,使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入耳入脑入心。

4 加强师资建设,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除了学生外,还有广大教师,这也是一直以来忽略的一个方面。教师也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有榜样示范意识,努力做到言传与身教相一致。高校应组织教师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定期举办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培养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品行高尚的“大先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者。教师应时常翻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并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深入学习研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史国史、党情国情,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鉴别性和政治敏锐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

5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高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明确所有部门都有育人功能,将与“课程思政”有关的部门,例如教务处、科研处、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课程思政”建設工作办公室或委员会,形成多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领导、管理、运行、激励、监督、评价等各项常态化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薪酬挂钩。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马工程”教材,统一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外出学习考察、集体讨论备课、合作撰写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和示范课程建设遴选立项工作,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开展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案例评选、公开课观摩、示范课培训、优秀实践成果展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典型人物和典型课程,给予奖励,进行宣传,营造氛围。

参考文献:

[1][2][3][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8]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9]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5-28.

(责任编辑: 姜海晶)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