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旸
新时代民政工作是凝聚民心、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政治工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工程。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以众联村为样板,通过探索创新,全域推广“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善治新格局。该模式被写入浙江省《总结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六大工程实施方案》,并成为萧山区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主要任务之一,在全区352个农村社区中推广实施,成为当地创新社会治理的“破题之作”。
共建共治共享
激活乡村治理源动力
“五和众联”模式源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理念。近年来,河上镇为凝聚民心、发动群众,共同致力乡村治理,以众联村为试点,探索建立功德银行记录村民好人好事,成立“七彩功德社”开展为民服务志愿活动,并积极探索积分评议制度。2017年9月,众联村正式出台规范乡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村民通则》,包括加分35条、扣分25条(简称“众联60条”),对村民行为进行量化评议,积分可用于奖励兑换,搭建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逐步实现“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的目标。这部《通则》在社会学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皮毛法”。去年以来,河上镇实现“五和众联”模式村社全覆盖,并涌现了“五德凤凰坞”“醉美璇山下”“吾美东山”等治理品牌。
“五和众联”模式的核心在于四套制度架构。一是一套工作体制。即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社區基层民主规范化、民情走访常态化和村社服务制度化的“三化”工作体制。二是一套指标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综合治理有关要求有机嵌入村规民约,并以村民守则、操作通则、积分细则的形式细化量化。三是一套评议流程。组建积分评议成员库、评议小组、“仲裁”小组,由积分评议小组按照《积分细则》对村民的正能量行为进行加分,对不良行为进行扣分。四是一套协同机制。以党员干部为基础纽带,吸收妇女、青年、乡贤等群体,并将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导入,形成纵横联网、多元协同的治理矩阵。
以人民为中心
唤醒治理主体内生力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治理逻辑从自上而下的单轨制向上下互动的双轨制转变。
实现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村民群众骨子里的观念。河上镇创新打造乡村振兴学院,对各类人群进行分类培训,提高村民素质水平,带动百姓就业创业。搭建和议亭等议事平台,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让村民从“张嘴发牢骚”向“理性求共识”转变。鼓励倡导移风易俗,以打造家宴中心为切入点,构筑勤俭节约的价值共识,弘扬社会新风和正能量。广泛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村村有社会组织、有志愿者服务网络、有公益品牌的“三有”标配。截至目前,全镇已建立社会组织57个、吸收注册志愿者5500余名,38个公益创投项目成功落地。
乡村治理最大的瓶颈是村民与干部的割裂,原因就在双方需求渠道的不对称。今年以来,河上镇积极推动“五和众联”模式数字化提升,与阿里云联手打造“数字乡村”,开发“善治河上”App,让村民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积分兑换、业务办理、知识学习、村务监督、建言献策等,大大缩短了村民与干部、村民与村庄的物理距离,在调动村民治理积极性的同时,也倒逼村干部提升治理能力。
自发向自觉转变
撬动治理长效生命力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全镇村干部队伍的经营意识和奉献意识明显提升,党员刷出了“存在感”,提升了“示范值”。以众联村为例,2019年“五和众联”年度评议“五十佳”中党员比例超过60%。同时,通过积分制约束激励,谈积分、攒积分、赛积分已成为乡村新时尚,“抢着干”的村民越来越多,“站着看”的村民越来越少。
曾经的农村,家家户户高墙阻隔。去年以来,河上镇推行“围墙革命”,村民们积极配合,打通院子,建成共享庭院。庭前廊下、左邻右舍、闲坐喝茶的乡村熟人社会场景逐渐恢复。河上镇很多村每逢节日都会举行志愿活动,里都村清明做点心、凤凰坞村端午裹粽子、紫霞村中元节放河灯等,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正嵌入乡村治理的脉络中,使乡村的每一处环境都更有温度,老百姓的每一天生活都更有温情。
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村风、民风、社风。近年来,河上镇信访数量和矛盾纠纷数量大幅下降,在综合考评、平安建设考核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村民们的平安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