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友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信心。”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本课堂的教学要求。要想在小学数教学中实现生本课堂,“智趣共生”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会数学思考、科学探究。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数学学理和学生学情,通过设计趣味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趣激趣,以智启智,从而实现智趣共生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课堂;智趣共生
传统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教和被动学的状态,不仅让课堂氛围异常沉闷、乏味,而且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深入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停滞不前。新课改背景下,强调要“以生为本”,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思考、操作,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三上《认识周长》一课教学为例,具体探讨智趣共生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智趣共生课堂的概念
“智趣共生”是指智慧与情趣共同生长。小学数学智趣共生课堂,是指以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充满智趣、充满自由的学习平台,以趣激趣,唤醒智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学会合作、敢于求真、勇于质疑,促进学生终生数学学习学力和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的数学课堂的形成。“智趣课堂”强调在有趣的前提下让有趣与有用和谐交融,以此释放学生的天性与心灵,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妙趣横生和真正减负。
二、小学数学智趣共生课堂的现状
智趣共生的课堂是生成智慧和充满情趣的课堂,它要求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认识、领悟、体会、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创新。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却并非如此,“智趣共生”的教学效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学科的只有不到25%,而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愿意主动探索的学生仅为20%。这表明,学生在数学知识获取、数学学习情感及数学学习信心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数学教学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学习内容生硬、枯燥、乏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智趣共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分关注了“智慧”,而严重忽视了“情趣”。教师只有真正地做到以智启智,以趣激趣,才能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催生与创造智慧,才能实现“情趣共生”。
三、“智趣共生”数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以趣激趣——智趣共生课堂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情感激励后,可以发挥其能力的80%-90%。”由此可见,情感激励是驱动个人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往往会凭着直觉对自己感興趣的学科或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这也是由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激励,就是要以趣味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情趣,最终为“智趣”的生成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趣味化的课堂,要让数学课堂远离枯燥、沉闷。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笔者利用小学生比较喜爱的动画视频创设了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蚂蚁比赛》的动画片。
(动画内容:在森林里住着两只小蚂蚁——小红和小黑,它们一直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却为了谁爬得更快而争吵了起来,最后它们决定通过比赛看谁爬得更快。于是,它们找到了两片相同的树叶,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边缘爬一周,谁先爬完谁就赢了。比赛开始,小黑沿着树叶的边缘快速地爬着,而小红却爬得慢多了,不一会就落在后面了。当小红爬到一半时,它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从树叶的中间往回爬,结果当然是小红赢得了比赛。)
师:你们觉得究竟是谁赢得了比赛呢?
生:小黑。
师:可比赛的结果不是小红先到达终点吗?
生:比赛的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很明显小红犯规了。
师:是的。小黑始终沿着树叶的边缘在爬,而这个边缘,用我们数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边线”,小黑所爬过的路径,就是树叶的一周的边线。这样,我们就将物体一周边线的长度称为“周长”,所以小黑爬过的路径,可以称为树叶的周长。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利用蚂蚁比赛的动画片这种小学生比较喜乐见闻的形式,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趣”味和学生的情“趣”由此而生,学生在增长兴趣的同时,也了解了树叶的一周边线,这样“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以智启智——智趣共生课堂的“底蕴”
智慧的生成需要知识,而知识的构建需要顺应学生的学情和学科教学的学理。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对学生要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因此,“智趣共生”课堂的关键在于要顺情、顺理,顺应学生的学情,顺应数学教学的学理,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新知的构建,进而在构建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对数学方法的提炼和对数学思维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智启智的目的。
例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的概念之后,笔者基于学生的认识,设计了以下三组图形周长的教学活动:
(1)活动1(边数相同的图形):比较图1中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1
师:图1中的两个图形,你们认为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1:我认为长方形的周长更长,根据图中所画的图形大小,很明显,长方形差不多有两个正方形那么大。
生2:我也认为长方形的周长更长,从图上可以看到,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是相等的,由于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要长,所以,这样四边加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明显更长些。
师:上面两位同学的答案虽然一样,但判断方法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比较图形的大小,一个是比较边线的长短,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呢?
生:比较边线的长短。
(2)活动2(边数不同的图形):比较图2中三个图形的周长。
图2
师:如图2所示,用相同长度的小木棍分别摆成了图中的三个图形,你们认为哪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你又是如何判断的?
生1:我认为五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有五条边,边数最多。而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边。
师:由于组成三个图形的小木棍长度相等,而三角形的周长为三边之和,正方形的周长为四边之和,五边形的周长为五边之和,所以五边形的周长是最长的。
(3)活动3(直线与曲线图形):比较图3中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3
师:比较图3中圆形和心形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一个更长?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分组探讨,笔者为每个小组提供了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组1:我们组分别用绳子沿着圆形和心形的边线绕了一圈后,用直尺進行测量,结果发现心形所需要的绳子长一些,所以它的周长更长。
组2:我们组也同样绕了一圈,但没有测量,而是直接比较剩余绳子的长短,结果发现圆形剩余的绳子长,所以圆形的周长要比心形的短。
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从边数相同到边数不同、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比较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从活动1中认识到,周长大小的比较不是比较图形大小,而是比较边线的长短,接着又从活动2中认识到,在边长相等的情况下,边数越多,周长越长,而活动3则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来比较圆形与心形的周长大小。学生在活动中,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有效转化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从浅层状态上升到深层状态,同时还掌握了比较不同图形周长的方法,这就是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真正地实现了情趣与智慧的共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智趣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跳出了固有的教学框架,更加重视智慧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动力作用,并将课堂聚焦于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思考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深度学习,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审视、反思与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最适合小学生的智趣课堂,给予学生一片广阔的成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