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年》:人生如戏,戏若人生

2020-09-26 11:50孙雪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苦难人性人生

内容摘要:人生如戏,戏若人生。葛亮在《戏年》中葛亮采用了多个小故事的模式进行创作,塑造了一個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少年的不同时期的视角去感受形形色色的人生,讲述平凡人的故事,体味生活中的爱情、亲情、成长以及人性。《戏年》描述了充满人情味的烟火人间,以平凡的故事给予我们内心的震撼和共鸣,人间的温情和冷漠相互交织,人性的善恶冲突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常的人间故事拥有着可贵的人间温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葛亮文字的温度。

关键词:《戏年》 人性 苦难 人生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此去经年,往复不止”。人们刚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似乎是戏幕的拉开,戏长的时间是一辈子,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直至最后戏幕降落,除去时光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人们两手空空的离开丰富多彩的戏台,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第一次初见的模样。

一个叫作毛果的少年在《戏年》中多次登场,用他不同时期的视角直观地感受他人的人生,去看这些随着启幕和谢幕的节奏起起落落的平凡人的故事。那些重要的角色从我们的生命深处缓缓走来,向我们叙述着那些关于爱情和亲情,关于相聚和别离的电影情节。曾经根植在记忆深处中褪色的画面被一段文字而唤醒,紧跟着时间的步伐,诉说着年少时的蒙昧与成长,宣告着成年的得到与失去,品味到带着时代温度和时间冷漠的人生风景。

《戏年》这本书,葛亮采用了多个小故事的模式进行创作,以部分映照整体,用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叙述着一类人的命运波折。于叔叔代表着小有成就后却渐行渐远的夫妻,阿德是那些生活在香港的黑户的缩影,老陶代表的则是让人鄙夷不解上访钉子户,他们的故事虽然看似平庸,却耐人寻味。

于叔叔是毛果童年时期的记忆,于叔叔是一个工艺精湛的木匠师傅,他的作品里蕴藏着艺术家的天赋和工匠的巧妙。耐心、和善、厚道是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家庭和睦、夫妻同心、儿女听话,总之,于叔叔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生活,并一直以正面积极的形象示人。为了家庭,他辛劳的拼搏,家庭的温暖给予他十足的干劲和旺盛的生命力,不知疲倦地投身到事业中去。

于守元老实的天性让他无法深谙人性的复杂,经济上的满足导致他犯了出轨的错误,妻子依凤从两张电影票和雅芳化妆品的收据中发现端倪,凭着女人敏锐的神经,她知道于守元变了。于守元确实变了,他背叛了妻子,也因为情妇小任酿成了整个家庭的最终悲剧——儿子杀掉了小任最终被判处死刑,而他也在取儿子骨灰的路上发生车祸跛了脚,因为跛脚在女儿的婚礼上放弃父亲的身份。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兜兜转转最后陪伴他的还是依凤。

于守元似乎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商人的缩影,他们从平凡中走来,却不甘于平庸,经过努力打拼小有成就后开始得意忘形忘记了初衷,越出道德的轨迹,寻找一时的刺激,经历过人生高潮后,最终又回归于平淡的人生。从解决温饱的基本需求开始,慢慢扩大需求领域,或是品味和风格,日积月累物质上的满足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虚,拥有了金钱后迷失人生的方向,想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加点料,一次次挑战道德底线甚至不惜代缴触碰法律禁区,最终收获失去一切的结局,从未曾拥有再到两手空空,然后才幡然醒悟平凡生活的可贵与美好,这种人生轨迹看起来与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似乎没什么不同。

阿德与史蒂夫是毛果少年时的记忆,毛果是在香港求学时认识的阿德与他的狗史蒂夫,从在球场上言简意赅的相互认识后,并不了解彼此,直到阿德的钱包掉落毛果才发现他是黑户并且打着黑工。黑户之所以黑是因为他们除了户籍上的黑户外,生活工作都要随之在黑暗中进行,成为一名夜行人。对于他们这一类人来说,面对清晨升起的太阳,闭上眼仰头感受阳光的温暖也是一种奢侈。他们害怕看见那些停留于明面上的人或事,任何活动都选择在夜间进行,就像阿德一样,他的工作是晚上在码头运送货物,即便被古惑仔们抢劫,也不敢找警察挽回损失伸张正义,即便受伤也要到小角落里的私人诊所处理。

曲曲最终自杀之前在墙上用欧体楷书写下“是暗的,不会是明”,寥寥数字让人们听到希望破灭的声音。曲曲的离开让读者觉得惋惜,因为她安静的世界里比别人多了一份专注,她会更直接地去表达爱,对生活和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她接受了阿德的一切,对于承载着希望的未来他们不过多的去谈论,而是活在当下,偶尔也回顾曾经的美好,阿德或许是她的全部,至少,阿德曾经让她觉得“是明的,不是暗的”。

老陶是《戏年》的第三部分,是毛果青年时期的记忆,毛果通过毛扬的口述得知了老陶的故事。老陶是上访专业户的代表,为了旧体制所遗留的问题奔走了大半生,拿着各种各样的信访稿与各级的信访办打着交道,只想为自己讨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讨了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里,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工作,没有住处,甚至都没有成家。

在老陶固执窝囊的上访者这一人物形象清晰的时候,葛亮笔锋一转,又塑造出了老陶的厨师形象。他有一手好厨艺,能做一桌地地道道的徽菜,煎炒烹炸样样精通,为了感恩到毛扬家里做的那顿年夜饭足够让人们大吃一惊,肯定这不是那个窝囊的老陶的所为。老陶其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他只是为了追寻那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一切,包括他的生活来源和个人问题。上访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被上了发条,顺着惯性不知疲倦地一直走下去,直到尽头。

毛扬的雪中送炭让他体验到人间的温情,彩姨的出现让老陶尝到温柔乡的滋味,有家室的闹剧并没有成为他们在一起的阻碍,老陶也幡然醒悟不该把时间浪费在无果的事情上,所以最终决定放弃上访。老陶在毛扬的建议和帮助下开了一家大排档,生意也很红火,他也如愿以偿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然而,老陶的人生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做生意接触到鱼龙混杂的人,他开始嗜赌,还不上债就用彩姨陪睡来抵,为了省钱补上店里的亏空,老陶在酒里掺甲醇,不幸的是,彩姨的儿子发现了那一大桶工业酒精,还喝了几口最终中毒而死,彩姨精神失常,老陶也因此锒铛入狱。

其中老陶这辈子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以说,这场悲剧是老陶自导自演的,而悲剧原因就在于他的偏执,这是不能用执着来形容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但老陶的思想仍原地停留,他对于上访的偏执让他错过了能够创造未来的年华,然后随着时间的洪流被排斥被淘汰。他对于赌博的偏执更是葬送了接下来的人生,浇灭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亲手毁掉了圆满的家庭。

葛亮创作本书的初衷是以记忆之书为目标,形成“小说电影”的概念,如同各个时期和地域所形成的文化烙印一样,使其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经验和记忆。而在《戏年》这一章中葛亮才正式提到有关电影的主题,同其他篇目一样,戏年中还有另一些人在毛果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过,而这些过客都与实体电影有关,从而让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到电影文化,葛亮依旧按照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讲述了木兰阿姨、外公和裘静的故事人生。

“有人负责戏,有人负责现实。人生才由此而清晰妥帖,真实有温度。”

《戏年》描述的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烟火人间,以平凡的故事给予我们内心的震撼和共鸣,人间的温情和冷漠相互交织,人性的善恶冲突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常的人间故事拥有着可贵的人间温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葛亮文字的温度。

《戏年》并不是一本只有故事情节的小说,葛亮在书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展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值得反思的社会历史问题。通过或大或小的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于叔叔见异思迁和妻子同苦不能同甘,激情过后最终却还是归于平淡;老虎和阿德母亲的暧昧关系,让他们相互扶持,粗糙的生活下依旧有细腻的柔情;姚奶奶和外公至真至纯的爱情重现,让无情流逝的时间也充满了温度。

毛果作为讲故事的人和看戏的人,以他成长的时间阶段为线索,从始至终地看到了不同戏的上演以及落幕,用不同时期的眼光体会到时代变迁下人生的起起伏伏与悲欢离合,欣赏着世间的繁华和沧桑。虽然他或他的家庭偶尔在其中客串,基本上都起到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但面对最终所看到的结局只有无能为力,因为当时那些人始终坚定着自己想法,无论对错都照着的预设的剧本去续演自己的人生。父亲帮助于叔叔开饭馆发展事业以及毛扬对老陶的照顾也没能改变他们最后堕落的现实,毛果与阿德的交情也没有改变阿德的生活条件,也没有改变他的生命,甚至两人最后的见面也是只是通过一盘小小的录影带,这一次,毛果真的变成了看“戏”的人,在看戏的过程中,毛果渐渐长大,殊不知,他其实也是一名出演人生这部戏的演员。

葛亮以平实的语言朴实的文字,随着平稳安静的节奏,采用小说笔法写着故事电影,表达着人生与戏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抒发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看戏人,也是戏中人,跳出戏的范围,回归到生活中来,若不是风暴的来袭,意外的突变,生命中的细枝末节都无人问津,就如同电影,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总会有冲突镜头的出现,才让观众感到震惊也足够记忆深刻。

他们历经的苦难,会让自己觉得如今的成长所得到的都是幸运,而失去的也皆为人生,理应知足。光影迷离,人影婆娑,命运曲折,我们最终都如尘埃渐渐地飘落,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既然酸甜苦辣伴随着成长到成熟,那么就認真生活,尊重人生,导演并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葛亮.戏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陈曦.最是人间烟火—评葛亮《戏年》[J].中国图书评论,2017(12):42-44.

(作者介绍:孙雪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儿童文学)

猜你喜欢
苦难人性人生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