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的原欲升华

2020-09-26 11:50华曼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艺术创作

华曼彤

内容摘要:《月亮与六便士》通常被解读为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从“月亮”的中英差异看,汉文化中“月亮”代表美好与团圆;英国文化中则常指反复无常的性格、阴森的气氛。书名中的“月亮”是否也表达了毛姆眼中不易被理解的艺术家个性。基于精神分析美学,把“斯特里克兰德是怎样的人”转换为“为什么斯特里克兰德是艺术家”来探究,寻找艺术创作和原欲升华的联系。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 精神分析 原欲 艺术创作

一.压抑与出逃

“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开场就是这样被定位的。随后他的出逃像一颗炸弹,倏然把读者卷入了迷雾。

叙述者在开篇描述道文人们常于高级住宅区进行聚会。觥筹交错间,名士巨匠相互说着让人坐立难安的恭维话,怕被嘲笑或有所得罪,人们都约束了傲慢自大的样子,为行为遮上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唯独稿费等关乎现实利益的话题才把空中的吹捧拉回地面,金钱营造出这类聚会难得的亲密感。正因看重个人利益,所以不舍切断这种虚假的纽带。而斯特里克兰德认为文明社会这样消磨心智,把短促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令人费解。从其聚会中的表现分析:被压抑的原欲或是其出逃的导火索。所谓原欲,即人的本性中且难以移除的渴望。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笔者认为人的本性中难移之物有三:社会性欲望、物质性欲望和性欲,或称“自我、金钱和性”。斯特里克兰德厌倦了社交场上一张张仿佛贴了假面的虚伪笑脸,他心中的天平倾向了“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层决定的,“本我”代表潜意识中最原始的本能,而多数人表现出的“自我”其实是现实化的“本我”。遵循“本我”指引的主人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每个人虽是个体,但生活于群体中。这促使融不入社交的主人公选择逃离。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当某人具有某种情绪而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不能自拔时,无意识中的执着并不一定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能恰恰相反成为灵感和动力的源泉,比如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笔者认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出逃并非屈从于外部力量,而恰是一种内部驱动力作用的结果。斯特里克兰德的“自我”得不到社会归属感;物质性满足也无法抵消他对遵从“本我”的痴迷;满足他性欲的妻子亦是解放不了他的“本我”。虽然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为他做出的种种辩护中,不难看出她对丈夫是有爱慕之情的。当叙述者提出为何不让其同斯特里克兰德见面时,太太下意识便替丈夫放低姿态地回应“你愿意见他吗?你知道,他一点儿也没有文学修养,是个十足的小市民。”而若把“我”与斯特里克兰德初见的情形加以分析,作为男主人的斯特里克兰德其实维持了恰到好处的礼節,他并非不会社交,而是不屑社交。在那个谈话仍然被看作是一种“需要下功夫陶冶的艺术”的时代,斯特里克兰德在社交场不受欢迎是情理之中。而太太却把这归为丈夫的不善言辞和乏于社交,不理解丈夫的克制仅是为了维护表面的和平。

这些枷锁令斯特里克兰德本能地抗拒却又无力挣脱。他的肉体虽囚禁在社交和婚姻的牢笼,心却始终在寻找冲破牢笼的时机。如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当压力到达极值,反弹伸长量也最大。斯特里克兰德说道“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原欲的压抑唤醒了斯特里克兰德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艺术中寻求原欲释放

也许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是艺术?“他要是发疯地爱上一个人,同她逃跑,我是能够原谅他的。但是现在我恨他。”在丈夫的理想面前,斯特里克兰德的太太隐隐醒悟那个一直让他感到“安全”的丈夫只是一座休眠火山,让他投身艺术创作的显然是一股她无法抗衡的精神力量。精神分析美学中说道“在无法抑制的本我强大影响的情况下,一个男人通常将他的本能欲望转向一个更为崇高的领域来释放,比如艺术。”由于受到外在道德的压抑、内在自我的检查和超我的抑制,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积蓄成势,就形成了文艺活动的内在动力。

斯特里克兰德本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身份和生活条件,而远走巴黎进行艺术创作的他完全不关心生活的舒适,食物只为解饥果腹,忍饥受冻也不被当作苦难。艺术创作成为其物质性和社会性欲望的宣泄口。弗洛伊德阐述了这种艺术的补偿心理: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时候,会补偿现实世界的缺失。艺术活动就像火把,照亮斯特里克兰德真正想要的东西,物质享受变得不再重要,他仿佛要把个性全部倾注在画布上。那么性欲呢?从在勃朗什身上重燃的欲望和二次娶妻看出,投身艺术的他并未摆脱性欲,而更好地接受了性欲。与勃朗什同居时,释放的尘封许久的力比多使他明白性欲无法绝缘,勃朗什反而成了欲念的化身。那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斯特里克兰德捉住,谨慎和感恩变得一点儿地位也没有了。他一边否定这种原始欲望“我不需要爱情”,一边又为自己的性欲开脱“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在他看来,爱情仍然无足轻重,只是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在艺术创作中,拥抱着性欲的斯特里克兰德反而感到出奇地洁净,似乎得到一种灵魂甩脱肉体的感觉。笔者认为,与其说斯特里克兰德投身艺术是为了原欲的释放,不如说他追求一种原欲搅扰下的升华。艺术创作替代了社会和物质性欲望,保留的性欲通过艺术创作也获得了满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命之树即艺术创作。艺术的修养绝不仅仅是赋闲凑趣的作料,而恰恰是激发灵感和智慧的火花。他通过艺术创作追求潜意识中更高层次的理想境界,前往绘画之外的另一方净土。

三.艺术创作中归真

斯特里克兰德了丢弃老实人的外衣,不再做现实的温润绅士,一系列看似堕落的行为恰是其归真的体现,原欲在出离世俗的癫狂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我们无法责备他的这种“本我”,就像我们无法责备老虎凶暴残忍。在毛姆笔下,那个时代欣赏的绘画有着规矩的线条和适宜的色彩,遵守着一套社会自成的审美体系,这框定了画家的风格气质,甚至规定了一幅“讨人喜爱”的作品之中理应展现出来的意境。主人公的画作与世俗的尺度再一次大相径庭,他宁可浪费许多时间去摸索一些过去的画家早已解决的技巧问题,在扭曲和抽象中找寻“本我”。

斯特里克兰德笔下的物体凹凸不平,俨然抽象得不像实物,连静物也像是出自一个喝醉酒的马车夫的手笔。其画作的受赠者描述道“给我的是一幅水果静物画,但是我的妻子却绝对不让它挂在客厅里。她说这张画给人一种猥亵感。”像是转移了画家粗犷的情欲于画中,静物不再安然恬淡,而洋溢着热情粗犷。再者,其为勃朗什作的裸体画大胆采用极简单的线条,却能给人一种实体感。这也是为何叙述者即使不能欣赏他的绘画技巧,却能感受到画作背后的一股强烈的精神力量和火热肉欲。为此叙述者反思道“我看惯了的那些古老画师的作品,因此就认为斯特里克兰德画得非常拙劣。”艺术家的个性以及其与作品之间的主观联系才是评价一件作品好坏的主要因素。斯特克里兰德把艺术作为个人情感的表达,认为解放情感约束才是艺术家创作的目的。艺术并不是创作出来供人们欣赏的,而应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与艺术一同升华

在塔希提,斯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顺利的创作环境。島上的一切像是肉感的,大胆而不顾廉耻,弥漫在空中的淫欲使人感到窒息。那里一切体面都荡然无存,没有人经营无谓的关系网,没有人试图用面纱遮掩丑陋,这种现实感强烈地触动了主人公。在那,目光所及处处是使他的灵感开花结果的事物,他明白了终生追寻的是什么,仿佛他的精神一直脱离了躯体到处漫游、寻找寄宿,最终在这遥远的土地上进入了一个躯壳。斯特里克兰德在远远地看到那座荒岛时就说“我觉得好像记得这个地方。我敢发誓,过去我曾经在这里待过。”笔者联想到《寻梦环游记》中有“寻根”一说。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只是过客,他们远游异乡只为寻找一处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为什么常有人偶然到了某陌生地方会感到一股莫名的熟悉,就像是灵魂一直寻找的栖身之所。因为在这从未寓目的人、景里他找到了宁静。

也许是荒岛的“原始”让其本身就有艺术性,原始的景象在斯特里克兰德眼中拥有了丰富的感情,他大胆把它们抽象到画作中。不止有形之物,无形之物亦是。感官变得敏感,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都激励着创作热情。他在生命终点把内心理解的生活和所看到的光景合一。椰子树、榕树、火焰花、鳄梨等的颜色都是熟悉的颜色,可又都独特;他聆听大自然,夜的寂静、小动物的窸窸窣窣、海水拍打礁石的隆隆声、荫翳凉爽的风仿佛都寓于画中,收获了心灵的平静,那受尘嚣折磨的灵魂终得到安息。

最后,斯特里克兰德吩咐爱塔在他死后把房子连同壁画付之一炬。像是哲学上一个顽固的信念:一切从无产生,一切又复归到无。人在此生赋予了这个世界以意义,这种意义只是对他来说才存在,斯特里克兰德意识到作品本身这个载体对于其承载的“意义”不值一提,而他所追求的“本我”也终究只是个体内部的重生和他自行赋予的价值。对于“死亡”,斯特里克兰德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从前欲念会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他厌恶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终于他一直想摆脱的原欲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升华,他坦然地画出赤身裸体的男男女女,却有着和当初不相同的被肉欲刺激的心境。他明白人类既是尘寰的,又都是神灵。他在艺术创作中感悟到了一种“永生”。

参考文献

[1]韩一杭,吴晓东.何处是归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逃离、释放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6,(4):151-154.

[2]胡永华.从《月亮与六便士》看艺术家的生产[J].外国文学.2018,(2):40-45.

[3]马健昕.精神分析美学与艺术创作心理[J].艺术教育.2006(3):22-23.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