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枫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发展,导致多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在不断上升,后循环缺血便是其中的一种,其作为我院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群体,且患者在发病时常伴有头晕、四肢无力、面部及肢体出现麻木现象[2],临床中通常给予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但是相关医学研究专家表示[3],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整体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为了能够整体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4],本文将在住院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其结果如下。
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在常规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4;患者的上下年龄分别为80岁和52岁,平均(58.5±3.5)岁;患者的病程时间均值为(36.71±3.42)h;其中按照病情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别为9例、15例、5例;在实验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2;患者的上下年龄分别为80岁和52岁,平均(57.8±3.2)岁;患者的病程时间均值为(36.51±3.50)h;其中按照病情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别为8例、15例、6例;两组患者的分组情况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批准且均在家属的陪同下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5];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及病情程度等基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常规组在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给予环境护理、合理健康宣教以及常规护理问题解答等普通护理干预,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相关指标给予严密观察,如果发现异常现象,需要第一时间报告给主治医生。对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给予心理护理、安全指导、用药护理以及功能锻炼和饮食指导等优质护理干预,即(1)心理护理:由本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为患者及家属采用装订成册、视频循环播放的方式进行后循环缺血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治疗要点和注意事项的宣教;在宣教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如果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状态,则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解释和关心,必要时可将本院治疗的成功案例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和依从性。(2)安全指导:在患者疾病发作时,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并且固定其头部位置,防止血压突变而引发多种伴发性疾病;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家属沟通协调,保证对于患者进行24小时的陪护,防止其在发病期间出现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随时做好对患者的急救准备。(3)用药护理:在给予患者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医嘱严格把控用药剂量,并在用药后时刻关注患者的常规指标和血压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栓子脱落等均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主治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4)功能锻炼和饮食指导: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病情制定相关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饮食应以低糖、高蛋白食物为主,例如:鱼、蛋、蔬菜、肉等;运动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度逐渐实施,且不可操之过急,由早期的仰卧位躺于床上注视天花板,眼睛上下左右移动训练,到逐渐的进行呈坐位左右转身后站立转身运动练习,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可指导家属陪伴患者进行室内搀扶短距离步行2~3 min/次,整体提高患者的恢复能力。
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参照“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评分在81-100分之间,则表示满意;评分在61-80分之间,则表示一般满意;评分在0-60分之间,则表示不满意。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伴随症及眩晕症改善情况(NRS评分[6])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7])进行观察记录,其中NRS评分较低且Barthel 指数较高的一组患者表示接受的护理效果较好。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93.10%)>常规组(68.9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护理满意度 [n/%]
实验组和常规组护理前的伴随症及眩晕症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组间并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相比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NRS评分较低,Barthel 指数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护理效果[]
表2 护理效果[]
护理后(分)NRS评分 Barthel 指数 NRS评分 Barthel 指数常规组 29 7.15±1.06 39.25±3.88 4.16±2.06 43.35±7.56实验组 29 7.56±0.78 38.87±3.06 2.16±1.07 56.26±9.36 t-0.350 0.195 11.825 15.234 P-0.821 0.845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护理前(分)
后循环缺血主要是指患者的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的脑梗死与脑缺血发作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中通常给予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采取普通护理进行有效干预,但是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表示,其护理效果不是较为显著[8],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优质护理作为我院护理中满意度较高的一种护理模式,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且均获得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9],其主要是由本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展开心里护理、安全指导、用药护理以及身体锻炼和饮食指导等优质的护理内容[10],帮助患者和家属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通过合理的用药指导、身体锻炼和饮食干预尽快恢复身体各项指标[11];针对以上结论,本次研究也提供了有效依据,即: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93.10%)>常规组(68.97%),且相比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NRS评分较低,Barthel 指数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后循环缺血并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伴随症及眩晕症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我院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价值,可进行有效的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