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鹏
(博爱中医院,河南 焦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大于50%,其发病机制与血糖等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的缺乏、氧化应激反应、周围血管的缺血缺氧有关。DPN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和溃疡,最终随病情加重而失去治疗机会,患者最终可能面临截肢[1]。可见,该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负担是极其沉重的。尽管如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控制血糖、补充神经生长因子、抵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的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一般。近年来,我院将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补充用药联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础治疗获得不错疗效,故对其疗效做进一步探究。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4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空白组和观察组,进行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两组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指南》诊断的DPN患者。(2)患者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3)患者无药物禁忌,生命体征平稳。(4)患者年龄在45-80之间,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非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2)不能正常交流,依从性差的患者。(3)合并其他系统原发疾病者。(4)治疗期间私自服用其他药物者。
糖尿病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健康教育、血糖监测、药物控制血糖。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空腹不高于7.8mmol/L,餐后不高于11.1mmol/L。
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空白组给予常规治疗即弥可保(甲钴胺片)0.5mg/次,每日3次;凯时(前列地尔注射液)5微克,每日1次,入壶静脉滴注;奥力宝(硫辛酸注射液)300mg 1次/日,以25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唐林(依帕司他片)50mg/次 每日3次。观察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多稀酸乙酯软胶囊(浙江安宝)2粒/次,每日3次。两组治疗时长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多伦多评分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根据患者的临床变现如有无足部疼痛、无力、麻木、共济失调、针刺感,上肢是否有相似症状,膝反射、踝反射是否消失等进行评分。总分小于5分为无神经病变,总分为6~8分为轻度神经病变;9~11分为中度,大于12分为重度。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并记录,传到的速度越快说明神经功能越好。
优: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相差大于6m/s;良好: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大于2m/s;一般: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不大。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多伦多评分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失访及疗效不佳等问题,两组病例均有所剔除,空白组剔除两例,观察组失访1例。两组治疗前各项数据间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多伦多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显著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空白组。详见下表 2,3,4。
表2 治疗前后多伦多评分比较
表3 治疗前后腓总神经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有效率比较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2]。该病的发展过程为由轴突末端向近端进展,位于肢体远端的脚和手先受到影响,逐渐向近端进展[3]。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可以确定的是与代谢失调导致蛋白质改变,线粒体缺陷和氧化和炎症应激,内皮和血管功能障碍,离子通道异常和神经营养支持减少有关[4]。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从控制血糖,促进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以及纠正代谢紊乱着手。尽管如此,我们给予空白组该病常用的治疗药物治疗,从治疗后各项数据来看。治疗的有效率仅有73%。因此新药亟待开发。
近年来,不少研究将新药的方向指向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本身不能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仅能从外界摄取。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已有研究证明该脂肪酸能通过保护脑神经功能改善脑组织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通过降低冠状粥样动脉的发病率而保护心血管系统,通过调血脂降血压改善代谢紊乱综合症等诸多作用[5,6]。而近期一些研究又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相联系,认为该脂肪酸的合理摄入能对周围神经病变起到保护和逆转的作用,而且可以减轻相应症状,这使我们把焦点聚集在其具体机制上。Heng et al则指出适当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将会降低背根神经节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痛觉过敏,减轻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症状[7]。Wagner等人则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镇痛机制为:二十二碳六烯酸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成环氧二十二碳五烯酸,代谢物对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比阿片类药物更有效[8]。这充分说明该脂肪酸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作用。此外,Gerbi等人报道称补充该脂肪酸可以延缓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神经结构的改变,而且认为其代谢产物消退素D1与神经保护素具有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9]。其主要机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即改变现有膜脂环境和抗炎作用。不饱和酸的膜修饰作用可以影响细胞的诸多功能。有研究表明膜磷脂中掺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改变膜筏和小窝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改变膜功能,包括信号转导、蛋白质和膜转运以及离子通道动力学[10]。此外已被发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已知可调节基因表达的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天然配体[10]。这再次证实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细胞膜改善机体各种代谢紊乱是可靠的。也有研究说增加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摄入可以促进产溶菌素、抗炎介质的产生,从而可以减轻炎症反应[11]。抗炎作用同样可以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进程,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条件。本院创新性选用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多稀酸乙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可见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确实能扭转周围神经病变进程,疗效佳。
综上所述,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多稀酸乙酯联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用药能显著改善已受损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