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渭 陈 军 张春涛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针灸科,陕西 咸阳 712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纤维化和强直,以肌腱端炎、炎性腰痛、关节外表现和外周关节炎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S患病率约0.3%,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后期可发展为竹节状脊柱,并对心、肺、肾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针灸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有报道认为,采用督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抑制骨质破坏[4];督脉排针法治疗AS,可改善躯体功能,有效缓解疼痛[5]。2018-01—2019-07,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 6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56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Th1、肌酸激酶(CK)、蓬乱蛋白Dsh同源物2(DVL-2)蛋白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116例均为我院康复针灸科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0~43岁,平均(30.88±5.36)岁;病程6~45个月,平均(21.19±3.27)个月。对照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19~42岁,平均(30.14±5.71)岁;病程7~48个月,平均(21.34±3.5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6]中AS的诊断标准,①骶髂关节压痛>3个月,且疼痛随活动相应减轻,而休息不可改善;②前后及侧屈方向腰椎功能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范围小于同龄人及同性的正常值;④依据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炎双侧为Ⅱ~Ⅳ级或单侧为Ⅲ~Ⅳ级。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7]中骨痹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肾虚督寒型,①主症:腰背部发僵、疼痛,腰部活动受限,腰膝痠软或疼痛,畏寒肢冷,乏力;②次症:女子白带寒滑、清冷,男子性欲减退、阴囊寒冷;③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细,尺脉弱。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45岁;近1个月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1.2.3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风湿相关性疾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脊柱、关节严重畸形。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西药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97)75 mg,每日1次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450)1.0 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督脉排针法。患者俯卧位,选取督脉上胸腰段穴位,从第7颈椎棘突下开始向下取穴,后正中线上取6~8处,间隔约4~5 cm,用指甲掐印标记,75%酒精对所选穴位皮肤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 mm×40 mm),平补平泻手法进针,45 °向下斜刺,深度约2~2.5 cm,配合针刺阿是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采用中医证候评分法[7]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进行评价,主症、次症评分越高提示患者中医证候越严重。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状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则疼痛越剧烈。③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静脉血5 mL,2 mL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3 mL静脉血加入抗凝剂,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Th1,同时计算Th17/Th1;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DVL-2蛋白含量。④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患者主症及次症基本消失,脊柱活动恢复正常,相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中医证候评分下降>66.67%,脊柱活动明显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33.33%;有效:33.33%≤中医证候评分下降<66.67%,脊柱活动有所改善,3.33%≤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66.67%;无效:患者主症及次症无改善甚至恶化,脊柱活动无改善[9]。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第二类“VP”的语义主要表描摹兼程度,具体是指介于描摹和程度之间的过渡状态,是根据具体语境,用虚拟、否定等非常规的方式描述人或事物的状态、性状。表达效果是描摹性有所减弱,性状程度性得以体现。例如: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3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比较 治疗组60例,治疗前VAS(6.40±1.63)分,治疗后(3.53±1.08)分;对照组56例,治疗前VAS(6.44±1.59)分,治疗后(4.65±1.18)分。2组治疗后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4 2组治疗前后Th17、Th1、Th17/Th1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Th17、Th1、Th17/Th1比较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Th17、Th17/Th1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Th1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h17、Th17/Th1均低于对照组(P<0.05),Th1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CK、血浆DVL-2蛋白比较
由表4可见,2组治疗后血清CK、血浆DVL-2蛋白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6 2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60例,出现贫血1例,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2例,肾功能下降1例,头痛、眩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对照组56例,出现贫血1例,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9例,肾功能下降1例,头痛、眩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AS起病隐匿,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0-11],①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作用。HLA-B27错误折叠假说,HLA-B27无法进入细胞膜,在内质网上累积,造成内质网应激反应,引起炎性反应,引发AS;HLA-B27异常表达假说,HLA-B27同源二聚体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Th17细胞,分泌IL-17过多,引发关节炎症;关节肽假说,相似外源肽被HLA-B27错误结合,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②内质网氨基肽酶(ERAP)。ERAP剪切功能异常,抗原肽长度不正常,引起蛋白质折叠错误,造成内质网应激反应。③IL-23/IL-17轴。IL-23是双向调节因子,可与Th17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分泌IL-17,引发炎性反应;HLA-B27错误折叠可促进IL-23分泌。④肠道免疫。肠道菌群改变,黏膜表面渗透性降低,屏障功能受损,激活免疫功能,引发慢性炎症,释放的炎症因子可能还有骨侵蚀作用。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对AS进行控制,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多,对长期服用的患者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及骨髓抑制。生物制剂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多数患者无法接受[12]。
AS属中医学大偻、骨痹、肾痹、龟背风等范畴,肾虚督寒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虚实夹杂,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肾气亏虚,督脉失于温煦,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肾督,气血凝滞,经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故而发病[13]。治以强肾、通督、舒督为要。针刺具有调理阴阳、活血通络之效,可直接对病变部位作用,使气血运行,直达病所[14]。督脉为统率诸经之脉,为“阳脉之海”,阳足则骨正筋柔,一方面与肾关系密切,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督脉补肾益髓,壮骨强脊,可激发肾间动气,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抵御外邪;另一方面,督脉“入络脑”,可调神,气游全身,协调各部[15]。排针刺法为连续密集针刺,可疏散外邪,疏通经脉,配合针刺阿是穴,因针刺深、数目多、刺激量大、针感强,从而增加疏通经络作用。因此,本研究应用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达壮骨生髓、祛寒除湿、益肾通督、协调阴阳、温阳柔筋之效,标本兼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督脉穴位可改善AS患者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排针法可改善神经根周围淋巴循环及微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减轻炎性水肿,局部深刺可增强肌肉兴奋性,减少神经根与肌腱组织的粘连,增强修复能力,缓解症状[16]。
CD4+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可分化Th17、Th1亚群,Th17可分泌IL-6、IL-17及IL-21等促炎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Th1可分泌IL-10、干扰素γ等抗炎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有研究表明,Th17与Th1失衡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Th17、Th17/Th1均低于对照组(P<0.05),Th1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患者可提高Th1数量,降低Th17数量,恢复Th17与Th1平衡,调节紊乱的免疫反应。
CK直接与肌肉收缩、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再生、细胞内能量运转相关,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在骨骼肌中含量可为心肌的3倍,能反映肌肉坏死、损伤程度[18]。Wnt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成骨发育有密切关系,缺失Wnt-10b可降低成骨小梁数量,DVL-2蛋白可将通路信号传至Wnt信号通路[19]。Natasha S Hamblet等[20]研究证实脊柱畸形与DVL-2表达异常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血清CK、血浆DVL-2蛋白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降低血清CK水平、血浆DVL-2蛋白含量,改善成骨细胞活性,抑制或减缓骨侵蚀与骨破坏,修复肌端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腰背部发僵疼痛、腰部活动受限、腰膝痠软或疼痛、畏寒肢冷、乏力、女子白带寒滑、清冷,男子性欲减退、阴囊寒冷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均下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VAS下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督脉排针法可改善肾虚督寒型AS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降低血清CK水平,抑制DVL-2蛋白表达,恢复Th17和Th1平衡,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对远期疗效未进行研究,下一步可扩大样本量,同时进行长期随访,增加研究结果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