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愚,毛 瑞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丁柏铨认为,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本文以“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为例,回答“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的特点是什么,“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时政新闻标题的特点是什么,两个平台同一内容的时政新闻标题有何不同,总结不同媒介时政新闻标题的特点,并对制作时政新闻标题提出建议。
本文以“澎湃新闻”不同媒介时政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两个平台标题制作各有千秋,为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样本。“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同事件时政新闻标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代表性。
“澎湃新闻”的账号主体是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的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款澎湃产品同时上线。“澎湃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紧扣“时政和思想”的定位,注重报道和跟踪时政新闻,并且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
为了避开2019年两会、“香港修宪风波”以及2020年开年之际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避免过多的同主题大事件标题聚集,影响样本的分析,笔者选取“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内的时政新闻标题做样本,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为了界定具体的时政新闻标题,根据“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和时政新闻的定义,
选取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各部门的活动、政治会议以及转载自“澎湃新闻”网页时政新闻板块的新闻标题,在“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上输入关键字,搜索同内容的时政新闻,确定相应的样本。
为避免重复抽样和抽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可均匀分布,本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法。将原定时间内的标题样本进行编号,共计204对,按照一定的距离(可被204整除的数,如2、3、4等)进行等距抽样。本文以3对标题为间距,抓阄确定起始编号为1,共确定51对标题样本。
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设备进行的不连贯阅读行为[2],其内涵包括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碎片化和阅读效果碎片化。分析“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时政新闻标题的样本发现,平台常使用短句,突出文章最关键的信息要素,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019年12月13日,江西一个微信群曝出多张疑似冒充上栗县长微信聊天记录的照片,一个自称是上栗县县长利军的人,在关心聊天对象一番后,要对方给自己转账。“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发文《“我,县长,打钱”》,标题短短五个字,将整个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都概括出的同时留有一定悬念:“哪个县的县长?”“为什么要打钱?”,生动的模拟诈骗语境,使事件荒唐性“跃然纸上”,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各类媒体报道时政新闻时常常因体制约束和观念影响,深陷传统套路,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服务功能。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时政新闻标题的可读性。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队员和教练员。10月3日,“澎湃新闻”公众号发文《原来,总书记对朱婷说了这番话》,一改往日国家领导人会见重要人物的标题风格,更像是第三人转述般亲切、自然地表述出国家主席会见女排的信息,朱婷是中国女排的主攻,也是女排中备受关注的队员之一,标题中指出总书记对朱婷说了一番话,事件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标题还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层出不穷,“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时政新闻标题突破传统新闻标题用语,探求更多新的、符合时代口味的网络化用语,使得标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为时政新闻标题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2019年12月11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华春莹有关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指责中国“压迫”宗教与少数民族人士并“侵害”人民自由的声明,华春莹在回复中提到,美方的声明让她再次想起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明明美方自己没有穿衣服,还自我感觉好到爆棚。“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发文《华春莹:美方自我感觉好到爆棚》,“爆棚”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用来表达某人或事物的性状程度之高,在句中通常作谓语,也可作定语和补语,其意义由形容戏院、影院、竞赛场所等人多到容纳不下的程度,到描述某人或某物的性状的极高程度,把抽象的程度形象化,极具新鲜感和画面感,颇受年轻人欢迎[3]。
《央视批CNN:用心极其险恶》《特朗普披露击毙IS头目细节:他死得像条狗》《北约“脑死亡”风波背后》《华春莹:蓬佩奥非常像祥林嫂》,此类时政新闻标题用语犀利且不乏幽默,“用心极其险恶”“死得像条狗”“脑死亡”“像祥林嫂”等形容直观且切中要害,涉及中国与他国之间的交往时,标题中展现出不卑不亢的中国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意图和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涉及国际事件时,标题展现我国客观、中立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表述国际事件,力求最真实地还原事件本身。
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有实有虚,实题交代新闻要素,虚题使用点评或者议论。而网络媒体则不同,网络新闻只能抓住一个或者几个精而又精的新闻要素,也就是通过抓住“新闻眼”来吸引读者[4]。因此,“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
标题多引用关键新闻信息,样本标题中96%的标题采用实题,其余为虚实结合的标题。
如《四川原副省长彭宇行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政务撤职》,此标题内包含人物、地点、事件、影响等信息,虽缺少时间要素,但已经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此标题掌握基本的信息内容,且对报道的主体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什么人因何事得到了什么样的处罚,这是“澎湃新闻”时政板块“打虎记”栏目中常见的标题,读者可直观的了解到“打虎”工作的进展,若无时间深入阅读文章内容,仅从标题便可了解报道的主要内容。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样本中约有35.2%的新闻标题使用了引语,新闻事件中的相关部门和新闻当事人所说的话,既有典型性,又有传播意义,不仅使新闻信息真实可信,还可增强新闻标题的可读性。
表1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引语使用情况示例表
如山东青岛小学生成果曾给外交部写信,他在信中表达了长大后想到外交部工作的心愿,外交部于2019年10月29日回信。“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发文《外交部回信小学生成果:外交队伍期待你》,标题中引用外交部回信内容“外交队伍期待你”,将读者最感兴趣的外交部回应内容部分放在标题中,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给像成果一样的读者带来希望,而且能体现出我国外交部亲切、可近的形象。
表2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引用数据情况示例表
据统计,“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样本中使用数据的标题数约占样本总数的29.4%。表2中《170多国两千余名嘉宾:哪些政要将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礼》《这名被中纪委连续点名3次的司长被查后,7人主动交代问题》,两条标题中都出现了重要的新闻数据,其中“170多国两千余名”,可使读者了解到日本天皇即位礼的规模,读者虽不在现场,却也可感受其隆重程度;“3次”“7人”,前者可看出该司长的行为举止多有不妥,后者可感受到司长被查之后对其他人的震慑程度。准确的数据可使读者清楚了解新闻事件本身,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在此模式下,网友不再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的生产者和供应者;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由专业领域的人士生产,往往处于“爱好”而义务的贡献自己的知识,以此形成内容。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专业知识、资质以及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5]。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传播主体多样,平台的用户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与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用户共同构成了平台的建设者。此类用户对时政新闻具有一定思考分析的能力,不满足于信息表面“是什么”的简单介绍,更愿意去探索信息背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问题,故而“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选择以严肃、严谨、理性的报道方式为核心,打造平台知名度和可信度。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北约“脑死亡”风波背后:团结缺失、理念差异与利益争夺》和《“胖五”归来:揭秘长征五号成功背后的“一波三折》,不只是停留在“告知新闻信息”的表面,而是通过标题展现出记者对新闻背景的进一步挖掘,报道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帮助读者梳理有关新闻事件的脉络,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产生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1.标题的字数。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在争取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使得网络新闻标题越来越具有故事性,为了方便读者检索,标题中的关键词也越来越多。据计算,“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样本标题平均字数约为23个,而微信公众号样本标题平均字数约为14个,两个平台总体样本时政新闻标题平均字数相差较大。
图1 “澎湃新闻“不同媒介时政新闻标题字数分布情况
上图为“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样本标题字数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客户端没有10个字以下的时政新闻标题,约76.4%的样本标题字数都是21个字以上,而微信公众号21个字以上的样本标题仅占总体的7%,其11个字到20个字的时政新闻标题占比最大,还有15%的标题字数在10个字以下。可见,“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字数普遍较微信公众号的字数多。
2.标题的符号使用。“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样本时政新闻标题标点符号使用率达84.3%,“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样本时政新闻标题标点符号使用率达78.4%,两个平台都有着较高的标点符号使用率,但标点符号使用偏好不同。
图2 “澎湃新闻”不同媒介时政新闻标题标点符号
如图2,“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的样本时政新闻标题中,冒号使用的最多,感叹号使用最少,其他符号使用与微信公众号差别较小。
冒号主要用于直接引语、解释说明、发表评论等情况,直接引用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对新闻事件的评论[6],权威人物或者事件中心人物的“亲口话”往往最能让人信服。
表3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冒号使用情况示例表
适量的使用标点符号不仅可以使新闻标题表达更活泼、表意更明确、句型更丰富,而且可通过标题表达出的特殊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标题的信息含量。比较“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标题可以看出,手机客户端的时政新闻多用信息量丰富、表述完整的标题,让读者在了解更多新闻内容的同时,增强时政新闻标题的深度。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偏向于语言简练活泼、关键信息突出的标题,虽然微信公众号时政新闻标题信息量相较于手机客户端偏小,但短小的新闻标题不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感,增添阅读压力。值得强调的是,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标题虽偏短,但没有因一味地追求“短”而言之无物。
如“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标题《河北蔚县信访局长斥欠薪企业走红,称自己也做过工人感同身受》,微信公众号对同一内容发文《信访局长当众发火被拍视频,网友却点赞》,手机客户端将新闻六要素中的“Who”“Where”“What”“Why”“How”讲述清楚,让读者仅通过阅读新闻的标题,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大致内容,对事件有整体的认识;微信公众号的标题中含“Who”“What”“How”等要素,事件的原因未说明,给读者留下悬念,且标题内容前后存在反转,增强了标题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1.标题的语言风格。“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的语言风格不同,手机客户端的时政新闻标题语言正式、语意明确且多用中性词,表达情感的方式婉转含蓄,更像是一个明事理的“中年人”。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标题则多用感情色彩浓厚、针对性强的词语,像一个爱憎分明的“热血青年”。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标题《特朗普描述IS头目死亡细节:像个懦夫》和《特朗普披露击毙IS头目细节:他死得像条狗》,“像个懦夫”和“像条狗”都是特朗普的原话,前者是手机客户端的标题,引用了“像个懦夫”一句,“懦夫”一词视觉冲击力较弱,后者是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像条狗”视觉冲击力强,引词犀利,让人印象深刻。
2.标题的表意风格。由表4可以看出,“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表意明确直接,很少使用代词和形容词,图中第四条手机客户端标题,“集装箱惨案背后”用冒号来引出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手机客户端选择直接揭秘“奴工案增50%,涉非法移民线索未重视”,开门见山;微信公众号则用“更令人心寒”形容,没有一语道破事件的真相,选择让读者自己去探秘,标题表意含蓄婉转,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表4 “澎湃新闻”不同媒介时政新闻标题表意风格对比示例表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想通过建立强大的新媒体矩阵来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横跨多个平台展开的新闻报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每一种媒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相关报道与承载媒介在内容风格和技术属性上相互契合[7]。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认为,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的生产,即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了人们对之的理解。怎样反映现实,如何构建意义并规范人们的认识,最终是通过文本或话语——媒介的产品得以体现[8]。“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时政新闻标题的特点是标题中透漏的新闻信息要素较齐全,字数偏多,标题多使用引语和数据。此类时政新闻标题以“语意准确、用词客观、信息全面、内容有深度”为制作框架来反映现实,契合平台定位;“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标题特点是标题句子长度适中、关键信息要素突出,标题常省略句子成分以制造悬念,标题用词灵活、语言犀利、穿透力强。可见,微信公众号制作时政新闻标题的框架是“句子简短、语意婉转、用词灵活、情感丰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句是文人苏轼观庐山的感受,大抵讲同样一个事物或一个人,人们观察它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新闻事件也是如此。将同一事件中的不同信息要素提炼出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质,制作成不同报道角度的时政新闻标题,可展现出更加立体的新闻事件。如“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新闻标题《联合国代表:中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多边主义》和微信公众号标题《联合国代表:展馆规模太大,好几次迷了路》是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期间对联合国各个代表的采访报道,标题中都引用了联合国代表的原话,一句表述正式,另一句却十分切近生活,虽是同样的报道内容,但在标题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报道议题,使标题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是典型的采用多角度报道呈现时政新闻标题的方式。
传播学认为,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9],且更多以“用户”的新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是一个个独立、真实且富有个性的参与者,使得网络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的趋势从原有的“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
“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受众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媒介忠诚度和规律地阅读时政新闻的习惯,他们是时政新闻的忠实读者;而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相较手机客户端更为被动,他们关注时政新闻,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更多地停留在信息“知晓”层面,不主动生产信息。针对阅读时政新闻有更多主动性的手机客户端受众,其展现的是有深度、有思想、偏理性的时政新闻标题,增强用户黏性;而对较被动的微信公众号受众,以灵活、生趣、可读的时政新闻标题来吸引他们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
本文通过对“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的时政新闻标题进行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澎湃新闻”依据不同媒介的宗旨定位和平台特性制定不同的文本框架,使得不同媒介的时政新闻标题在标题文本和风格特点上存在差异。“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时政新闻标题语句简短、用词灵活、情感丰富,而“澎湃新闻”手机客户端的时政新闻标题语句偏长、用词客观、语意明确。基于此,本文结合框架理论和分众传播理论为其他媒体制作时政新闻标题提出三点建议:依据新媒体传播特点,制作媒介框架;转换标题中的报道角度,多维度呈现新闻事件;细分受众,制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新闻标题。
研究“澎湃新闻”跨媒介时政新闻标题制作特点及其差异性,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利用平台优势,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制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时政新闻标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