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王晓梅 李哲
摘 要:本文对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所开发的《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收录的“贵州”研究课题的立项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发展脉络上,日本对贵州的研究早期对文化领域较为关注,进入21世纪,日本对贵州研究的内容的丰富度与延伸度均所有扩展。研究内容上,对民族、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依旧是重点,并扩展到了开发、经济研究与自然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研究内容系统化、重视留日学者的研究、中日学者交流与合作、调查区域深入化、坚持田野调查的特征。日本对贵州的研究取得了广泛化、深入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我们了解“他者”视域下的贵州提供了研究资料与跨文化思考。
关键词:日本;贵州研究;发展脉络;成果述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05
日本对贵州的研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世纪初,鸟居龙藏抱着调查台湾高山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渊源关系的目的,千里跋涉,深入我国西南的贵州、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做实证调查;1983年,日本学者铃木正崇随日本民俗艺术学会访华团访问了贵州,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对贵州及贵州苗族进行了考察;再到21世纪,日本学者先后以“贵州”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的支持,可见贵州省逐渐受到日本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关注与支持。
因此,本文基于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所研发的《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梳理关于“贵州”研究课题的学术成果,对其进行分析与述评,解析日本对贵州研究的学科分布、内容焦点与演进趋势。
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日本国家级立项课题较为关注,主要分析日本在某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与演进。李强(2013)对日本针灸学术界国家课题进行了追踪考察,并与中国国家针灸科研课题进行了比较。[1]吉伟伟(2017)对日本华侨立项课题进行了分类梳理与研究。[2]杨絮(2017)对日本教育技术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历时梳理与归纳总结。[3]刘岩、王晓梅对日本学界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进行了细致分析与内容述评。[4]综合来看,追踪日本国家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国内学者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关注度较高,缺乏以中国某一区域为中心的综合研究。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迅速发展,“观光立省”口号的提出,贵州省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因此,为突出贵州省的主体地位,我们需要以贵州省为中心,把握“他者”视域下对贵州的多角度、多学科、跨越时空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出发点,解构日本对贵州研究的历史进程與脉络,为贵州省的历史地理、区域史研究提供“他者”镜像下的基础研究资料信息与跨文化思考。
2 日本贵州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统计分析
为掌握日本科研经费中以“贵州”为研究区域的课题立项的具体情况,本文以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详细检索部分检索题目中含有“贵州”的科研项目。目前,以“贵州”为研究课题的项目共计9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最新的为2019年,累计经费约5664万日元(约34万元人民币)。
2.1 立项时间与数量
日本关于贵州的科研项目截至2019年虽然只有9项,但却呈现了一定的历时规律。从立项的时间看,最早出现在1985年,是由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部教授坪井洋文教授进行的历时一年的海外学术调查。整体上看,1980—1990年立项课题2项,1990—2000年立项课题1项,2000—2010年立项课题3项,2010年至今立项课题3项。可以说日本从国家级课题研究的角度对贵州研究保持了平稳的状态,进入21世纪,关注度有所提升。
2.2 研究内容分析
从研究内容上看,日本对贵州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涉及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且以人文领域的研究为核心。在人文领域的研究中以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为维度,包括农耕文化、傩文化、布依族传统文书、苗族民族舞服饰方面。另外,还涉及开发战略、经济发展研究。
从立项时间与研究内容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对贵州的研究早期对文化领域较为关注,且研究内容较为单一。进入21世纪,日本对贵州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内容的丰富度还是研究内容的延伸度均所有扩展,一方面对民族、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依旧是研究重点,并扩展到了开发战略、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人文领域的研究扩展到了自然领域的研究。
2.3 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的性质与地区
从课题负责人上看,首先,在课题次数上,日本学者坪井洋文与佐藤若菜分别以两次科研课题对贵州进行了研究。1980年,坪井洋文主要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对贵州展开了实地调研,进入2010年,佐藤若菜以贵州苗族服饰为研究重点展开对贵州的研究。其次,9项科研课题中的7项由日本学者担当,2项由留日学者担当。
从研究机构上看,早期日本对贵州的研究是以国立历史民族博物馆为单位进行踏查研究,后期日本的大学是研究贵州的主力军,其中私立大学主持日本贵州研究的课题项目略高于国立大学。
从研究机构所在地上看,千叶县占据高位,有3项课题。爱知县、山口县、大阪府、京都府、东京都、新潟县各为1项。按照分布地区,关东地方最多,申请课题4项;中部地方与近畿地方次之,申请课题2项;中国地方1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结构所在地还是分布地区,都呈现出集中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
3 日本学界贵州研究课题成果述评
截至2019年,涉及日本对贵州研究的课题有9项。其中,1985年的研究课题《日本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比较研究(中国贵州省少数民族调查)》项目的研究成果与2019年科研项目《中国贵州苗族社会传统服饰制作再考》的研究报告目前尚未收录在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因此,本文以已收录在科研数据库中的研究报告为基础,从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作述评,以期为国内学者研究贵州提供“他者”视域下的思考与研究视角。
3.1 坪井洋文与《中日两国农耕文化的比较研究》
1987—1988年,日本学者坪井洋文与福田亚细男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梅影村和雷山县虎羊村为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在研究报告中涉及几个要点:第一,贵州省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当时在中国国内各种制约下进行调查,有众多不便之处。倘若没有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有合作关系的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间文艺协会的大力帮助,调查是不可能的。第二,踏查内容与研究主题。以社会结构、生产技术和信仰为核心内容展开,将日本与西南中国少数民族的农耕文化进行比较,也为今后研究汉族农耕文化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第三,新发现与意义。在祖名继承法上,与汉族不同,苗族依旧是父子连名制。在物质文化方面,苗族一直保持着稻穗摘除工具、鹈鹕饲养技术等民俗习惯。此项研究是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报告《华南农作物村落的社会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今后汉族民俗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3.2 留日学者与贵州傩、传统文书研究
3.2.1 学者朱捷与《疾病治愈与巫术表演:中国贵州傩的综合调查研究》
1995年与1996年,朱捷分别以贵州盘县、安顺和威宁、岑巩为踏查地区,通过数据记录(影像、文献、传承记录、实物等)进行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的收集。
在盘县的调查中,通过现代化技术记录傩师现场治愈的情景,特别是对彝族运用医学与巫术的治愈场景进行了记录。彝族的萨满与巫术、医学与表演不仅存于古老的文献记载中,在实践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安顺调查了较为偏僻的大西村,发现每年都会有一种被当地人自古以来都会在讲述戏剧中使用的面具。在贵州西部威宁县,以考察驱除疾病和祖灵、鬼及假面剧之间的关系为焦点,对彝族的“撮特几”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岑参地区,从傩技、傩舞的步幅踩法与结印、师生的传承方法3个方面对傩进行了考察。除此之外,对该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也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收集。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不仅与贵州的大学及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合作交流,还与县、村的教育负责人及史料编辑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接触,这也是收获之一。
3.2.2 留日学者余志清与《中国贵州布依族传统文书<摩经>的收集、保存与研究》
此次研究的足迹包括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周边地区、贞丰县、望谟县、黔西县、本亨县、镇宁县等,收集并拍摄了数十种布依族传统文书《摩经》。在此基础上,调查各村《摩经》的现存状况、布摩的人数与家谱,经书的种类及分布的村庄、宗族,经书收集日、经书状态等资料,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对迄今为止收集的经书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同时开展解读、分析、汉语翻译等工作,提出了保存并应用布依族传统文书的方法。
3.3 藤原贞雄与《关于中国内陆(贵州省)开发战略的日中美韩联合大学国际会议的企划调查》
通过藤原贞雄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研究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与贵州大学合作,分工明确。藤原贞雄负责与贵州大学沟通并达成共同调查协议,调查区域为贵州省贫困县——沿河县。陈礼俊负责农户调查,调查区域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施秉县。李海峰负责消费者行为问卷调查,调查区域为贵阳市。石龙潭负责国有企业调查,调查区域为贵阳市。辻正二、坪乡英彦负责少数民族的民俗调查,调查区域为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系原义人、松井范惇负责农村经济调查,调查区域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施乗县。
第二,与贵州大学研究学者共同合作,深入研究。通过与中日学者合作,召开国际会议,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贵州大学西南民俗研究所所长王良范教授发表了《贵州民俗与研究展望》报告,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洪明勇教授发表了《中国西部开发的课题与人才培养——以贵州为中心》。
3.4 藤田香与《社会经济学视阈下中国贫困省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为例》
藤田香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为调查对象,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应该采取何种政策与治理结構,及考虑多层治理结构时的费用负担和合作伙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援政策减少贫困”作出贡献。以中国贵州省地区调查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先后进行了7次调查(包括预备调查),并与贵州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签订协议,推进学术交流。此次研究成果共发表杂志论文25篇、学会报告6篇、图书6册,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3.5 佐藤若菜与《中国贵州省苗族女性民族服饰与技术连接的社会关系》
佐藤若菜以明晰中国西南地区苗族女性民族服饰及制作技术的共有、传承及蕴含的社会关系等为目的,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进行田野调查,发表了《少数民族观光下服饰制作与民族关系的变容》《以服装为纽带的母女“共鸣”——中国贵州省苗族中的“回娘家与去婆家”及其变容》等论文。
文中指出:“以衣服为纽带的母女之间的‘共鸣关系并非存在于因血缘、灵魂所铸成的母女关系之间,而是随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来的。换言之,衣服随着价值的提高、母亲为女儿缝制衣服的普及、婚姻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已婚女性的归属感(对娘家与婆家)。因此,以母亲为女子缝制衣服为纽带,母女之间产生了全新的所有关系,也给女子回婆家的变化赋予了意义。可以说自1990年母女之间的‘共鸣关系通过‘衣服这一媒介应运而生。”佐藤若菜关于民族服饰的传承与母女“共鸣”的独特见解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4 日本有关贵州研究课题的学术特征
通过对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4.1 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与系统化
国家级课题代表了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日本学者对贵州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如果说早期关于贵州的研究是分散的,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贵州的研究就是集中的、系统的,其中对贵州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依旧是中心,并涉及经济、开发与自然领域,取得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让日本学者摆脱了早期经文人加工整理过,再由中文翻译成日语的少数民族资料研究的限制,深入贵州偏远地区进行民族学、民俗学调查,运用摄像机拍摄少数民族的节日祭祀、唱的神话和对歌等活形态文化。在此背景下,促进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学术成果转换与输出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2 留日学者是日本研究贵州的中坚力量
从留日学者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无论是“傩”还是布依族传统文书《摩经》均极具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且研究价值极高,相关古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可以说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中虽然日本学者是主力军,但留日学者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留日学者主持或者参加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项目,一方面扩大了贵州省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了解贵州省的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4.3 中日学者交流频繁及多领域合作
从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代表或是研究成员及在实地考察中的参与者来看,无论是在民族、民俗、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开发领域,中日学者合作已经成为日本研究贵州的主要方式。通过与贵州省内的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研究与发表研究成果,使日本研究贵州的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均有了极大的扩展与提高。中日学者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扩大了相关学术成果的海外输出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自我”与“他者”的碰撞下为深入研究贵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4.4 调查区域的深入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日本学者到贵州开展田野调查提供了可能,通过获得中日学者合作与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日本学者能够深入前人未能触及的、偏僻的、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调研,可以说,日本对贵州省的踏查足迹几乎踏遍了贵州的各个角落。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日本在贵州踏查的轨迹空间变化格局亦成为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4.5 长期坚持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日本关于贵州研究方面,无论是民族、民俗方面,还是经济、开发领域,一如既往地坚持田野调查,且田野调查次数多、时间久。通过中日学者合作等方式,克服语言障碍,能够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且研究内容细致入微。正如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龙宇晓教授在评价鸟丸母女坚持30年研究贵州苗族染织技术时所述,“日本学者在资料掌握的详尽齐全程度上与田野调查记录的精细程度上的优势往往是其他国家的许多学者所不及的”。
5 结语
一直以来,国内学者重视收集、整理与述评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但只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通过对国家社科数据库收录的“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领域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14项目)、外国文学(2项目)、民族问题研究(1项)、哲学(3项)方面。或许由于跨学科及语言的隔阂等原因,以某一区域为中心的“他者”视域下的多维度研究尚未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中心,系统追踪与梳理了日本关于贵州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的趋势动态与研究成果。
在撰写本文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早期日本学者将贵州放置于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考察與研究,进入21世纪,贵州省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贵州苗族研究者铃木正崇、金丸良子、田畑久夫,着重于贵州少数民族歌谣研究的梶丸岳、留日学者曾士才、铃木晶等人均发表了内容翔实、视角独特的论著。虽然本文的研究与日本对贵州研究的浩瀚成果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但以此为切入口,追溯日本学者在贵州踏查轨迹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握日本对贵州研究的焦点演变等研究,不仅有助于解构日本对贵州踏查的历史进程与脉络,还可以为贵州省的历史地理、区域史研究提供“他者”镜像下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 李强,串崎正辉.近40年日本针灸学术界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分析[J].中国针灸,2013(2):180-184.
[2] 吉伟伟.日本华侨课题立项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1):81-94.
[3] 杨絮,李哲.日本教育技术国家级课题项目热点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10):5-11.
[4] 刘岩,王晓梅,何薇.日本学者中国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J].民族论坛,2019(4):74-80.
作者简介:刘岩(1985—),男,吉林松原人,研究生,工学博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翻译。
王晓梅(1970—),女,贵州湄潭人,研究生,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李哲(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