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学力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09-24 07:05许书萍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学力实务真实性

许书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 201620)

社会工作专业是在回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学科。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且社会工作在2015至2018连续四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其在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至今,我国已经发展了多个领域的社会工作,如禁毒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虽说社会工作已经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一支工作队伍,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急需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

作为回应社会需求的一门学科,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特点之一,因而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如《社会工作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包含了阶段实习和专业实习,培养计划中也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完成800小时的社会实践。国内绝大多数的社会工作专业都采用了实验室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演示、实习带教等方法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的特点,且若学生未能在进入实践场所时具备一定的实务能力,则难以满足实践机构中一线实务工作的需求。从实习机构的立场而言,他们觉得学生的实务能力不足以应对现实工作的需求,因此,在实习期间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完成一些文案工作,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未能得到质的提升。这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教育先行、实践后进、由上至下”所带来的困境。那么,解决此困境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实践机构的专业化尚需时日,解决此困境的出路应该首先回到课堂教学本身。教师应推动课堂教学从原先的知识本位向着素养本位出发,系统地提升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兼备的复合型社工,提升学生的“真实性学力”。

二、真实性学力的提出与实现路径

真实性学力的提出是教育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当人类进入到21世纪的“知识社会”时代,工业时代提出的“读、写、算”等低阶认知技能的训练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新型人才。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美国企业界和教育界提出了“21世纪型能力”的概念,这两股势力推动了声势浩大的国际“核心素养”潮流的产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学校课程改革。通过对“核心能力”和“21世纪型能力”的内涵解析,大致可以将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分为三种:一是处理信息的“基础性素养”,二是以批判性思维与学习方式为中心的高阶“认知技能”,三是处理与他者、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技能”。可见,新时代人才培养注重与职业实力相关的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及人格特征等在内的统整能力[3]。核心素养重视的是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真实性学力”的获得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所谓“真实性学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构建起一个有体验支撑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进入到不同情境时,能够自如地运用和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形成的才是一种“可信赖的、可迁移的、可持续的、真实的学力”[4]。

真实性学力的实现需要借助真实性学习才能实现。在知识本位时代,虽然一再倡导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课堂的主要形式还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弗雷勒所说的“囤积式教育”: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是被思考的对象;教师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产生自己行动的幻想[5]……若课堂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真实性学力为目标,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重新认知教师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需要推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协同学习,让学生真正进入并参与到学习的建构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首先,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在真实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情境的创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是带着其之前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师生在教室这个场域中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真实的社区,教师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默会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与学生主观体验和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这样才能让他们进入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建构对社会真实的了解。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实务课程的教学情境,使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自身产生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活动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便容易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所以,无论是卢梭、杜威还是布鲁纳,都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若教学情境能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联结,学生则能在“需要”“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多元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智慧的启迪。

其次,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的协同性。在当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已经突破了大学围墙,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方式已经变得方便而快捷,运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手段已无法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变革为“学生中心”,借助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一步步分析、探索性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协同探索与建构,并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习得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沟通协作、自我反思等当代社会期许的高阶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后,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性。为了对接社会需求,学校教育需要注重学习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拓展原有的教学环境,教学不光在课堂中开展,还可以拓展到社区、企业、实习基地等多种场合。积极开展体验式学习、生活化学习和社会服务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真实性学习还需要真实性评价予以支撑。真实性评价是对传统“为了考试的测试”的纠偏而提出的概念,希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考察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等高层次的学力。因此,真实性评价是打破了单一的以学业成就为中心的量化评价,而是考察学生真实性学力的“真实的”“可信赖的”多维主体和综合性的评价。当然,真实性评价中所采用的问题既得让学生感到一定的熟悉度和亲和度,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调控好二者的平衡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6]。

显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真实性学力,教师是关键。包括舒尔曼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法,所以,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同时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加以调整,推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协同学习,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7]。

三、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真实性学力的获得

真实性学力是新时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特点和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真实性学力的获得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重新设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需要推动“三个连接”、多主体的综合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四维教学目标”

国际教育研究组织“课程重建中心”的主任法德尔(C.Fadel)从新时代人才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知识”“技能”“人性”“元学习”[8]。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法德尔的主张与之有着高度契合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必须坚持专业价值和伦理道德、实务知识与理论、实务技能和反思实践能力的“四维目标”(见图1)。其中,专业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内化是灵魂,实务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是重点,实务技能的提升是核心,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方向。专业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内化必须贯穿于整个实务课程教学中,这是社会工作实务“人性关怀”的基础;实务工作的程序、不同理论体系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知识框架;实务中的会谈的技巧、促使服务对象的认知及行为的改变、团体建立及发展等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回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反思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元学习能力。这个“四维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形成他们的真实性学力。

图1 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四维目标”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三个连接”

1.激发“学生经验”,推动学生经验与课堂情境的连接

在实务类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案例演示,这固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但案例的虚拟性和片段化是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现今知识的生产方式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呼唤“与人类共振”的课堂生态,以人类社会和人的真实发展为参照,以学生的个体世界、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结为参照选择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9]。在课程实践中,笔者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自然情境中的“个案实务”和“案例模拟”,对社会工作的实务教学进行了改进。

所谓“自然情境的个案实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公开招募“案主”,在保持价值伦理的前提下与自愿接受个案服务的基础上,笔者在个案会谈室对其进行5次左右的正式个案会谈,每次45分钟左右。其他学生则在单面镜后的活动室中进行观摩。个案结束后,围绕案例中所体现出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讨论、讲解和提炼。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克服了案例的虚拟性和片段化,有利于学生进行完整的、真实的个案的观摩与学习;第二,有利于将相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结起来,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以分享,也提升了学生从理论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生活的能力。

“自然情境的案例模拟”的设置是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实务能力。具体实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然后让每三名学生组成协同学习小组,轮流扮演社工、案主及观察者,请“案主”根据自己收集的真实案例进行模拟,考察和训练学生在收集信息、评估和干预等方面的实务能力。最后协同学习小组在观察员的组织下对体验环节进行讨论,对整个过程从“社工”的回应方式、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是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专业实践的过程。知识只有和学生的自身经验产生了联结,才会构建成以他们体验为基础的知识框架。

学科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间不断互动的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过程。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通过案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协同学习小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自然情境的个案实务”环节强调教师的示范功能,“自然情境的案例模拟”环节强调在教师督导下学生协同学习的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案例的深入投入,形成系列完整案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观摩”到“批判”,从“借用”到“生成”,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引导学生生成自己评估问题的视角、自己干预问题的路径,推动了学生应变复杂问题情境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进行反思、批判、实践验证并进而形成了真实学习力。

2.借助网络课堂,推动课堂内外的连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获取知识的平台与途径,且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教师应该根据所授课程的特性,帮助学生识别与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动态平衡。在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期开始前将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学习资源的链接、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发放给每一位同学,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点和相关实务理论,进而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讨论他们的感想、反思,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系统和问题解决的整体性能力。

从当今的知识生产方式来看,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趋势。网络这种工具的采用并不难,难的是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主导课堂讨论的方向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合理安排自学任务、讲授内容和讨论主题,循序渐进地和学生一起构建出知识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践,发现网络课堂连接了课内外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处于学习的情境中,便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迁移。

3.开拓教学场所,推动教学与社会的连接

社会性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职业的根本要求,因此,需要在课堂教育中加入一些社会服务的环节,锻炼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工作使命感。这主要是通过与不同的实践部门进行合作,定期开展社会服务来实现。在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目标提供实践任务。大一年级主要让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场域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有所认识,所以多是提供参观社会组织、与专业社工对话、访谈服务对象等活动。大二年级需要让学生内化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初步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技巧,所以,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为期8周,每周一天的“社会服务日”活动。因为我校招收的专业是“司法社会工作”方向,“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三失’青少年”(失学、失业、失管)等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教学过程中会联合对应的机构或社会组织,安排学生进入场所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和课程结合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对已学知识进行运用与反思,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掌握,此外,还能将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不同的实务情境建立起联结,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对。

(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

囿于传统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化纸笔测试,出题的形式和内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最后的成绩是以测试分数来决定的。事实是学生的作答也只能部分反映其学习情况。因此,目前的评价方式对学科特性和能力培养的观照还远远不够。为了实现学生真实性学力的提升,保障真实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切实开展真实性评价的工作。当然,真实性评价并非是说传统的评价方式毫无优点,而是对其进行重组、优化,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在笔者的课堂中,更加注重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一,改变原有的教师单一评价主体,增加了课程实习单位的督导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改变原有的结果式评价,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第三,评价内容不光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考核,还包括对学习动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反思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四、教学反思

当下世界各国“课堂革命”的共同课题是“学习的革命”:从学习的划一性、被动性、个人主义向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性、协同性、社会性转变。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实践性、协同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重新厘清、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连接”和多维度的综合性教学评价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自我成长、提升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有一些注意点:

第一,在班级中形成信任、开放的氛围。关系的建立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在教室这个小型社会场域之中,关系的建立同样十分重要,是获得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而希望在教室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则需要在班级中形成信任、开放的氛围。

第二,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多向互动。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网络课堂和教学课堂将课内外联结起来,要通过情境案例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联结起来,要通过自然情境的案例模拟将学生与学生联结起来,这要求教师具备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对课堂节奏的控制能力,对协同学习小组的进展保持观察和总结能力。为此,需要教师与学生在网络空间和课堂空间进行多向互动,如网络课堂的在线交流,课堂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自我暴露的安全程度,对实践能力的运用程度等,以随时改变课堂教学节奏,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

第三,联合多方力量开展真实性评价。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加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实施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因此,开展超越常规的教学评价,碰到的问题比预想的更加复杂。一方面,要和学校的教务部门进行多次沟通和协调,增加了授课教师很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标准测验最后会有一个显得“客观公正”的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学业成绩,而多个模块组成的学业评分如何才能显得客观公正呢?不同模块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呢?如何保证教师没有主观评定的偏差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需要引入其他评定者,比如实务工作者、其他教师对学生的个案记录、个案实务视频等内容进行评定,方能显得更为客观、公正。当然,具体的实现过程还需要取得学校和实践部门的支持。

对教学的探索随着时代发展、专业特性及学生特点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现今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真实性学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注重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还需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让教育真正发挥促进个体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猜你喜欢
学力实务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