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刘玉明
随着科技的进步,舞台装饰和舞台效果越来越多地利用了声、光、电等全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舞台背景的电子大屏幕、侧屏幕也越来越普遍,这似乎成为了先进舞台的标配。 舞台艺术脱离了旧时代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形成了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融的综合体。舞台表演借助大屏幕愈发趋于“玄幻”,演出效果竭力追求“高精全”,其艺术感染力也获得了极大增强。
音乐表演是音乐在舞台创作再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个人舞台表演自“钢琴之王”李斯特首创以来已历经数百年,既是钢琴音乐文化的重要再现方式,也是观众们在音乐厅或其他音乐剧场聆听、体验、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之一。钢琴演出的舞台作为整个音乐会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演奏者与观众的情绪,乃至影响到音乐会的最终呈现。例如有一些钢琴音乐会,正是因为舞台背景选用不当而影响现场效果,令观众也无所适从。
在钢琴音乐会上适度恰当地使用舞台背景屏幕,有助于演奏者立体呈现音乐会曲目的风格内涵。与此同时,艺术渲染力的增强也有利于观众更加充分地体验艺术,以获得高级精神享受。但我多次在个别主流音乐厅和非主流音乐厅(或剧场)观察发现,舞台大屏幕出现了逢演必用的情形。当然,其中不乏使用合理的演出,确实为现场效果增益不少,但是更多情况还是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尤其是许多社会性的钢琴音乐会已经到了“无屏不欢”的地步。比如,有的钢琴音乐会在演奏肖邦《练习曲》(Op. 25 No. 12)时,背景大屏播放浪潮滚滚的视频;有的学生钢琴音乐会在演奏《他是个海盗》(He’s a Pirate)就播放有关《加勒比海盗》的影视片段,演奏《哆来咪》就要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等等;甚至有的钢琴演奏者为了营造乐曲氛围,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动态物或风景图,以期引人入胜。显然,上述音乐会中的舞台背景都在“喧宾夺主”。
在我看来,这些不分主次功用的舞美效应,早已在无形中干扰了观众的听觉。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发问:听觉放在哪儿?毕竟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
从文化发展和审美追求的方面讲,舞台大屏幕的装设的确体现了驰而不息、与时俱进的艺术追求。虽然钢琴演奏也属于表演艺术,但对舞台背景大屏幕怎样妙用才能物尽其才、恰到好处,实际应是音乐会策划者斟酌的问题。他们应该认真思考音乐的传承、发扬、发展和育化等方面的问题,不可哗众取宠,为用而用。
利用大屏幕展现演员的表演情态及手势、指法
我认为在钢琴音乐会上要巧用大屏幕。
一、展现演员的表演情态及手势、指法等。
就钢琴表演来说,演奏者除了要在琴键上挥洒动人优美的音符,将最美好的声音、最真挚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还应该将自身的姿态、情态、神态以及手势、动作、目光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琴人合一、自我入化之境,这些都是音乐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演员还要将自己的演奏作为学习交流、示范的一部分,使观众除了直面舞台以外,还可从其他角度清晰地聆听和观赏到整个音乐表演状态,此时舞台背景大屏幕的放映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据“多感觉整合中的主导效应”研究,其“‘通道优势’假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视觉通道擅长于加工运动和空间信息,听觉通道擅长于加工时间信息。因此,在空间维度上,视觉信息能主导其他感官信息而表现出视觉主导效应,但在时间维度上,听觉信息会主导其他感官信息而表现出听觉主导效应。
所以,“此时我们似乎也在用眼睛听了”指的是钢琴艺术的表演性,而非“以视乱听”。
二、静态展现山川美景或涉及曲目的创作与演奏信息。
运用大屏幕将与音乐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静态呈现给听众
就钢琴音乐会来说,运用大屏幕将所奏乐曲的相关信息内容静态呈现给听众,既有利于观众全面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表演风格,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也能通过舞台元素的融合,使得背景的“静”和演奏者的“动”相映生辉,方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听”,从而产生更多的、无尽的音乐联想和想象。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的。声音的非造型性和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不具备描写功用的艺术门类。音乐既不能够具体描绘、造型、叙事和写景,也不能够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更不能说明思想与概念。完全用声音再现视觉实景的做法难度颇大。显然,音乐更擅长“炫情”,它能将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及两者的变化过程完整呈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主情而不主形。所以钢琴音乐表演仅仅需要舞台背景大屏幕来辅助“聆听”。
能听(观)赏钢琴音乐表演的观众,是整个音乐场域文化的切身感受者。有文章说“真风雅从附庸风雅起步,真文明从装文明开始。”至少还有这么一个小环境,让这一小部分人能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和氛围里进行自我管理。在这里能看到当今的人已经不多见的节制、约束、谦抑、客气,彬彬有礼。有时候,“科技感太强”的舞台效果,反而不易与观众产生亲和感,表演内容自然更难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背离了音乐表演和观众欣赏(听与观)的初衷。
所以说,恰当地使用舞台背景大屏幕和侧屏幕,把我们的“听觉”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引导观众静心感受和学习优雅的钢琴音乐文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