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要在英语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势必要坚守阅读课这一主阵地,因为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言能力等才会有质的提升。然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很难落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任务重与教学时间不足之间的矛盾。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研读文本,教学依然停留在讲授词汇与语法规层面,忽视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文本的深层意义,对文本结构、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本主旨思想过少涉及。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习得的知识呈现“碎片化”,也难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进一步影响了写作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变革学习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践行学习活动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 2018)。《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遵循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其次,学习活动是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高洪德2018)。不同类型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一直是困扰很多英语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在山区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难理解篇幅长、生词多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改变,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努力把文本内容信息、语言(语法、词汇等)、语用能力、思维能力、阅读策略、表达能力等“多角度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葛炳芳2018)。下面,以一堂公开课为例,探究如何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教学设计。
本堂课是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5 Canada The True North,是一堂阅读课。阅读文本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是一篇游记,讲述了主人公李戴玉和刘倩乘坐火车游览加拿大的所见所闻,但是不局限于描述加拿大的美景,所到之处更暗含了加拿大的自然、地理、人口、城市、环境、文化等内在信息。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主人公所到之处的特点及感受;另一条则是加拿大的自然、地理等综合性特点。旅游线路是容易被发现的,大多数课堂会用填表的方式简单梳理明线,而忽略暗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组信息,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其深刻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反映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朱梦洁 2019)。学生通过学习能够:
(1)获取、组织和描述主人公所到之处的细节性信息,如旅行路线、地貌特征、气候和旅行者的心情;
(2)总结和报告加拿大的整体情况,包括地理、人口、文化、经济、人口和交通等;
(3)分享自己对加拿大的整体印象,系统、全面地介绍加拿大,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及中外文化的对比。
1.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学习活动包括引起学生感知与注意的活动、语篇信息获取与梳理的活动、语篇信息概括与整合的活动,是对语篇进行初步感知和理解,属于低阶思维活动(杨燕华 2019)。因此,第一步安排了简单的Warming-up,提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anada?”两分钟的简单分享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第二步设置了18分钟持续性阅读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标题,对标题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朗读标题找到了关键词“trip”,猜测文本是一篇游记,由此引出问题:Who took the trip?How did they take the trip?Where did they go?And what is“the True North”?通过对标题的设问,学生更容易预测文本内容,更容易掌握文章主旨,从而使阅读活动有了中心意义和目标引领。其次,学生阅读文章开头发现,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由此概括出文章大意:“Li Daiyu and Liu Qian had a trip across Canada on a cross-Canada train.”。第一段起总说作用,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再次,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找到主人公及其到达的地点。这个过程是表层信息的查找和提取。学生根据每段所述在课前已发的加拿大地图上绘制思维导图(见图1),内容包括 destinations,attractions to the tourists of each destination,changes of feelings。
图1
学生查找的信息未必完整,小组合作能够将残缺的信息补全,同时,小组成员分工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最后,每个小组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口头复述,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旅行过程。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将零散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概括事实性信息;小组合作绘制旅行路线图,主观感受和描述两姐妹的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而后提炼概念,形成思维导图,整合时间、路线、见闻和感受等相关信息,在零散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找到文章的明线。
2.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和整合运用。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在这个环节试图让学生找到文章的暗线。首先,在思维导图基础上进一步研读文本,思考可能发现的隐含信息。例如,加拿大的人口、环境、交通、文化等。由于课堂40分钟不足以让学生绘制两幅图,因此,简化这个环节,采用提问方式。问题如下:
(1)What’s the distance from west to east coast?
(2)What is Canada’s bordering ocean on the east and west?
(3)What are some of Canada’s natural resources?
(4)What’s the Vancouver’s climate like?
(5)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6)Which word or expression stands for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under Bay?
(7)Which word presents part of Canada’s culture,especially in Calgary?
(8)Which kind of crops is growing in Canada?
(9)Are there any sports in Canada?
(10)What are the means of transport to travel across Canada?
10个问题的答案是加拿大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经济状况、文化、农业、体育和交通概况等。为了使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呈现了加拿大概况的思维导图(见图2)。
图2
【设计说明】从文章明线到暗线的升华,提炼和整合加拿大国家概况,使学生对加拿大文化有更准确的把握,帮助其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对加拿大概况的整体认知。
3.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这是能力向素养转化的过程(吴淑瑜 2019)。这个环节是超越语篇的过程,也是透过语篇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挖掘和领悟其更深层意义的过程。从主题语境上分析,文本属于人与社会范畴。在前两个环节的铺垫下,这个环节主要是对主题的升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加拿大的整体认知,因此,教师设计了Sharing环节,让其自由讨论并分享对加拿大的一些主观感受,用英语描述加拿大,并阐述原因,而后分组讨论,对比中加文化特征,谈谈对中国和加拿大文化的喜好。
在布置作业环节,让学生用英语介绍加拿大。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有机融合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活动中完成了信息整合、意义探究和交流表达。学生通过学习,使用文本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展示个人观点。同时,学生在比较加拿大和中国文化的异同过程中进行延伸学习,体会文化差异。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过程。
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阅读教学,课堂不再充满简单的选择与判断题,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点讲解。这堂课跟着主人公的旅行线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探究加拿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融入了课堂,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告诉学生读一篇文章不是仅仅看懂,而是要以文章为载体训练思维品质,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关于文本暗线的思维导图。另外,在中加文化对比环节,也可将单一的讨论改成辩论,课堂的气氛将更加高涨,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英语学习活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活动”本质和学生主体性,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融合统一的语言教育观(高洪德 2018)。阅读教学应为思维而教。英语学习活动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落实为学生创设了思维成长、能力提升的环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得体地融入英语学习活动观,能让学生“走出”肤浅的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并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语言,提高语言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