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理论框架构建

2020-09-23 10:02彭晶艳
黑河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外语

彭晶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0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迎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各高校纷纷改革外语教学,自主学习、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金课等概念纷纷涌现,呈争鸣态势,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有着不尽人意的一面。不少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流于形式,甚至不能决定自主学习的时间、内容以及方法。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反映,英语课出勤率低、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甚至疲于应付各种在线课程,出现“刷课”行为。

纵观各类外语教学改革,多数集中在方法与技术层面,多为自上而下的行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改革后的外语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是否考虑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意愿、动机、情感、态度等因素?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领域,继语言中心法和学习中心法的范式后,似乎缺少一种学生中心法的理论范式。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理论框架,希望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在外语教学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以往外语需求分析理论范式的回顾

在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一般是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系统采集和分析,用以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早期的需求分析采取目标情景分析的模式,着眼于收集目标情境(如职业、学术情境)中的交际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语言信息,这实质上是一种以语言为中心的分析模式。到了八十年代,Hutchinson 和Waters 建立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型,兼顾语言学习的目标和过程。[1]此外,Holliday 和Cooke 倡导一种需求分析的生态路径,又称方法分析,调查教学环境中影响课程实施或变革的因素,探索课程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路径。[2]九十年代末,Dudley-Evans 和St John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需求分析模型,不仅调查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当前语言欠缺,也关注语言学习的社会需求、专业需求、课程需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3]此后,需求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有机环节虽然被大量应用在实证研究中,但在理论方面的发展却相对缓慢。

在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同样集中在实证方面,在大学英语、英语专业以及ESP 课程中都有很多不同规模的调查研究。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介绍了国外的理论研究,并试图在我国背景下构建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式。[4]夏纪梅、孔宪从情况分析、学习目的分析和雇主或职业需要分析三个方面构建了外语需求分析模型;[5]王海啸提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旨在为设计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供依据;[6]束定芳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二元需求分析模式,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纳入需求分析范围;[7]陈冰冰构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包括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和社会需求分析模型两个子模型,但缺少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分析;[8]孔繁霞运用软系统方法,从学生需求、学科教师需求和学术英语教师需求三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学术英语的目标需求分析框架,但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性。[9]

总的说来,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研究大致经历了以语言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虽然不少研究着眼于收集学习者自身的需求,但始终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范式。另一方面,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便在课程开发和外语教学领域获得广泛关注。1988 年,Nunan 在“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努力的结果,学生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方面也有决定权。[10]此后几十年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的主导思想。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发展的有机环节,其指导理论也应与课程教学理念保持一致,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是顺应课程发展和外语教学理念的重要尝试。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需求分析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结果一般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作为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而设计课程测试、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和评价策略;第二种是用来重新评估上次需求分析的准确性[11]。其中需求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其最普遍的用途,这也解释了学生中心法范式在需求分析中的缺失:一方面,学生表达的需求被当成他们主观的“愿望”或者“渴求”,[12]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他们也通常被认为是需求分析中“不可靠的信息源”;[13]另一方面,传统的需求分析要求收集科学、客观的需求信息,为课程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当需求分析的目的不同时,需求分析研究也应有新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不是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自身的需求在需求分析中获得足够重视,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认真考虑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才能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需求定义

在外语教学需求分析中,“需求”是一个伞型术语,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

Berwick 区分了觉察需求(perceived needs)和表达需求(expressed needs)。前者是教育专家对理想学习状态的描述,后者是学习者本人表达的需求或愿望。[12]Brindley 讨论了客观需求(objective needs)和主观需求(subjective needs),分别着眼于目标情境中的语言运用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14]Hutchinson 和Waters 也进行了类似的区分,将学生需求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分别强调语言学习的结果和过程。其中目标需求又细化为必要技能(necessities)、想学技能(wants)和欠缺技能(lacks),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1]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范式里,需求需要被重新定义。学生应是需求的定义者,至于对需求内容的定义则需兼顾语言学习的结果和过程。于是,需求被定义为学生所表达的目标需求和过程需求,分别指学生对理想学习结果的期望,以及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和情感需求。

(三)需求分析模式

不同的需求概念对应不同的需求分析模式,常见的模式包括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欠缺分析(deficiency analysis)、策略分析(strategy analysis)和方法分析(means analysis)等。其中目标情景分析、当前情景分析和欠缺分析分别着眼于语言的产出水平、当前水平以及两者的差距,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分析模式。学习情景分析则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即时需求,分析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各种情景因素,比如情感和认知因素,其中学习策略因素成为策略分析的重点。方法分析/生态路径通过分析教学环境中影响课程实施或变革的因素,保证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是传统需求分析模式有力的支持和补充。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范式里,与其需求概念相对应,需求分析模式应包括目标情景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分别分析学生的外语学习目标需求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此外,采用方法分析,即需求分析的生态路径,有利于探索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四)需求分析框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总体思路如下:首先,采用目标情景分析和学习情景分析深入调查学生的自身需求。其次,调查课程教学,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特别留意课程教学中与学生需求相关的议题。将收集到的学生需求信息与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弄清学生需求是否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满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据此制定出合理的教改方案。同时,采用方法分析,探讨现行教学环境中影响改革进行的因素以及实施改革的有效途径。构建好的需求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框架

学生中心法的需求分析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动态需求,旨在深入理解学生的需求而非广泛采集学生的需求,因此只提供大致的需求分析维度(如图2),主张随着研究的展开而发现更多具体议题。

图2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维度

需求分析的数据采集主要涉及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手段这两个方面。

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需求,包括目标需求和过程需求,因此在目标情景分析和学习情景分析中主要的数据来源应是学生。此外,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可以同时调查一些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行业专家,以了解社会对学生外语能力的需求,弥补就业前的大学生对职场外语要求认识的欠缺。在对课程教学和教学环境的调查中,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当前课程要求、教学状况、教学环境以及影响教学改革的潜在因素,可采取多样化的数据来源,如文献资料、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生、教师、学校领导、行政人员等。

在研究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可以依托定性方法来收集数据,比如无结构式访谈、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民族志方法以及研究日志等。这是由需求分析的目的决定的,学生中心法的需求分析主张深入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包括他们“主观”的目标需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态需求,这些需求信息具有多样性、不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更适合依托定性研究方法来采集。如果研究需要较大规模的数据充当教学改革的依据,也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先进行无结构式访谈,然后开展问卷调查,最后进行半结构式或结构式访谈,同时辅以观察等其它手段验证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对课程教学和教学环境的调查是全方面多层次进行的,涉及多种信息源,可以酌情选择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及说明

首先,基于学生中心法的需求分析旨在改善课程教学效果,而不是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因此其评价标准不在于能否为课程设计提供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需求信息,而在于能否深入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并使得这些需求在教学改革中得以充分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及动态需求,主要依托定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加之各地区各高校的教学环境千差万别,教学改革的途径也不尽相同,这种需求分析范式主要适用于小范围小规模的研究,如校内、专业内或班级内的需求分析。

此外,也应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盲目开展以学生需求为纲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相反,学校和教师可以对学生外语需求发展进行一定的干预,使其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使学生形成更清晰具体的目标需求,教师可以与学生有更深入的交流,疏导他们的情感问题。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要信息源的需求分析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前者旨在收集学生需求,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后者主张深入理解学生需求,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如何改善外语课程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从需求分析角度出发,倡导在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外语学习动机、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理论框架,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改进,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外语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