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中的技术方案之“变”

2020-09-23 02:52关成立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28期
关键词:竖井南站号线

李 杰 关成立

(1、北京城开国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2、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1 概述

地铁工程大多位于城市主城区或城市中心区,所处工程环境十分复杂。即便在工程设计阶段做了详勘和深化设计,也难免在工程施工阶段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从而影响施工进度,甚至造成工程停工。因此,怎样依据工程现场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调整技术方案,巧妙地运用一个“变”字来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事关项目进展甚至成败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几例笔者在北京地铁提出并成功实施的技术方案之“变”,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解决思路。

2 技术方案之“变”

2.1 高压线影响,地铁施工竖井移位

北京地铁14 号线右北区间1 号竖井平面尺寸6.0m×4.6m,原设计位于左右线中间,但竖井正上方有一路10KV 高压线,北侧有一根Φ400 中高压天然气管道,距离竖井边缘0.7m,埋深2.0m(见图1 所示)。竖井开挖受控主要为10KV 高压线改移,而高压线改移受路由(是否有合适路由)、高压线用户需求、改移费用谈判、协调工作等众多因素影响,改移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改移周期长。为尽快开展工程施工,经过详细调查和讨论:将原设计竖井位置往南侧微调(见图2 所示)。新竖井位置避开了10KV 高压线,实现了竖井提升系统安装;远离Φ400 中高压天然气管道,确保竖井施工安全;并且新竖井位置相比原位置,避免在竖井两侧壁开横通道马头门,避免横通道马头门与区间正线马头门距离靠近(1.5m),降低群洞效应,更有利于整个竖井横通道安全施工。调整后的新竖井顺利实施,将本段区间隧道工期提前1 年。

图1 竖井改移前位置

图2 竖井改移后位置

2.2 地铁区间隧道与既有电力隧道在高程上冲突,区间隧道局部穿越后反挖破除

根据工程实施前管线调查,发现右北区间隧道在里程K17+890 上跨通过一处既有电力隧道,并在里程K17+927 处下穿一电力隧道,但该下穿处高程上冲突(见图3 所示),而北京南站预留隧道里程为K17+988(见图4 所示)。区间隧道受上下电力隧道和衔接预留区间隧道限制,在纵坡上已无法调整(见图5所示),故只能改移K17+927 里程的电力隧道。

图3 K17+927 里程区间隧道与既有电力隧道高程上冲突

K17+927 里程处电力隧道断面尺寸2.6×2.9m,内有2 路220KVA 高压线缆为北京南站运营提供电力。原计划电力改移后再进行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但由于右北区间隧道与北京南站预留隧道贯通是进入14 号线北京南站(预留二次结构施作)唯一通道,工期压力较大;同时受电力隧道改移涉及高铁供电调度,改移协调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经过多次调研、讨论,本人提出先以平拱下穿电力隧道后再爬坡过渡至区间隧道断面,待电力隧道改移完成后再进行反挖破除(见图6 所示)。

此方案实施后为区间隧道与北京南站预留隧道贯通创造了条件,提前打通了进入14 号线北京南站的通道,为尽早开展14 号线北京南站二次结构施工及装修创造了条件。

2.3 地表条件影响施工降水,变地表降水为洞内堵水

一方面无水作业是地下工程施工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地下水又是宝贵的资源,因此,既能达到无水作业,又能节约地下水,是符合城市发展理念的。

地铁右北区间隧道开挖受两层地下水影响:

一是上层滞水;

二是地下潜水(见图7 所示)。

原设计采用沿线布置地表降水井进行上层滞水疏干和潜水抽排。

由于右北区间地表打设降水井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降水井施工占地协调困难,右北区间隧道正上方穿越80 年代建设平房区,产权关系复杂,其平房主要以出租屋、小作坊等形式存在,物业管理形式多样、协调难度大,并且场地作业空间狭小,打设降水井基本无法实施(见图8 所示)。

二是采用原设计降水井需要的降水周期较长,且对该段地层上层滞水难以疏干。

鉴于以上情况,为确保区间隧道施工安全,将该段区间由地表降水改为洞内超前引排水+注浆止水相结合方案(即深排浅堵),避免外部干扰,使得隧道开挖顺利实施。深排即在隧道拱部打设3 根20m 长引水管,提前将上层滞水泄压;浅堵即通过深孔注浆对地层中残留水处理(见图9 所示)。注浆不仅起止水作用,而且起到对地层加固作用,通过注浆有效地控制地层沉降,使得区间隧道顺利穿越平房区,未引起平房墙体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等不良状况。

本方案实施前最大一次排水经过四天四夜,排水量约5000m3(见图9 所示);本方案实施后止水和加固效果明显,结构滴水不漏(见图10 所示)。

2.4 地铁区间渡线段增设联络通道,变扩挖为缩挖,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

区间隧道在右安门外站东侧设渡线段,长度137m。原设计开挖步序:左线从车站进入区间标准断面作为主开挖面,完成左线渡线段扩大断面后,继续向前开挖左线标准断面隧道;右线从区间施工竖井作为主开挖工作面,完成右线渡线段扩大断面(见图11 所示)。整个渡线段开挖由小断面变大断面。地下工程施工一般遵循原则由大变小容易,而由小变大难度大,尤其爬坡施工,遇到不良地层时风险更大。

图4 区间隧道与既有电力隧道平面分布图

图5 区间隧道与既有电力隧道纵断面图

图6 区间隧道下穿既有电力隧道步序图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一是车站地面建(构)筑物拆迁日期不确定,由车站进入区间隧道开挖存在不确定因素;

二是渡线段地层条件下由小向大扩挖存在施工安全问题;

三是该部位地下水控制对渡线段开挖影响较大。于是提出在渡线段最大断面位置增设竖井及横通道方案(见图12 所示)。

增设竖井及横通道解决了以下问题:

一是渡线段开挖由大断面变小断面,隧道开挖安全可控;

二是在竖井场地内实施地表降水,实现渡线段在无水条件下开挖,确保施工安全;

三是渡线段施工无须依附车站进度,确保整个区间工期如期完成。

2.5 变更设计方案,保留渡线段,排除拆迁户影响,为十四号线中段通车至北京南站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右安门外站是一座三层三跨明挖车站。车站施工涉及拆迁包括三户永久居民、街道办及右安门村等权属地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户永久居民,此三户不愿拆迁导致右安门外站1 号出入口无法施工(见图13 所示)。由于拆迁难度及代价过高,右安门外站方案曾确定东移50m,以避开原三户永久居民建筑,满足车站功能分区要求。该方案同时带来了新问题:

图7 右北区间隧道地下水分布图

图8 右北区间正上方平房区

图9 右北区间超前引排水图

图10 右北区间注浆止水效果图

一是车站东移后占用了原玛钢厂空地,占用此空地前需先行解决空地东侧10 户原玛钢厂职工住房问题(多属残疾人,本着人文关怀,建设方与区政府最终仍然解决了该10 户的安置房);

二是车站东移后只能取消渡线段。

根据以上情况,经过多次方案优化,最终确定采用明挖+局部暗挖方式进行(见图14 所示),通过调整1 号出入口、2 号出入口位置后,在不拆迁三户永久居民房屋情况下实现右外站施工。右安门外站施工采用明挖+局部暗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保留车站东侧区间渡线段,使得14 号线中段能够通车至北京南站,然后在右安门外站掉头,实现14 号线在北京南站与4号线换乘。如采用原设计,则取消右安门外站东侧渡线段,那么14 号线中段至今都无法实现北京南站的通车及与4 号线的换乘。

图12 增设竖井横通道后渡线段开挖步序图

图13 原右安门外站平面布置图

2.6 变钢格栅纵向连接筋为直螺纹套筒连接

为提高钢格栅初期支护纵向连接筋连接质量,同时减少隧道内环境污染源,右北区间隧道初期支护钢格栅纵向连接筋作业,在全国率先引入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见图15 所示),取得良好效果。在北京市住建委大力推广下,目前已应用到整个北京地铁。

钢格栅纵向连接筋采用直螺纹连接优点:施工速度快,贯彻安全、环保文明施工,为地铁隧道暗挖十八字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中“短进尺、快封闭”起到积极作用。钢格栅纵向连接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相比传统电弧焊优点见表1 所示。

图14 右安门外站改局部暗挖平面布置图

图15 直螺纹套筒技术应用

表1 直螺纹套筒连接与传统电弧焊连接技术优势对比分析表

3 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具体案例阐述了地铁施工应根据现场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调整技术方案,通过工前调查踏勘、引进技术、多方协调等多种应变手段来解决施工中面临问题,为地铁施工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竖井南站号线
杭州南站上线“智慧平台”
超大断面超深公路隧道通风竖井施工技术
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成功运用 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张润秋北京南站有位好姑娘
会泽铅矿2#竖井延深工程监理管控
论高层住宅建筑电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