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水吉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成就。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小学生,思维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教师想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进行培养,就需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本文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入手,提出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希望以此能让小学生在数学方面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拥有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建立包括分析、推理、演绎、概括、总结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学生未来整体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小學阶段学生正处于对各学科打下良好基础的过程,而养成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进步,因此针对于高年级小学生的教学需要进行着重关注,同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思维体系。
一、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能否在学习中产生对科目的兴趣,决定了能否成功掌握一门学科。作为思维的推动者,兴趣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一点,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出来,让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更大的探究欲望,进而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一些丰富的场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除法知识时,可以举例长颈鹿家的旅店来了许多只小鸟客人,一共有42只小鸟,每六只住一间,那么应该怎么分配呢?学生们一方面对于这种新奇的知识教学方法产生兴趣,而另一方面也能对乘除法在生活中的使用得到一些自己的见解。
二、启发学生思考,重视直觉作用
在学生年龄小时,经常会产生直觉思维,这种思维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可贵。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重视这种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直觉思维来降低解题复杂性。在使用直觉思维进行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中以直觉来观察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来,降低错误思维的可能。如果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些困难,可以提出一些条件后让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某年级有男生五十人,女生三十人。之后引导学生来通过条件来进行提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提问。例如:这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直觉思维的建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的解题难度下降。
三、引导学生动手,发展直觉逻辑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动手来强调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作为一项抽象性强的学科,数学需要进行持续性的思维来进行衔接,而能够衔接知识点的,就是将知识进行动手后的实践感受。例如想要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教师可以拿出几根小棒,自由分成两堆,分堆结果越多的学生,就会得到教师的嘉奖。学生对于这种暂时自己还没有答案,但动手能够得到答案的问题会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小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埋下直觉的引子,以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类似问题,就能够使用直觉思维进行解决。
四、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在学习中,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不断磨砺,两者都能在这种磨砺之间得到好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启发、帮助等学习模式,都能得到更大的好处。对于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个人的目光是有限的,当学生们在一起讨论时,能够燃起更大的火花。而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意识,还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脑海中得到思维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往往是一次系统化的教学工程,同时需要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思维的培养分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维,地位非比寻常,而直觉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发展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教育,让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够保持同等的提升。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努力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直觉思维,成为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林.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95.
[2]姜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刍探[J].成才之路,2018(18):44.
[3]张红霞.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