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现实中“学生怕作文,老师烦作文”的现象一直存在。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丰富写作资源、修炼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水平”三方面,浅谈笔者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素材;方法;興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但当前小学作文却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体现在“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作文课上,要么腹中空空、不知何为,要么马虎应付、胡编滥造,常为没有米下锅而犯愁。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笔者认为,应该让作文走向生活。
一、 素材——丰富写作资源的源头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他还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为生活服务。所以说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开拓学生的写作源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那么作文教学的内容,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让习作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我的实践,也是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用我手写我心。我要求学生建立《百字素材本》把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平时注意从生活中挖掘写话的内容,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学生的钱丢了,我便要求学生写下丢钱后的感受;考完试后我也及时布置学生写下自己拿到试卷后的感受;节假日利用学生制作贺卡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写校园,自然少不了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转一圈,实地观察;写课余生活也把学生带到架空层去活动一翻;我甚至和学生在教室里种起了小豆小葱之类,指导学生去观察记录,到最后写成观察日记;为了写秋天的景色,我先让学生去画下自己眼中的秋天,眼中有物,笔下自然也就有话了。
二、 方法——修炼写作技能的熔炉火
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一天又一天重复的生活,他们就是感觉不到每天的新变化,不会记录每天的新感受,捕捉不到新的东西,所以没有东西可写,不会写,自然也就不愿去动脑了,变得有眼不会看,有耳不会闻,有口不去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不会想象,不会生动具体地描述,内容平淡无奇,平白无味,缺少灵动时,有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缺少的不是观察,而是方法的指导。就像已经找到水源了,还要经常去疏通一下渠道,让水源自由顺畅地流过。像写我们的校园,你也许会指导学生写作要有顺序,要仔细观察,要有想象,与其纸上谈兵,倒不如带孩子们到校园里转一圈,然后教他们列个提纲:①刚才我们到了什么地方?②每一处地方你最喜欢什么?③加上你的想象把你喜欢的景物写下来吧。④再抒发下你的心情吧。当然在这当中离不开表扬和激励的手段。像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对学生就很受用:能够把事情写清楚的就合格,能够加上自己的想象,用上好词好句子的就加分。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兴致来了,作文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待到学生喜欢上作文了,阅读肯定就能跟上去,写作能力随之肯定就能提高。
此外,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文技巧的指导。比如提供一些辅助词汇,让学生学会形容词连用;指导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而不是只是不停地要求孩子写具体,写具体;当然还有修改作文的方法等等。这样来降低写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记得三年级孩子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就特别需要一步一地教,比如文章构段的“三段式”;比如片段练习把内容写具体。我经常做的练习就是,给一个词,让学生写一段话。比如“高兴”“紧张”“安静”……从开始的模仿,到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这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修炼写作技能,从教方法开始,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耐力。“真金需要火炼”,掌握方法,反复训练,才能练成一招一式。
三、 兴趣——提升写作水平的加油站
有人说: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如果每次写作得到的都是老师的批评、指责,提起作文立刻心生怯意,学生怎么可能还会有写作的动力呢?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写作的最大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主动作文,逐步养成表达的习惯。写作文没有趣肯定是不行的,没有趣就吸引不了学生,靠逼很辛苦,学生辛苦老师也累,所以是一定想办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才行。这样学生才会用心去体验生活,才会主动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足学生写作热情,一是要保持新鲜。关注学生生活,了解班级学生喜欢的话题,选择有意思的素材,让其保持不吐不快的感觉。二是享受成功。兴趣依赖于成功。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班级《阅读与写作》栏目,经常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出版《苔花清香》班级作文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表的机会。经常推荐作文去小太阳报、青少年报等报刊上去发表,这一切都是成功的体现。成功的体验是巩固和发展习作的兴趣关键。三要尊重个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而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通常老师红笔一勾定成败,这是对写作个体的不尊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尊重学生这个写作主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家长参与评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作文点评课等途径讲评习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勤于动笔,更乐于表达,让作文这棵幼苗在多种激励评价方式中茁壮成长。
当然,让学生愿意写作,爱上写作,还有很的方式和手段。笔者的探索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际,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叶圣陶先生的这几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起飞去、更没有可行的预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如此,教学研究亦然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琨.帮学生“找米”与让学生自己“找米”[J].小学语文教师,2006(3).
作者简介:
吴清平,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