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发声 善于发声

2020-09-22 22:58韩斌庄玉滢
对外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天山舆论纪录片

韩斌 庄玉滢

当地时间202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由该国反华政客炮制的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再度祭出“长臂管辖”,破坏国际法准则,就新疆议题加大对华施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于北京时间6月19日播出60分钟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Tianshan: Still Standing——Memories of Fighting Terrorism in Xinjiang)。CGTN新媒体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該片获得全球阅读量超过5.6亿人次。其中,CGTN主账号贴文累计全球阅读量5419万人次,视频观看量5655万人次。海外平台贴文累计阅读量2920万人次,海外视频观看量529万人次。此前,CGTN的前两部反恐专题片、时长50分钟的《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及时长30分钟的《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次日连续推出,让一向对中国媒体涉疆报道大肆批驳的西方媒体集体失声。有专家评价《巍巍天山》这部纪录片“对暴恐创伤的共情超越国界”“它对新疆反恐获得理解、支持及争取国际反恐合作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疆反恐纪录片“三部曲”,对于打破西方舆论垄断、让海内外受众了解事实真相、引领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们对于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积极应对部分反华势力与西方舆论的攻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时俱进推动传播模式,让内宣外宣两个舆论场共振双赢

新疆反恐“三部曲”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多维度讲述,落点在于向外界深入浅出诠释中国打击极端恐怖主义的合理性,以及去除极端化是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反恐前沿》还原了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2013年北京“10·28”暴恐案以及2014年昆明“3·1”暴恐案等部分暴恐案(事)件的原始视频,用大量的客观事实揭示出恐怖主义威胁中国新疆的严峻形势;《幕后黑手》展现了“东伊运”的种种恶行,包括灌输极端思想、煽动民族仇恨、毒害妇女儿童、制造暴恐事件等,进一步揭露新疆恐怖活动的根源;《巍巍天山》则通过对新疆暴恐案件幸存者和亲历者的重访,向海内外观众展现新疆为维护稳定与安全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部纪录片都是提早策划、提早制作,主动设置议程,把握时机,直面西方对于中国新疆存在人权问题的无理指责,对美国干涉我内政的错误言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舆论反制。在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扩张的国际背景下,这三部作品是中国媒体的积极发声,成为中国对外传播里程碑式的新闻事件。三部反恐纪录片成为赢得舆论制高点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外传播理念的与时俱进,不仅采取了更加透明公开的对外传播策略,也一改以往的单一化传播模式,起到了“外宣推动内宣、内宣反哺外宣”的效果。

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多年来,在新疆发生的大量暴恐案件并未对外公布。新疆反恐纪录片大尺度展现大量原始视频,让外界在事实面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论。三部纪录片创新性地使用双语字幕在海外与国内多个平台同步推出,让对内与对外传播两个舆论场形成共振。它们让国内观众看到了另一种讲述方式,也让国内的热议话题推动了海外舆论的关注。这三部纪录片的原始目标受众是海外观众,因而作品的风格也更加趋近西方观众的收视习惯,即淡化宣教意味,追求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它们让国内观众耳目一新,最终引发热议。中国网民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以往单一的内宣传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对内传播的作品,可以更多地借鉴一些对外传播的思路和手法。

避免简单粗暴地回应西方指责,消除西方对于新疆的种种误读

外界对于新疆问题的指责往往源自根深蒂固的误解,而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不过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新疆种种偏见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打破外界对新疆的刻板印象,是制作《巍巍天山》的初衷。该片制作的立意并非仅仅是对外展现暴恐案(事)件的血腥,更是在于直面怀疑和误解,从根源上指出某些西方国家的言论站不住脚。纪录片中找不到一句对西方舆论的简单粗暴批评,甚至还有一些貌似站在西方立场对中国官员的提问:“外界有时候批评我们严打(暴恐分子)的手段过于严厉了?”纪录片并未简单引用《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两部白皮书的内容,而是通过真实具体的故事来回应西方对于新疆的种种误解,力争釜底抽薪式地从根源上瓦解西方对于新疆问题的无端指责。例如,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向西方世界明确新疆暴恐的实质就是分裂中国。按照西方的逻辑,当主权受到威胁,任何国家都势必采取强硬态度。这种思路让西方的“双重标准”昭然若揭,也更加容易让西方观众接受。

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新疆的主题是政治、安全、民族、宗教问题,许多境外媒体对新疆仍持传统偏见,在报道暴恐案(事)件时将矛头指向中国民族政策。国际上由来已久的舆论指责包括“新疆没有宗教自由”“穆斯林被打压”“新疆的暴力事件源于政府的严打”“中国政府对新疆的扶贫政策是对少数民族的资源掠夺”等;新一轮的指责则包括了“中国在新疆地区的‘再教育营拘留了近百万维吾尔人”“新疆大规模监控当地少数民族”“新疆限制宗教自由,并大规模拆除清真寺”“以汉语取代民族语言”等。对于西方世界,新疆是一个杂糅了神秘异域风情和地缘政治博弈的话题,然而在新疆发生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中国其他地方,只不过新疆独特的文化、宗教与地理位置为它的故事更添复杂。中国的故事无法一言蔽之,中国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也远远超出西方媒体的简读、误读。

西方媒体在海外构建起一套“自说自话”的关于中国新疆的话语体系,这是大量外媒报道缺乏或有悖于事实真相,并对新疆发生的问题进行主观臆断的原因。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或不够充分,或缺乏对外针对性,甚至对新疆的误解也同样存在于国内媒体自身。这种内外不平衡的传播局面,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舆论涉疆报道的差异与争议。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对外传播不应被西方舆论“牵着走”、一一被动回应,而是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常态化制作还原新疆故事真相的节目报道。滴水穿石,随着此类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西方观众对新疆问题的一些看法或可被逐步改变,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天平将逐步向我倾斜。

借鉴西方话语体系,探索对外传播软实力的构建

《巍巍天山》纪录片使用西方新闻专业操作的技巧和理念,注重原本地讲述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采访对象共30余人,注意到了平衡不同民族、不同身份和不同性别的视角。片中没有出现一位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官,反而包括了恐怖分子及其家属。从民族来看,维吾尔族占比64%、汉族占比23%、塔吉克族占比13%;从身份来看,民众占比55%、(军)警方占比39%、罪犯及其家属占比6%;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58%、女性占比42%。被采访者遍布南北疆,他们或曾死里逃生、或曾痛失所爱。更为难得的是,该片并未刻意塑造任何一个前线英雄式的人物,没有简单歌颂反恐英烈的英雄事迹和公安干警的流血牺牲,而是本着对每一个普通幸存者、亲历者尊重的态度,客观展现暴恐对于新疆各阶层普通民众的伤害,这种创作思路更为国际化。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创作团队采用第三方观察者的角度,避免简单生硬的粗暴对骂。全部人物的采访自然流畅,没有照本宣科的痕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这些差异性的表达虽然并不完美,但恰恰是这部纪录片的生命力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录片的创作具有艺术作品的特点,个性化风格和相对独立的制作过程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前提。《巍巍天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宣传片,但是创作团队成功地在主旋律题材下将其制作成扣人心弦的诗意纪录片。全片采用第三人称口吻,既没有简单说教、炫耀独家资源,也没有“亲身下场”寻求热点炒作;片中记者的出镜没有喧賓夺主,而是致力于体现记录的真实性和自然的代入感,避免了让这些故事沦为耸人听闻的戏剧夸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维建评论称,“纪录片最后小夫妻俩相视一笑,丈夫含情脉脉说‘我更爱我的老婆了”,这样的结尾让他印象深刻,“这是普通百姓对家庭、对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之常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江则表示:“从普通人视角叙述新疆各族人民作为恐怖主义受害者和抗击者的群体记忆。这部影片里呈现的,是平民、警察这些普通人的人权。”

《巍巍天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让更多的普通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解说词则尽量使用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语言,淡化宣传意味,让观众自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这种贴近普通百姓的视角、贴近采访对象真实生活与想法的操作、贴近观众文化差异习惯的叙述,也许胜过我们对于西方舆论的大声控诉。这种策略看似韬光养晦,但并不是对西方舆论的妥协,而是对他们的巧妙回应。西方观众可能不接受我们的观点,但对于我们专业化操作的作品则至少会保持缄默。如果我们的对外传播可以更多借鉴西方舆论传播的惯用手法,对外传播的“软实力”或将得到新的增强。

积极回应西方的真正关切,提高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

虽然《巍巍天山》在国内获得如潮好评,但在海外平台的传播效果却不明显。这种国内国外较大的反差,同样值得认真思考。

《巍巍天山》共分为四部分:《青山处处》讲述了为反恐斗争流血、受伤、牺牲的公安干警的事迹。《幸存者说》讲述暴恐对于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恐之战》则对恐怖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向阳而生》介绍了新疆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治疆方略。纪录片不仅关注新疆的过去,也同样关注新疆的现在和未来。纪录片让看过前两部反恐专题的观众对于今日新疆以及新疆的未来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停留在介绍更多暴恐罪行与打击暴恐的措施这一层面上。片中许多信息看似与反恐无关,实则是反映了从源头上去除暴恐的举措。这种着眼全局、不落窠臼的叙述方法,体现出制作团队对于新疆暴恐的历史根源与社会成因的深入调研,也是该纪录片不同于普通反恐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例如片中展现了麦盖提县第三中学的双语教育,校长艾克拜尔·帕尔哈提说:“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对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方面,我觉得作用是非常之大的。”片中还展现了政府将戍边与扶贫相结合的守边政策等。这些去除极端主义思想、增加民族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力求长治久安的举措,造就了西方媒体无法了解的真实新疆。

但是《巍巍天山》并没有真正回应西方媒体对新疆提出的最具煽动性的种种谣言和指责,包括新疆是否存在所谓的“再教育营”“大规模强迫劳动”是否属实等。纪录片也没有对每一次暴恐事件的起因进行逐一的解释。如果说有技巧地回应西方的指责,是该纪录片在国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没能针对西方观众的关注热点进行回应,则或是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如果纪录片可以加大对于敏感话题的触碰力度,其对外针对性和传播力就会更强。例如,增加对宗教人士里“两面人”的揭露,指出反恐不能仅仅依靠宗教人士,因为这一群体中的部分成员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等。当然,这些突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部纪录片无法完成众多使命,不断研究总结经验,才能获得对外传播更新的突破。

西方舆论场对于中国涉疆政策的种种打压与指摘,是国内外复杂因素叠加的产物。它是日益强大的中国面临着周边及外部冲突的一个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新疆自然成为西方媒体借以不断“敲打”中国的话题。中外媒体在舆论争夺战中的博弈必将是长期的过程,而中国对于新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构建也任重道远。能否在西方视野下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对外传播思路是否转变。《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国际舆论斗争的今天,敢于发声与善于发声的意义。而如何讲好中国新疆的故事,依然是对外传播媒体永无止境的课题。

猜你喜欢
天山舆论纪录片
Rough Cut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等待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超级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