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萍 康恭濡 关绍峰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素以包容并蓄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汇聚的历程中,不仅出现了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而且涌现了鉴真、玄奘等偉大人物。自唐宋以来,中土佛教对外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就传播范围以及价值认同而言,少林文化是中土佛教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今天,少林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大洲,数十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喜爱、欣赏甚至崇拜少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少林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缩影,映射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少林文化指以佛教禅宗文化为内核,以中华武术为形象符号,中华武术与中国化佛教文明交融的少林寺文化。近40年来,少林寺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地方庙宇成为名动天下的佛教寺院,它以少林文化为品牌,带动形成了武术教育培训与旅游商演等一体化产业,极大拉动了所在地的旅游经济,增进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福祉。作为中华文明特色之一的少林文化,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受到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的?从少林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路径、传播手段、传播效应来看,它与近现代基督教的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处。长期以来,国内社会各界误解了少林兴盛时期的产业化、娱乐化元素,媒体也只看到武术商演的文化表象,忽略了其中的中华文明与宗教中国化的价值内涵。
一、当代少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庙宇,其宗教地位不仅与中国几大著名佛寺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与同位于河南境内的白马寺相比,少林寺也难望其项背。20世纪末期,少林寺声名鹊起,少林文化远播海内外,人称“皇家寺院”。
1982年,由香港导演拍摄、李连杰等大陆武术运动员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以优美的实景影像、华丽炫目的武打场景、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惊艳了刚刚从“样板戏”模式中苏醒过来的中国人,这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处于河南乡间的少林寺也一夜之间名闻天下。在以后数年间,伴随着武术热又有20多部以少林为主题的武侠电影拍摄上映,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少林武术或少林僧人主题电视剧播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少林寺天下闻名是由影视剧等文化活动带动的,它身上自带着中国功夫的标签。
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少林文化就是由影视文化发展促成的,则过于肤浅片面。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关少林题材的影片林林总总不下200部,无论是近百年前的默片还是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港台兴起的武侠影片热,都没有给少林寺(包括中国其他寺庙和武术流派)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少林寺之名闻天下以及少林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少林寺》上映时,大陆刚从“文革”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其时中国体育界几件盛事——女排崛起、中国重返奥运斩获首金等,极大地鼓舞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少林寺》中的武术明星硬汉形象恰逢其时地满足了国人的心理需求,一时间各地青少年纷纷前往少林寺拜师学艺。与此同时,由一些高层人士和著名科学家背书的“特异功能”气功热,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热,对于“武术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几何时,全国各地名寺古庙、武术门派如枯木逢春欣欣向荣。但是与其他寺庙和门派如同历史上往复性昙花一现不同,只有少林寺独树一帜长盛不衰,至今近40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崇高地位,这一切和少林寺(包括地方政府和各界团体)善用传播媒介,拓展传播渠道,借力意见领袖,引领传播话题,以及固化品牌、走向世界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举措密不可分。
二、少林文化符号化和品牌化的传播特色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国各地的地方名刹和武术门派(如武当、峨眉、泰山、华山等)与少林寺一样,纷纷通过新闻媒体、文学影视作品、文化演出活动、名人明星效应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措施,尽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在几乎相同的传播模式下,少林寺有意无意间走出了一条符号化和品牌化之路,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少林文化,稳坐今天一枝独秀的文化宝座。具体传播措施有:
其一,推出内涵丰富的形象符号——少林武术中国功夫。通过李连杰等武术明星将少林文化的特殊意蕴——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爱恨分明——具象化。李连杰化身的中国功夫,就如同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飞人乔丹的飞身扣篮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其二,打造醒目响亮的标语口号——“天下武学、源自少林”和“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前者强调少林寺的武术正宗地位,后者是影视文学作品反复突显的口号,以此突出少林寺的道义引领。
其三,突出“禅宗祖庭”的宗教历史地位。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土500余年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相传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历经三年漂洋过海到达中国,自南向北弘法屡屡受挫,最后落脚于少林寺,洞中面壁,首传禅宗。嵩山少林寺被世界佛教尊称为“禅宗祖庭”,很多禅宗大师既明佛理,又通儒学。到明清以后,道教则更多地汲取儒家思想,儒释道终归一途,三教在中岳嵩山熔铸于一炉,使少林寺拥有其他名山寺庙难以具备的魅力。清末,中国的禅宗文化逐渐传入日本、韩国,再传入欧美各国,成为世界上广受欢迎的文化形态。
其四,通过产业化塑造品牌。少林寺一方面通过武术培训树立了“少林”无可撼动的品牌,嵩山一地以少林为品牌的武术培训每年长期培训学员达5万多人,加上短期培训的10万之众,这是任何一个大学也无法相比的巨大数字;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每年前往少林寺旅游观光的游客超过千万人次,这巨大的人流量本身就是人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的世俗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天主教会圣庭梵蒂冈也设有专门的经营处,由教会委派专人经营,教会拥有独立自主权。我国的宗教政策决定了寺庙的商业活动并不能独立自主,必然受到属地经济发展的左右。
其五,通过国内外文化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少林寺及地方政府围绕少林文化传播主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宗教文化论坛、慈善活动,特别是国际交流活动,广泛提升了少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创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少林文化品牌形象。
三、少林文化的对外传播
由少林寺到少林文化,从中国功夫到禅宗文化,是少林寺的国际传播凸显了少林文化的中国特色,反过来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989年,少林寺的第一位洋弟子——德依勒,从德国远道而来,皈依永信法师门下,在少林寺修习少林功夫、学习少林文化,缔结了少林寺与欧洲最初的因缘。此后,世界各地的“洋弟子”络绎不绝,来到少林寺,学习中国功夫,领略中国文化。少林寺带动嵩山周边地区武术学校以及相应武术培训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友人前来学习。每年寒暑假前往嵩山各武校短期学习培训的境外中小学生就有近2万人,每个孩子基本上会有4个家长陪同并前来观光旅游,仅此当地就吸引了10万人次以上的境外游客,这种民间交流对于文化促进和经济拉动作用巨大。近30年来,共有超过50万境外武术爱好者前往少林寺求学进修。
20世纪90年代,少林寺开始在美国传播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20多年来,少林文化中心已遍布全美,吸引了大量美国本土受众学习中國功夫、体验中国文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于2004年、参议院于2009年分别以立法形式确立每年的3月21日为“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这标志着少林文化被美国社会接受和认同。
2001年,少林寺在欧洲开设了第一家少林文化机构——德国少林文化中心。200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少林文化传德国》,介绍了德国少林文化中心成立的缘起与意义:“德国少林文化中心的兴建,是一项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举措,少林武功能在五洲四海生根、开花,标志着它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产。”2005年,意大利少林文化中心在罗马正式成立;2011年,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在维也纳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少林寺已经在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20多个欧洲国家创建了少林文化中心,通过传授少林功夫,教授汉语、中医推拿针灸按摩、琴棋书画等方式,全面传播与弘扬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文化“走出去”,重点是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及开展各类文化交流。通常少林寺会针对当地文化的特点,遴选出共同认可、易于接受、便于交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慈悲济世、和合共生、包容互鉴、和谐万邦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教授功夫(少林易筋经、八段锦)、书法、绘画、中医疗法、针灸按摩等。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接受与好评。
四、世界接纳少林文化
少林文化走向世界,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民众的热烈欢迎。迄今为止,少林寺已在全球26个国家和城市建立了20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将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带给更多的海外民众,让他们从中获益。
1997年6月22日,应俄罗斯政府邀请,永信法师一行赴俄访问,其间永信法师提出希望能够与俄罗斯民众分享少林寺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想法在200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巴拉诺夫访问少林寺时得到落实,双方商定在俄罗斯莫斯科创办少林文化中心,派遣少林寺僧人常驻教学、交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两个女儿都在莫斯科文化中心学习少林功夫。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还专门提到莫斯科的少林文化中心,希望少林寺能经常赴俄罗斯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7月俄罗斯的少林“洋弟子”一行71人,在延彬法师带领下,归山朝拜祖庭少林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2岁,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都由衷地热爱少林文化。
奥地利前总理维尔纳·法伊曼先生对少林文化尤为赞叹,并提到自己也学习少林养生功法,希望能到少林寺参访交流。永信法师还受到奥地利天主教的最高领袖红衣大主教克里斯托夫?舍鲍恩(Christoph Shoenbaron)博士的盛情邀请,到府邸交流。65岁的大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宗教对话,这一理念与少林文化中心推动文化交流和宗教对话、促进世界和平与各民族相互理解的宗旨不谋而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隋女士也对少林寺以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在全球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十分赞赏。
在欧洲众多国家少林文化机构的强烈要求下,2010年9月1日“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宣布成立,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8个国家的10个欧洲少林文化社团成为创始会员。这意味着欧洲禅宗文化和少林功夫爱好者有了一个交流、合作与发展的新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少林寺在2008年与成立于1683年的英国最古老剧院——萨德勒威尔斯剧院(Sadlers Wells Theatre)联合制作了少林功夫舞台剧《佛经》(又名《空间》《箴言》)。自首次公演后,该剧就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迄今为止,该剧已在全球33个国家的66座城市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有力地证明了少林文化已被英国主流社会接受与认可。
应欧洲各国少林弟子的强烈要求,少林寺与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9月6日至14日,分别在德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举办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来自英国和欧盟21个国家的37个少林文化机构派出443名代表到柏林参加“考功大会”。2014年10月,少林寺在英国伦敦、牛津两地举行第二届欧洲少林文化节。少林文化代表团先后拜访印度教寺庙、伦敦中心清真寺、西敏寺、锡克教寺庙等当地知名宗教活动场所,举办少林功夫考功大会,并在牛津大学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深受英国民众青睐。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教凯文·麦克唐纳德(Kevin McDonald)高度赞扬少林寺在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并表示少林文化是一种和合圆融的文化,少林寺致力于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益于促进世界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和谐共生。
通过民间对外交流,少林文化在欧美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满足了许多西方人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少林文化给予他们的是,用东方的智慧帮助人们正视人类面临的困境、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五、少林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与文化认同
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既有适逢盛世的历史机遇,也得益于少林寺僧众主持善用各种传播手段的有识之举,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突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文化认同。
首先,少林文化缘起少林武术、中国功夫,但并未止步于武术的强身健体。少林文化始终坚持的核心口号,也即核心价值——“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将少林武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乃至追求世界和平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得到所有地区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社团也长期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无一例外地都以匡扶正义、维护和平为使命和口号,人类历经千年的战争动荡,至今局部地区纷争战火不断,在渴望和平安宁、公平正义的现实召唤下,来自东方的少林文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认同。
其次,少林寺以中国佛教禅宗的代表身份进行对外文化推广,是作为宗教组织而不是一个武术文艺表演团体。少林功夫最经典之处莫过于“禅武合一”。可以说少林功夫以特有的修炼方法将中国佛教、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精髓融入少林功夫,使中国功夫承载着中国精神,蕴含着中国文化精髓。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僧人通过修习少林功夫找到觉悟佛法的另一途径,并将这种般若空性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质。
最后,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为中国化佛教精神的表征,并以其活泼的生命力和观念的辐射力,存在于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的一种处世心态。千百年来,中国禅宗向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文化方面突出“雅”字;在生活层面,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热衷,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禅宗主张的强调自身修为,提升精神境界,提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天下大同的理念,给予身处纷争不断、浮躁焦虑的现代人以心灵慰藉,得到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民众,特别是欧美主流社会和知识精英的赞赏和认同。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思想,推崇以慈悲、理解、忍辱与包容回应现实,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少林文化“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通过身心合一的次第训练,步入明心见性的内在超越的大道”,而“这条慈悲平等的人生成就之路”不仅是东方智慧与中国佛教的根本宗旨,也是世界大同的共同价值所在,是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宗教有两种存在形式:文本形式,即凝固的、历史的、作为人类文明成就载入史册的文本;非文本形式,即具有可能性、潜在性、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作为文化精神的非文本形式,基督教是宗教社团的代表。回顾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之路,其从早期以人际传播为主,逐渐走向单一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以符号化、品牌化传播方式影响社会大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就是教会兴办的学校和医院,今天西方的著名学府,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等顶尖大学,无一不是教会学校,欧美各大著名医院以及上述高校附属的医院,大部分是教会医院。这种以教会品牌对外输出的文化模式,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地区的认可和欢迎,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教会在华主办的学校和医院也曾发挥了启蒙和救世的作用,后融入中国现代教育与医疗之中。中国最早的四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帮助兴办的;中国最早的著名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原名公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原名宝隆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原名宏仁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英文原名美以美会医院)等也都是由教会支持建设。这些著名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文化传播路径可以简约化为基督教的品牌传播:首先通过产业即大学(教育)和医院(医疗)来传播知识文化和救世济人,进而形成符号化的品牌,然后借助其品牌效应输出其价值内涵即西方价值文化(博爱、兼济等)。回归当下,少林文化通过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以文化精神获得大众认可的全球传播策略,与基督教在华传播路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策略研究”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媒新冠肺炎舆情分析与中国外宣策略转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9YJA860003和SYL2020Z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