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浅析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者的影响

2020-09-22 21:16杨嘉欣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沉沦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

杨嘉欣

摘要:《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猎猎招展的一面旗帜。数年来,读者与学者多从意识形态角度剖析主人公的爱国情怀,笔者拟从主人公的性格与背景试析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者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弗洛伊德焦虑理论;日本文化

引言:

故事会迎来结局、人生总有尽头。《沉沦》这面不朽的旗帜迎风飘扬百年,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何为沉沦?纵观全文,作者其实并没有提及太多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更多反映的是主人公自己内心的挣扎、反抗与妥协,日复一日地走向麻木,一步一步地走向沉沦。

一、写作技巧分析

1、人物塑造

文章最赏心悦目的,便是作者笔下描绘的自然美景,“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好一派浑然天成的自然之景,这清新宁静的画面,总给人一种美的遐想,而这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却并非用来吟诗作画,这样一个“他”在山闲野趣之间长久地排遣自己的苦闷。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是一种自我疏导的积极做法,但是后来他越来越深陷于对大自然的依赖,他的苦闷却日益深重。根据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现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现实的焦虑是来自对外部的危险及预料到的伤害的反映;而神经症的焦虑则与“里比多”的节制有关。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内心敏感、神经脆弱的人,不难发现旁人越是对于他们进行鼓励,有时反而会令他们过分依赖来自外界的帮助而变得更加脆弱,这和“药物依赖”何其相似。

通览全篇,作者实际上并没有耗费太多笔墨去描写主人公所受到的压迫、不公。反而着重地勾勒着其内心的纠结。越是朦胧的情感越是让人容易通过自身的感知来认知。笔者认为作者意图让读者在似懂非懂之中萌生出刨根问底的冲动。

2、写作手法

向下刨究,他所遭遇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苦难呢?笔者认为,性格方面是无需多言的,但造就了这种性格的,基于弗洛伊德理论,除先天之外,应当有外部因素,即他生活的环境。文中谈及他三岁丧父,家境贫苦,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物质基础,与别人相处,他是不安的、自卑的。而且那时国家沦亡被列强肆意掠夺,国人被污名支那人饱受歧视,他远离家乡,在陌生而孤单的境遇里,没有好友、缺少关怀与温暖,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存在文化差异与内心孤独的环境中,人物变化情有可原。

作者在文中没有出现明明白白的对他性格的描述,却通过多种多样的细节向我们隐晦地进行着暗示。例如,他是个爱流泪的人,无论是在自然中踱步、或是在心中苦闷之余、或在与兄长决裂后,甚至因为娼女随口的一个问题,他都说不出话以至于要哭出来。爱哭泣,是因为有什么悲痛万分的事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只能说他是个感性、情绪化而且脆弱的人。而在这时,他还能哭得出来,起码是个有血有肉的样子,这种哭泣的形态与后文眼眶深陷目光呆滞的行尸走肉之相,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于笔者而言,他在山野之间排遣苦闷的做法很有趣。这让人想起了屈原对着江水長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而他并非仅仅如此感叹,他痛骂周围的人都是凡夫俗子,兴许是给孤独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仿佛是因为他人太粗鄙自己不屑与他们为伍。可真的是如此吗?余以为非也。活着,总需要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沉沦,亦需要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自卑而矛盾的一面,还表现出了他复杂的心理特征。

3、细节刻画

若说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应该是敏感。首先,他怕山间的田父看出他的情绪,于是赶忙故作深沉起来,因为怕别人发现他的情绪,而故意隐藏自己。其次,当他的朋友与日本女学生搭讪时,他虽然在内心做了极大的思想斗争,可明面上非常淡定,一想到自己的出身,心旌摇曳就成了畏缩不前。再者,与兄长决裂,便将过错推脱给别人,每每想起都要将自己想成那最可怜的人才肯罢休,兴许是因为自己的敏感心理导致的安全感缺失而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境界。将错误归结到其他人身上,自己才能理所当然地活着,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种畸形的寻求解脱的心理。最后,说到去妓院,姑娘只是问府上何处,他便脸颊通红说不出话甚至要掉下眼泪来。作者刻画这样细腻而敏感的性格,除了描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我不禁思考这样的转变有没有受到日本生活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的影响

1、文化的形成

日本作为岛国,由于国土狭小、天灾频发且民族单一的种种因素,日本人给人的固有印象中便有:敏感、物哀与矛盾。日本纪录片《京之雅》中提到,日式插花与西洋插花最大的区别便是:西洋插花通过各色鲜花的搭配来体现美,是加法;而日式插花追求花的原生态,在一朵花之中神驰大自然,是减法。由此,在几千年的摸索之中,日本人所形成的独特的物哀文化和与自然为伴的观念,能够支持他们对于未知的天灾保持冷静的生活态度。这一程度上很好的缓解了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现实焦虑”。

2、跨文化的阻碍

日本社会长期的等级秩序与明确的内外关系加之单一民族形成“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对于求学的“外人”而言,既没有长久以来的文化基础也缺少共通的生活背景,当缺少文化与精神上的共鸣时,人便会因为生活中物化的习以为常的显性生活方式而感到难以融入其中。加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主人公性格,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加剧了其“神经症的焦虑”。

结语:

众学者认为这部小说带有作者自叙的色彩,但是透过其字里行间,跃然我们眼前的除了日渐沉沦的留学生形象外,更是反映了一个真实而无法避免的问题:跨文化交际者在文化差异之中面临的一种真实困境。文化是一国的灵魂,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只有注重对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美)鲁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纪卿译.《菊与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3](日)土居健太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

[4](日)渡边正雄.《日本人と近代科学―西洋への対応と課題―》.东京岩波书店.1976.

猜你喜欢
沉沦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