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双视角,分行业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区域异质性比较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别测度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区域各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且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这类知识含量较高行业的集聚,表现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最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物流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东北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抑制作用稍强;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对经济增长存在反向抑制,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力度较大;商务服务业集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却对产业结构升级无益,且中部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较大,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抑制效应较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間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26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9-0119-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经济的统计测度研究”(17CTJ008);江西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江西省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统计测度研究”(2018KY5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江西省农业土地流转效率评价研究”(JD17044)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属于服务业中知识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是产品高附加值的重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其上、下游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而生产力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具有“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比较优势区域的集聚趋势愈发明显,其集群化、网络化的特征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集中发展能够降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有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发展效应,研究视角多变,但总体聚焦于以下方面:一是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论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空间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要素重组效应等,有效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 1-8 ]。但也有少数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通过研究得出,在不同的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别,或者不同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的生产率影响效应存在区别[ 9-10 ],例如对物资资本集聚而言,其表现出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人力资本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9 ]。二是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从生产率的提升、交易成本的降低和知识溢出效应的显现等多个方面论证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作用,且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近年来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11-15 ],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且该经济增长效应不仅在本地空间范围内辐射而且也积极向周边城市扩散。三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因此有部分学者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本地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也通过空间外溢明显推动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升级;另外部分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分析,与经济增长类似,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另一种认为有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16-23 ]。
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的不同,故而集聚产生的影响效应也势必存在一定差别,但综前文所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中,鲜有专门涉及区域和行业异质性比较的研究。加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并非区域问题,受到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关联、商品贸易的影响,会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联动效应。故此时须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鉴于此,为了对该部分研究进行补充,本文在正规空间经济和集聚经济理论框架下,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素,探索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采用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区域分行业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比较。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摸清各行业区位竞争优势,对各区域因地制宜地促进各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前期对比和参考。本文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影响,但并未深入探究不同来源的外部性之间的差异,即未对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后续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二、理论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多个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相关联产业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地理位置上不断相互集中、在社会关系网络上不断相互融合的状态,即被称之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集聚系统将与经济系统相互交织融合,通过集中效应、扩散效应和创新效应对当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图1所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集中效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质资本的深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市场效率的改善。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则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动态外部性体现,故又被称之为集聚的外部性。不仅如此,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发展,还有利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快速传播,这种效应就是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它将有效推动集聚区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同时,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便利,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这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奠定了基础。如此,在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势必受到集聚区发展的空间辐射。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是某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过渡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并且各产业内部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推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之一,而作为服务业中知识含量较高的组成部分,生產性服务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该影响主要通过创新机制、效率机制和传导机制体现(如图2所示)。
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创新效应类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能够通过创新机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同样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作用。效率机制是指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集聚发展对市场效率的改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调节作用,该作用最终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传导机制则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不管是供给或是需求都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媒介进行传导,最终到达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说明
1.经济增长影响模型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利用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城市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具体表达式如下:
模型(1)中,Y代表城市经济增长水平,且模型中考虑经济增长的三种影响因素,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分别用A、K和L来表示,则λ、α和β分别对应它们的弹性系数。
为了将模型(1)转换为线性方程模型,在等式左右两边取自然对数,进行如下变换:
在模型(3)中,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的影响,即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子(SA)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纳入分析模型中,得到如下最终理论模型(4):
2.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模型
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量化测度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根据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第二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定量评价;第三类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进行衡量。
本文依据配第—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认为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升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因此,选择徐德云[ 24 ]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对样本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衡量,该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ND代表产业结构升级系数;y1、y2、y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取值范围为[1,3],若其数值等于或越接近1,则说明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产业结构层次就越低;若其数值等于或越接近3,则说明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后工业化特征,产业结构层次越高;若其数值等于或接近于2,则说明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其产业结构层次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高,但要低于第二种情形。
根据上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该影响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证检验。另外,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控制(GOV)、人力资本存量(HR)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较大影响,于是将这三个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计量模型中。故建立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3.计量模型设定
综上所述,为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探究该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分行业构建如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实证数据的可得性,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将生产性服务行业定义为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简称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简称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称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简称科技服务业),即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
lnFDI和lnHR对因变量lnIND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一是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推动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与相关已有研究中的结论相符合。作为一种投入要素,FDI可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长和投资效率的提高来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FDI产生的技术进步也能够有效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种技术进步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进行调整获得更大产出、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收入弹性、促进产品出口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二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要实现使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这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首先要保证人力资本积累的不断提高,只有当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结构朝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转变时,才能达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政府控制lnGOV及其空间滞后项W×lnGOV对lnIND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代表政府控制会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消极影响。说明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着“政策失灵”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与我国实施的财政包干政策有关,与政府行政分权不彻底有关,与政府机构运行效率低下以及信息不完全有关。
从物流业集聚上来看,各区域物流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东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东部地区;东北、中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则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反向抑制作用,且空间溢出作用明显,其中,东北地区物流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比中部地区更强。
从信息服务业集聚上来看,各区域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区域按影响效应由大至小依次排列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另外,从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面来看,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小。
从金融业集聚上来看,各区域金融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促进力度各异。其中,东部地区的金融业集聚具备最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稍弱于中部地区排名第三,而东北地区作用最小。
从商务服务业集聚上来看,東、西部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影响系数大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及东北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却表现出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其中东北地区的作用力稍大于中部地区。
从科技服务业集聚上来看,各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显著,且皆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第三,而东北地区影响效应最小。
综上所述,各区域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最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皆表现出对本地及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推动效果最为明显。在西部地区,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知识溢出能力较强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较大空间溢出效应,即与经济增长类似,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同样表现出最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东北地区,物流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反向抑制作用,且东北地区的抑制作用稍大于中部地区,这与物流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类似。而与经济增长不同的,一是这两大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且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二是商务服务业集聚却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反向抑制,与物流业集聚类似,东北地区的抑制作用稍大于中部地区。在中部和东北地区,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出现上述差异,其可能原因:一是中部地区得益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近年来建立了不少大型物流集聚区,例如武汉、长沙等城市物流集聚区发展迅速,虽然其集聚水平有待提升,但是与东北地区相比,物流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牵制更弱;二是在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契机下,两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服务业知识含量较高,属于高附加值行业,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知识溢出将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直接促进,即能够直接提升高附加值行业所占比例。故相对于经济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明显;三是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以及“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得商务服务业集聚水平得到提升,缩小了集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之间的差距。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作为生产链上重要的中间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2003—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对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各自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表现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业、物流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最为明显,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具有最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西部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虽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但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并不显著,而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这类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其集聚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产生了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物流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东北相对于中部抑制作用稍强;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对经济增长存在反向抑制效应,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都强于东北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却对产业结构升级无益,且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稍大,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抑制效应较大。
(二)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
一是突出东部地区集聚战略中心地位。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对较好,对比其他区域而言,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相对较强,尤其是金融业与信息服务业,然而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突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战略中心地位,一方面扩大金融服务集聚优势,建立国家金融中心,另一方面打造信息服务集聚区网络,支撑关联产业发展,增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辐射能力,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是推动西部地区建立科技品牌集聚区。在中国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发展表现出最为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这与该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科技服务企业集聚,有利于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公平竞争,不仅能够激发科技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拓展其传播渠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知识技术跨区流动带动邻近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科技服务业品牌集聚区,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间联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优势,促进区域间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将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三是改变中部及东北地区集聚落后状况。中部及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较为落后,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甚至为负。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第一,指导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二,借助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物流产业集聚,依托生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商务服务业集聚;第三,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协同集聚发展。要努力改变中部及东北地区集聚落后状况,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ESWARAN M,KOTWAL A.The role of service in the pro? 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 ics,2002,68(2):401-420.
[2]KEEBLE D,NACHU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 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 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1):67-90.
[3]HOEKMAN B.Liberalizing trade in services:a survey[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6,No.4030.
[4]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12):3-21.
[5]洪功翔,張兰婷,李伟军.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4,31(4):7-12.
[6]吉亚辉,甘丽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7):46-53.
[7]惠炜,韩先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0):37-56.
[8]余泳泽,刘大勇,宣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6(2):23-36.
[9]陈立泰,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科研管理,2011,32(12):126-133.
[10]韩峰,王琢卓,李玉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6):19-27.
[11]FRANCOIS J F,WOERZ J M.Producer services,manu? facturing linkages,and trade[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 tition and trade,2008,8(3):199-229.
[12]张虎,韩爱华,杨青龙.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2):3-20.
[13]李平,付一夫,张艳芳.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5-21.
[14]曾艺,韩峰,刘俊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5):83-100.
[15]温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全国281个地级城市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0(6):132-142.
[16]ANTHONY J.Venables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2):341.
[17]施衛东.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经纬,2010(6):132-136.
[18]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19]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4):82-100.
[20]高洋,宋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4):75-84.
[21]林秀梅,曹张龙.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6):128-134.
[22]王燕,孙超.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146-154.
[23]邓向荣,刘文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5-12,20.
[24]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责任编辑:林英泽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Space Spillover Effect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WEN Ting
(School of Statistics,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gional spillover effects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conducted. Taking 23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as the sample,the Spatial Dubi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the five major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n eastern,central,western,and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agglomerations of variou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the four major regions of China. 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five major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while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and the industry space spillover effect in this region i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 regions,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certain degree of restrai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the agglomeration of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can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but has the reverse restraint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but have no any beneficial effect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Key words: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space spillover effect;regional 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regional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