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副词用法及其读音演变

2020-09-22 08:41:52刘婕妤
关键词:音义平声注音

刘婕妤,杨 军

“重”的副词用法及其读音演变

刘婕妤,杨 军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重”是一个常用多音字,在《广韵》中有平、上、去三读,分别对应不同的意义,其做副词使用时为去声。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重”的一部分副词义消失了,一部分表示“再、又”的副词义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变读平声。本文将韵书与《经典释文》等音义书相结合,探讨副词“重”的读音演变,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重;副词;《经典释文》;语音演变

一、“重”的本义及引申副词义

由“重量大”一义词义构词,构成名词“重量”和动词“倚重、看重、重视”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曹丕《典论•论文》:“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背(负)或抱两件以上相同的物体层迭堆砌,会使物“重上加重”,而此过程的反复就引申出动作的“重复”义。动作重复的过程引申出“再、又、重新”的副词义。如:《国语·鲁语下》:“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重物层层堆积,因而引申出“层”“重迭”义。《汉书·郊祀歌十九章》:“‘九重开灵之游’。师古曰‘天有九重,言皆开门而来降厥福’。”由“重迭”再滋生出“增加、加上”等动词义。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再由“重”的“增加,加上”一义词义构词,构成“甚也”“更加”“尽”的副词义[2]。

“重”字的引申线索,可用下图表示:整理这些发展变化的线索,可知副词“重”字的各种用法都是由表示形容义“不轻”的本义引申虚化而来的。“重”字的副词用法,在上古就有用例。例如:

1.表态副词:极、甚

(1)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战国策·楚策》)注云:重,犹甚也。(《助字辨略》[3])

(2)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报任安书》)

(3)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汉书·杨胡朱梅云传》[4])

这里的“重”是用在动词或谓词前面,表示“程度很高”。

2.表态副词:更

(4)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

(5)行奸卖平,农民重苦。(《盐铁论·本论》)

(6)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班婕妤《自悼赋》)

以上3例的“重”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重曰”是赋中常见于尾段的一种措辞,表示对前文内容进一步描写。

3.范围副词:尽

(7)一失于检勘,遂致错误,今乃重废已行之命,而创添权字。(《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十八册》)

(8)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刘琨《扶风歌》)

这两例是“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已达到顶点,相当于“尽”。

4.情状方式副词:再、又、重新

(9)王自泽宫而还,以誓命重相申敕也。(《礼记》)

(10)“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注:“重音直用反。”(《汉书补注》[5])

(11)“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不重,直用反。”(《经典释文·春秋左传音义》[923.9](1))

此项用法是“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

表1 “重”字音义情况整合表

注:《中原音韵》仅有注音,无释义,故录AC以示声调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副词使用时的“重”,一般依附在谓词性成分之前,做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重”的副词用法产生较早,在“重”的所有用法中处于弱势和特殊地位,而“情状方式”副词又是副词系统中最活跃、能产性较强的,因而“重”的副词用法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

二、“重”的音义情况整合

现代汉语“重”字有zhòng和chóng两种读音,而在中古韵书中,浊声母“重”字有平、上、去三种读音,这其中就展现了语音语义的演变与取舍。我们将中古、近古以及现代字书、韵书中所承载的音与义进行罗列与归纳整合,绘制成如下表格(仅摘取主要语义)。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从近代到现代的韵书、字书当中,“重”的上声一读表示“厚、重、不轻”的本义已经归并到去声中去了,这反映了后代全浊上声变去声的事实。《康熙字典》仍存在上声音义,是因为其是在前代字书的基础上增订的,仍沿用了前代字书中的上声音义,在实际语言中,应该不再有这个音。那么上声在“重”的三种音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与去声的合并是否会带来“重”自身音系的其它微妙改变?

其次,现代汉语“重”表示“分量大”的去声一读,是从中古上声演变而来的,而原来读去声的副词义,变到平声里去了。如《群经音辨》的“更为也”义,《新华字典》的“再”义。这种平声与去声的转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并不常见,其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讨论。

仅看韵书、字书,很难解答上述问题,只能借助于音义书,将音与义相匹配,期望能解开这一疑问。

表1中,副词“重”由去声变平声的分化首见于《群经音辨》,《群经音辨》的成书时间史无记载,李开认为成书于元宝二年(1039),张渭毅认为当不晚于景佑四年(1037)[6]。而《群经音辨》又是在《经典释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异读字进行综合整理,对比分析的。藉此,我们将借助音义书《经典释文》对“重”字音义进行整合,整合结果集中在常读音与副词音两项上。

(一)从《经典释文》中探讨“重”字常读音

考察《经典释文》为“重”字出注情况(首音),清单如表2:

表2 《经典释文》“重”前缀音注音及出处统计

表2当中,“直龙反”与“直龙切”意思相同,可合并;“如字”“轻重之重”、直音“音亮、音童”不属于反切注音,将其删去。如此可得首音反切6种,将其音韵地位整合如表3:

表3 首音反切音韵地位整合

根据表3可知“重”字6种反切可切出平上去3种读音,其中上声出注次数最少,仅12例,其中包括两例独注上声的:

(1)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易传·系辞上》)“可重:直勇反。”(《经典释文·周易音义》[124.21]

(2)宫谓之重,商谓之敏。(《尔雅·释乐第七》)“宫谓之重:直冢反。”(《经典释文·尔雅》[1637.13])

例(2)中,“重”为专有名词,“刘歆云: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孙云: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故注音。

剩余10例皆为兼注两音,即首音为上声,又兼注又音,表示“众家别读,苟有所取”或“音堪互用,义可并行”。例如:

(3)重污辱君子之器也。(《礼记·曲礼上》注)“重污,直勇反,徐治龙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644.17])

此处“重”是由“重视”义引申发展出“担心、害怕”义,“害怕”自己弄脏了君子之器。徐音“治龙反”,可见陆德明与徐邈对“重”的词义解释不同,因而出现异读。

(4)丙辰,楚重至于邲(《左传·宣公十二年》)楚重,直勇反,又直用反,注上重字同。(《经典释文·春秋左传音义》[973.28])

“重”注上声,表示“重物”,当读上声。作“辎重”解时,则为专有名词,因而兼注去声“直用反”。

而考察《经典释文》中不为“重”字注反切的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

1.注“如字”

《经典释文》中,多音字的常读音在不产生歧义时无需出注,在有可能出现歧义时,则以“如字”标记[7]。

(5)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左传·襄公五年》)“如字。又直龙反。”(《经典释文·左传音义》[1007.35])

杜预注“器备谓珍宝甲兵之物”,正义曰:“重谓重迭故犹多”,“重器备”即“多”器备,“重”为“多”义,自然注上声。至于又读平声,惟别有“重迭”义,语义不同。

2.XX之X

(6)孔传:“主政典狱,谓诸侯也。非汝惟为天牧民乎?言任重是汝。”(《尚书·吕刑》)“重,轻重之重”(《经典释文·尚书音义》[198.22][8])

使用譬况法为“重”字注释,将“重”字释为“轻重之重”,可见“轻”“重”相反,“重”即“不轻”“多”义。

3.不注

此类完全不注音的“重”,在《十三经注疏》中存在一千余条,举例如下:

(7)方俗语有轻重耳。(《尔雅·序》)

(8)对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辞敢不承命。(《仪礼·士昬礼》)

(9)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例(7)中,“重”与“轻”义相对,表示本义“分量大”,不注音。例(8)(9)中,“重”是“重视”义,是由“分量大”引申出来的动词义,不注音。

从上例可看出,“重”字表示“分量大”的本义以及由本义引申出的“重视”“庄重”“程度深”等义,在不产生歧义时,一般不注音。

此外,异读字做反切下字时,所用音必为常读音。考察《经典释文》并无用“重”做反切下字的,但在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出现一条:徿:龙重反。“徿”在《集韵》中表“直行”,鲁孔切,属上声东韵。“重”一般不作为反切上下字使用,原因可能也在于音多义混。而慧琳此处用了“重”做反切下字,说明了慧琳所处时期,上声依然是“重”的常读音,处于强势地位。

综上,从《经典释文》的注音情况可见,上声为“重”的常读音,对应本义“不轻”,以及由“不轻”引申出来的“重视”“谨慎”“多、厚”“程度深”等义。“重”字表示这些意义时,一般情况下不注音。

(二)《经典释文》中副词“重”的注音情况

在《广韵》中,“重”做副词表示“更为也”义时,读去声。下面仍以《经典释文》为底本,归纳“重”做副词时的读音。

1.单注平声

即联系上下文,“重”在句中作副词,《释文》注平声,在《释文》中出现的情况较少。

(1)龟筴、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礼记》)郑玄注:“重素,衣裳皆素,丧服也。”重素,直龙反。(《释文·礼记音义》[650.34])

“重素”指衣裳“皆素”,“皆”即“全、都”的意思,是范围副词。

2.单注去声

副词义的“重”注去声在《释文》中很常见,也与其后的《广韵》等韵书合。

(2)王自泽宫而还,以誓命重相申敕也。(《礼记》)重相,直用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725.25])

誓命,约束警戒之辞。申敕,告诫义。重相申敕,就是一再告诫义。

(3)史因禹功重美之。(《尚书》注)重美,上直用反。(《经典释文·尚书音义》[152.47]

“重美之”即“甚美之”,言赞誉的程度高。

(4)不复设西北隅者,重闭牖户,亵也。(《仪礼》)重闭:直用反。《经典释文·仪礼音义》[623.12])

“牖户”为“窗与门”,“重闭”即“更闭”,为副词“又”义。

3.一为首音,一为又音

此种对多音字的注音用例在陆德明看来属于“音堪互用,义可并行”者,如:

(5)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礼记》)谓重,直龙反,或直用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694.11])

“重酿”可有两种解释:一为“再次酿造”,则“重”做副词用,表示酿酒这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当注去声;另一种则是将“重酿”看作专有名词,指味道醇厚的酒,因而也可读平声。

(6)申加大带于上。(《礼记》)申重,直龙反,又直用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782.36])

指本已有朱绿小带,“再”加大带于上,“重”做副词则读去声。此处首音为平声,可能是取其“迭”义,即将大带“迭加”于小带。

(7)言又,重上事。(《左传》)重上事,直龙反,又直用反。(《经典释文·春秋左传音义》[1131.4])

此处“重”既可理解为动词“重复”义,也可理解为副词“再、又”义解,所以标注又音。

(8)疾重故也。(《公羊传》)重故,直用反,又且直龙反,注同。(《春秋公羊传音义》[1229.31])

陈立义疏:“《通义》云:重故,重有故也,言故有创,今复重之也。”旧有伤,今又创之,所以谓“重故”,做副词。若理解为“创处的重迭”,则也可用平声。

(9)庸庸、绰绰皆重语。(《尔雅》)重语:直用反又直龙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1619.30])

“重”修饰动词“语”,表示“一再申说”,则做副词,读去声。若“重语”指“语”的“重复、重迭”,则“重”做动词,读平声。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重”的副词义“再”与动词义“重复”相近,因而无论“重”读“去声”还是“平声”,做“副词”解或是做“动词”解,于行文皆可。

4.同词异音

(1)重复

(10)复,重也。(《左传》)复重,直用反,下同。(《经典释文·春秋左传音义》[891.1])

(11)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公羊传》)之重,直用反,又直容反。《经典释文·春秋公羊传音义》[1225.26])

以上两例中,“重”皆与“复”相对照,但注音又不同,例(11)有了平声的又读。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副词“重”的读音在后世已经发生了演变,故后人为其加注又读。

(2)脱重

(12)此补脱重。(《礼记》)重,重也,直用反,又直龙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748.3])

(13)此句其属在下,着脱误重在此。《礼记》重在,直用反。(《经典释文·礼记音义》[821.17])

同谓“与上下文有重复”义,而例(12)有平声的又音。

(3)误重

(14)《释草》已有此名,疑误重出。(《尔雅》)误重:直用反又龙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1680.38])

(15)《释虫》以有此名,疑误重。(《尔雅》)误重:直用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1700.23])

上下两句同出一经,句式相同,内容相似,对“重出”之“重”的注音却有偏差。

综上,对于副词“重”的注音,《经典释文》并非完全符合同时期韵书的去声说。既有平声,也有平去皆注的,还有同词异音的。由于动词义“重复”与副词义“再、又”相近,且于句法皆可行,因而出现又读。但同词异读的现象则可能是为后人所改。

(三)唐诗中副词“重”的平仄韵律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艺术,因讲究节奏和押韵而极富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9]。因此,分析古诗词的韵律结构,归纳其平仄规律,也有利于辨别字的调类。

唐诗在我国古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唐人作诗多注重诗歌格律的使用,为格律诗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下文就唐诗的整理,挑出一部分含有副词“重”的诗句,对其平仄进行归纳。

1.“重”读仄声

(1)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途远欲何向,天高难重陈。学诗犹孺子,乡赋忝嘉宾。

——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此五言排律也遵律诗格式,“天高难重陈”格律为“平平仄仄平”,“重陈”即“再陈说,重复叙述”。唐白居易《太行路》诗:“行路难,难重陈。”“重”读仄声。

(3)兰若云深处,前年客重过。岩空秋色动,水阔夕阳多。

——赵嘏《虎丘寺赠渔处士》

此五律中,“重过”即“再次路过”,“重”按格律读仄声。

(4)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寒雨朝行视园树》是杜甫创作的极少数七言排律之一。平仄格律自是符合七律。“不重苏”即“不再显露生机”,“重”合乎平仄读仄声。

2.“重”读平声

(5)憔悴远归客,殷勤欲别杯。九星坛下路,几日见重来。

——张籍《送远客》

(6)寒天仍远去,离寺雪霏霏。古迹曾重到,生涯不暂归。

——周贺《送灵应禅师》

(7)巴山惨别魂,巴水彻荆门。此地若重到,居人谁复存。

——罗邺《巴南旅泊》

(8)谪宦三年尚未回,故人今日又重来。

——贾至《重别南给事》

3.“重”字平仄不论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杜甫《客旧馆》

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

——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杜甫《人日两篇》

通泉百里近梓州,请公一来开我愁。舞处重看花满面,尊前还有锦缠头。

——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以上四例,“重”居首字或第三字,在不犯孤平的情况下,“重”字皆可平可仄。

总结唐诗的平仄规律,“重”做副词表示“再、又、重新”义时,于格律中的表现为可仄可平,这与《经典释文》的音义匹配结果不谋而合,表明当时这一虚词用法的读音可能存在混乱或通用情况。但总而言之,此义副词“重”用仄声的概率要大于平声,如此是符合同时代韵书的音注的。

三、副词“重”语音演变的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副词“重”的读音经历了一个由去声向平声的转变过程,其读音演变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语音归并的影响

从《唐韵》引用反切的《大徐本说文解字》中,“重”的语义为“厚也”,反切为“柱用切”,可见浊声母上声的“重”已转入去声。本义转入去声,就与原本的去声所对应的副词用法产生重合,音与义的对应、义与义的区分不再那么明显,从而产生混杂。而表本义的形容词用法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去声对应的副词用法就面临兼并或转移。

(二)与平声“重复”义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表“甚、更、尽”的副词义已消失于白话文及口语中,而表示“再、又、重新”义的“重”仍存在。此类副词义的“重”后多接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如“重说”“重申”“重生”等。其与动词“重复”义的差别在于:“重复”常用于句末,仅仅是动作行为的机械重复,如:

(1)你们所骂的题目,凡是高贵的人都不愿重复。(拜伦《唐璜》)

(2)这是大家都看到了的,我不重复。(刘玉民《骚动之秋》)

而表示“再、又、重新”义的“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再次发生”,但不是动作的单纯重复,有时是对原行为的矫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

(3)李俊生擦擦眼睛,重新一看,可不是那几句话吗?(张恨水《春明外史》)

(4)你听清楚!我已经对你说过了,我再重说一遍。(阿瑟·黑利《最后诊断》)

在例(3)中“重新”表示“再看”一遍,以求看得更清楚。例(4)“重说”是“重复说一遍、再说一遍”,与“重复”义有重合,但又强调希望听者听得更清楚的结果。虽有区别,但一般难以辨别,正因为这两种用法有语义上的重合,所以,读音逐渐合并。

(三)使用频率低

从整体上看,副词“重”的使用频率一直很低。我们对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中“重”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表4。

表4 宋元明清代表作品中“重”的使用统计表

注:名词的归纳中除去人名以及节日(重阳)类专有名词

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重”的多种用法中,表示本义“轻重之重”的形容词用法始终处于强势地位,而“副词”用法始终处于较低的频次。而使用较少的词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被忽视、合并甚至舍弃。

单看做副词使用时的“重”,表示“甚、更、极”义的用法基本没有了,表示“再、又、重新”的用法被保留了下来。另外,“重新”这个由“重”与“新”合并成的动宾短语,逐渐成为独立使用的合成词,在小说、口语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得以留存下来并沿用至今。

(四)新词的替代

语言本身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副词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同样如此。新词的产生往往伴随旧词的消亡。否则,同义词的不断增多,就给语言带来不必要的迂赘和负担,也违背了语言的简明经济原则。同义副词间的相互排挤,保持了副词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副词的总数总是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因而,当组合功能更强的与“重”同义的副词出现时,“重”就被替代,如“甚、极”被“特别、非常、着实”等双音节词替代,如据《辨略》云“重得为甚,犹今俗云着实也”。即今口语多言“着实”来代替“重”。“更”被“更加、越发、尤其”等替代。另外,古汉语单音节词较多,具有很高的凝练性,表“再、又、重新”义的副词后常跟动词、名词、形容词构成偏正词组,如《释文》中存在的“重有”“重伤”“重申”等高度凝炼的词,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扩张,变成短语“另外还有”“伤上加伤”“一再强调”。而“重”本身也变成了“一再、重新、再三”等双音节词。粤语比较近古,因而现代方言中,只有粤语仍保存这种用法,如“重有”“重来”“重去”诸例尚见于粤语口语,一般有叙述或责问的语气,“重”读去声。

结语

综上所述,“重”的副词义由形容词、动词义引申发展而来,又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语音和形态上的变化。语音变化表现为浊上变去带来的去声内部语义的混杂,原来读去声的副词“重”由于语义的相似被平声吸收。形态上的变化则表现为单音副词“重”的消失和双音节副词“重新”的兴起。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旧的语言逐渐衰退、消亡,新的语言逐渐兴起和替代的过程。副词“重”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一语言事实。

注释:

(1)[ ]内为X页第X字。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刘淇.助字辩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班固.汉书[M].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7]杨军,黄笑山.《经典释文》“比”字音注及脂韵重纽、脂之混并研究[J].励耘语言学刊,2017(1): 44-68.

[8]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递修本,2013.

[9]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1]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3]文康.儿女英雄传[M].泽润,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The Adverbial Usage and Phonetic Evolution of “Chong”

LIU Jie-yu, YANG 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Anhui)

“Chong” is a commonly used polysyllabic character. In, there are three readings, i.e. level, rising and falling, which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meanings. When it is used as an adverb, it is pronounced in a falling ton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some adverb usage has disappeared, and a part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gain” has changed to the level sound in Mandari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ombined the rhyme book with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honetic evolution of the adverb "Chong"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Chong; adverb;phonetic evolution

2020-03-2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14ZDB097)。

刘婕妤(1995- ),安徽淮南人,女,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杨军(1955- ), 贵州遵义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古典文献学。

H1

A

1004-4310(2020)04-0061-08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4.10

猜你喜欢
音义平声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病联曝光台
对联(2013年8期)2013-06-25 10:44:40
“普洱”音义考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