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社会供给条件、不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且需要处理好生活主体和生活客体的互动生成关系,即美好生活的自我构建。生活方式作为连接社会建构和生活者自我建构的内在线索,在新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突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界认为,40年来中国生活方式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五个理论性表达和七个实践性重点。五个理论性表达分别为:一是生活方式的含义及概念;二是生活方式结构与特征;三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联系;四是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世界性解读;五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建构目标。七个实践性应用重点分别为:一是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二是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状况调查;三是生活方式问题;四是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差异;五是文明、健康、绿色、科学、现代生活方式建构;六是生活方式发展类型和模式;七是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1]。其中,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建构能够有针对性、直观性、动态性、综合性地描述、解释、监测、评价、导向和预测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生活方式研究的科学水平,推进生活方式学科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正在越来越受到生活方式研究学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于现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的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研究,并同时进行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基于双重分析结果提炼出中国生活方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标志节点和特征,为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核心期刊库和CSSCI期刊库作为数据库,以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指标为主题进行检索,初步搜索得到期刊文献692篇(数据截至2020年6月15日)。之后,对数据进行人工筛选,除去与生活方式指标关联度不高的研究文献,得到有效数据680篇。
知识图谱分析,又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该方法以科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可视化信息知识图形,借以识别知识单元和研究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演化脉络[2]。该方法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科学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在2005年引入中国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综述性研究中,但是针对中国“生活方式”研究方面、尤其是“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方面的应用少之又少。因此,本部分将借助CNKI计量可视化工具和CiteSpace软件,从已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迁移网络等角度对其进行初步的信息分析。
1.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可以反映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对于深入了解与分析当代中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是一篇文献内容的核心凝练,某一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集中反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兴趣所在。以关键词共现分析为基础,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定位中国生活方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热点主题。
运用JAVA程序语言运行CiteSpace,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关键词),设置三组c,cc,ccv分别为1,1,20;1,1,20;3,3,20,其他参数为系统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为513、连线数为835、密度为0.0064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1)。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中呈现了“中产阶层、城市化、脑卒中、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健康行为、上海市、社会经济地位、冠心病、脂肪肝”共12个聚类,反映了中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中的基本热点。
图1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通过“Cluster Explorer”得到对数似然率,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如下(见表1)。
对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因此可将中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归纳为“阶层研究”“健康研究”“群体研究”和“地域研究”四个主题领域。
表1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2.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趋势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那些关键词,可以反映此时段内的相关研究的具体趋势。鉴于此,为进一步研究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参数设置“Burstterms”,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见图2)。
图2 关键词突现图
由图2可看出,在1997年到2007年间的突现词为“城市化”;2000年到2008年突现词为“城市化水平”;2001到2011年突现词为“指标体系”;2007年到2009年突现词为体育生活方式;2007年到2012年突现词为“代谢综合征”;2013年到2016年突现词为“高血压”;2016年到2018年突现词为“肥胖”;2017年到2018年突现词为“血脂”;2017年到2020年突现词为“血糖”。除突现词之外,关键词时序图也可以用来配合反映某一研究主题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因此运行CiteSpace,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3)。
图3 关键词时序图谱
从关键词时序图谱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的初期,其研究旨趣主要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活方式变化,尤其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差异。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时序图谱中,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生活质量、老年人、大学生、上海市等关键词成为重要的研究代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发生新的变化,在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与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具体的疾病在这一时期成为生活方式指标体系中占据主要指标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此相伴生的是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升,开始涌现出从个体、群体、社区等不同层面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综合梳理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关键词时序变化,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城市化、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研究的基础上,正在朝着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方向转型。尤其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通过不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以此作为时间节点,对于健康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生活方式学术研究的爆发点。
从关键词时序图谱中可看出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并不相同。现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在城市化、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研究的基础上,越来越朝向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后,对于健康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研究的爆发点。
通过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热点主题和研究趋势的分析,能够客观展现中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但囿于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所涉及年份(1998年)的限制无法完全涵盖中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的全部内容,所以需要在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生活方式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划分:1980—1990年,生活方式研究“黄金年代”的指标体系建构;1990—2010年,生活方式研究“冷却阶段”的指标体系建构;2010年至今,生活方式研究“新黄金期”的指标体系构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要努力在全社会构建适应于现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要求的生活方式”。这一阶段生活方式研究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外的生活方式研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开始着手构建和实践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和量化研究。
1.国外学者对于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介绍
芬兰学者罗斯介绍了苏联学者泽特伯格在生活方式研究中的心理描述技术,将生活方式细化为工作、消费(可细化为时髦消费者、先锋消费者、质量消费者、批判消费者)、饮食(细化为食品的制作和食品食用)、家庭、交际、参加社会活动、体育、同自然打交道、宗教共九种基本类型[3]。列维金总结探讨了苏联文献中关于“生活方式”的论述范畴。列维金认为,苏联文献中制定了很多揭示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活动内容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归纳为活动主体的积极性、生活方式的文明性和社会生活的安定性三大类[4]。
2.国内学者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杜任之指出应从衣食住用行、婚恋、家庭责任、健康和就业等基本层面来考察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衡量标准为合乎科学、合乎经济、合乎效率、合乎美四个方面[5]。王锐生认为生活方式的评价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状况,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结合这两点,才能说明某种生活方式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水平[6]。王雅林以时间预算为量表进行了“城市职工家务劳动研究”和“城镇居民家务劳动动态考察”,这两项研究是此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的代表成果[7]。时间预算法将一昼夜24小时的生存活动规定为一个周期,具体的时间支出包括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两类。其中,业余时间又可以具体细化为与工作相关时间如交通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自由休闲时间。中国城市职工业余时间分配不合理,家务劳动时间消耗过大。这不仅阻碍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现有的时间分配不利于劳动者恢复体力和增进智力,不利于社会主义劳动者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应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服务的社会供给。
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的冲击,休闲、消费、健康等具体概念开始逐渐取代了生活方式的概念,曾从事生活方式研究的大批学者转移到了这些研究领域,生活方式研究逐渐冷却。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表现如下:
1.特殊群体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
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偶然性和创造性的特性,许多研究者倾向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白描”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生活状态和生活变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村落的研究。研究者们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生计方式、消费方式、婚恋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几个侧面探讨少数民族聚居群体的具体样态和实际变化[8]。大学生也是此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的重要主体,不同的学者考察了大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等不同内容。同时,学者们也关注了大学生的具体生活方式类型对于其价值观、心理健康、体质、幸福感等的影响。
2.现代化始终是生活方式研究的主题
改革开放40年,农村的生活方式巨变。农村城市化及其引发的具体影响自然成为生活方式研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具体的指标建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从城市化的视角分析农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变迁指标,认为构建新型农村生活方式需要同时关注农村社会和农民主体两个维度[9]。第二,关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指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被动发生了转变,极容易出现就业选择少、就业困难、就业不稳定、消费水平低、身份认同模糊等生活危机。生产方式流动性、消费需求改善性、政治参与利益性和心理认知模糊性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特征[10]。社会角色失调和文化堕距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向。第三,对农民工生活方式的研究。农民工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特殊主体,对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考察农民工消费、交往、闲暇、家庭观念等具体生活内容,认为需要经过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生活方式转换,农民工才能从就业型的流动者转变为定居型生活者。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处于转变过渡阶段,对于大部分农民工而言,他们只是生产中“嵌入”了城市,而非在生活中真正“融入”了城市。可以认为,无论是对农民生活方式、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还是对农民工生活方式的研究,无一不彰显了这一共识: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化的前提是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3.大型调查数据的应用
近年来,大型综合调查数据日渐流行,其中包含诸多生活方式的相关问题,学者们开始运用大型调查中的数据进行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将生活行为对于幸福感、公平感、健康、阶层流动的影响,或以生活方式为因变量,探讨生活方式的相应议题。以2013年CGSS量表为例,其在进行具体生活方式研究时,多使用闲暇情况、工作情况、政策资源情况、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具体问题进行测量大型调研数据的使用,丰富了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建构来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多有涉及,但问题杂乱,缺少严谨的理论预设;在使用的过程中相关题目的信度、效度存在问题;作为非生活方式专业指向的问卷,题目结构较为松散,具体问题常常散落在问卷各处,层次较为混乱;对同一生活方式问题的反复提问,及对一些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变量忽视等。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健康和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健康生活方式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宏观测量成为“新黄金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的重点。
综合健康生活方式指标异军突起。原有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偏重于如在校学生、少数民族妇女、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特定群体特定疾病的原因探析。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编写《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一书,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推广。同期,国家健康教育中心开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该问卷包含生活方式与习惯和卫生服务利用两个主要维度,又可细化为营养与膳食、运动、成瘾行为、心理调节、个人卫生习惯、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就医行为(寻医、遵医)等7项具体指标。
国民生活方式的宏观测量成为社会政策制定、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生活质量、国民幸福、美好生活等研究概念逐渐成为衡量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经典指标有五种,分别为人类发展指数HDI、社会进步指数ISP、国民幸福指数WBI、社会发展指数SDI和OECD美好生活指数。中国民生指数吸收了各类指标建构方法的优势,采用了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其中客观指数中包括民生水平指数和民生改进指数两大项,包括居民家庭生活的诸多日常细节,也几乎涵盖了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借鉴中国民生指数,推出了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建构了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5个维度的37项指标。
通过对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研究的知识谱系与内容的分析,能够发现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中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三大突出特色。
第一,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扎根于现代化进程。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作为整体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研究取向,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生活方式研究的黄金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具有比较明确的政治和思想价值观导向性,关注生活方式的诸多指标对于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在生活方式研究的冷却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关注健康、城市化、特殊群体以及生活方式中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协同与矛盾等,对于客观把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活方式研究的新黄金时期,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更加关注国民生活质量、美好生活等宏观指标体系,科学反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容和趋势,成为推进社会治理、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依据。
第二,关注生活的主体评价。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物质生活方式与精神生活方式的双向呼应,关注生活时间分配、生活样貌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关注生活主体对于生活实践的评价与感受,关注生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始终坚持探讨在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生活方式如何能够给人以健康的体魄、美的感觉和享受,增加生活乐趣和动力。事实上,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美好生活等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反映一定时期的生活质量的活动条件,包括生活主体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主观评价和总结,还应该涉及生活合理度层面的基本行为指标,以此考察生活主体在其现实价值观念指导之下如何使用和协调各类生活资源,最终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由客观生活质量、主观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合理度共同构成。因此,生活方式指教体系既是量化指数,也是生活活动主体的满意度评价,更是引导合理生活方式趋向的有力佐证。
第三,宏观指标体系的建构成为发展方向。伴随着社会现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生活方式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进入大数据思维时代。在此时空背景下,宏观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就具有极强的必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覆盖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现实基础。只有从宏观上构建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才能为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科学佐证。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确立为新时代全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美好生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寻求更加科学、合理地研究、评价和引导人民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是新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更加反映社会真实状况、更能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988年,王雅林将生活方式定义为:“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生活主体需要的全部生活样式和行为特征。”现有大部分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都以此作为概念基础。2017年,王雅林对这一定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一是生活方式概念必须突出建构性。社会不仅能够有效地为生活方式供给“生活资源”,而且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形式为生活方式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生活方式概念必须突出个体性。长久以来,生活方式研究中强调生活主体的多层次性,生活主体应该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维度。但实际上人的生活是具有个体性和生命的独享性的。群体和社会层面所考察人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复数集合。生活方式的主体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11];最后,生活方式概念必须突出动态性。依托于生活资源的生活行动一旦形成,就是动态的,联系的,会反作用其所在的社会结构关系,进而影响生活方式的行为和取向。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论阐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本体观的“历史性的生活过程”的唯物主义观点。
对生活方式理论结构的深度剖析要求超越“决定论”和“主客体二分论”,建构基于生活主体和生活客体互动的“生成论”。客观生活活动条件对于生活主体的活动必然具有相应的制约性,但生活主体从来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适应既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拼尽全力,不断地寻求“扩大自己的生活机会”,通过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实践,能动性地回应和改善这些社会生活条件,从而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建立起能够满足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新社会形态”。主客体互动中形成的关系模式具有生成性,是规定性与超越性的统一[12]。
作为一个总括性的研究概念,生活方式概念涵盖了日常和非日常生活领域,包括了劳动、消费、闲暇、政治、交往、健康、婚恋、伦理和宗教等全部生活内容。这些具体的分支维度,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中理应得到体现。但是,各个分支维度指标体系的建构不能表现为静止的、孤立的、互斥性的离散性特征清单,而是应真实地揭示出生活方式总括性概念内部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应该不仅能够具体反映出生活主体的生活活动、日常行为的基本类型和具体实践方式的辩证关系,而且与人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并且互相补充。所提出的每一个参数、每一个项目都应指向性地概括生活活动与生活行为的某种形式,反映研究生活方式的价值规范和科学方法。
生活方式研究是中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后非常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在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构建中可发挥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功能。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构建是提升生活方式研究的科学水平、推进生活方式学科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基础的重要学科方向,其研究重心和研究热点不断发展变化,但始终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始终关注主体对于生活的评价,宏观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建构日渐成为研究发展方向。新时代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建构需要对生活方式概念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理解,对生活方式理论结构进行更加深度解析,对生活方式具体方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加结构性优化。以此为基础,才能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更加反映社会真实状况、更能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发挥生活方式研究在美好生活建构中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