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林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刚度、节约材料、耐久性和抗裂性方面有着出色表现,这使得相关桥梁工程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大量兴建。为了保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能够在这类工程中得到妥善应用,本文将对桥梁工程施工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为科学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预留预应力孔道极为关键,它直接关系着灌浆施工能否顺利开展,另外混凝土浇筑很多时候也需要应用该孔道。为满足后续施工需要,预应力筋的外径需结合预留孔道半径设计,孔道科学准确预留需以混凝土在施工中的浇筑步骤为依据;为同时保证浇筑的有序和精准,设计环节可引入BIM 等模拟技术[1]。如施工采用金属波纹管,则需严格控制搬运方式及质量,不得出现随意拖拉、抛丢等情况,并通过多根绳子进行金属波纹管的吊车捆绑吊装,由此金属波纹管应用效果受到的影响可降到最低。
在开始施工前,工作人员应全面勘查地基地质情况,优选地基处理方式,应对不同地基承载力对施工带来的影响。如在软土地基进行施工时,需设法有效处理地基后进行钢管支架搭设,保证施工安全。在搭建和安装支架的过程中,方案的科学设计极为关键,需保证支架搭设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另外,在完成搭建和安装后,还需要严格检验支架牢固性和安全性,以此满足模板施工需要。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先安装底模,然后进行侧模安装,安装顺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得到控制,避免安装质量受到影响。在顶模施工环节,需严格检查模板和支架质量,在检查和调整方案的过程中,预留孔道应得到重视,模板安装的平整和垂直程度也需要严格控制。
作为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钢绞线安装需严格遵循下料、穿束等步骤,并基于施工要求控制器长度,一般长度应在30m 以上。在下料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合理选择下料区域,保证区域足够平坦,并将木条垫在钢绞线和地面间,避免钢绞线质量因接触土壤受到影响,有效规避生锈等问题。钢绞线下料过程中不得随意使用混凝土,否则将会引发磨损等问题,如钢绞线需设置于铁笼内,则应设法分离钢绞线盘旋中心,钢绞线使用长度及张拉设备影响也需要充分考虑。完成穿束作业后,应及时清理钢绞线,保证其达到稳定和平衡状态。
在传输张拉钢筋的施工环节,需从一端拉出钢筋,并选择夹片式锚具控制安装平整性,具体张拉施工需结合张拉顺序和预应力控制,保证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张拉施工过程中,分次张拉可基于千斤顶开展,第1、2、3 次张拉需要按照10%、20%、100%分别控制张拉力,按照第二次与第一次伸长量差值的二倍计算20%的第二次伸长量,按照20%的第二次伸长量和第三次张拉伸长量的和求得总伸长量[2]。
完成预应力张拉后,即可有序开展孔道压浆作业,规避预应力筋锈蚀等问题。为避免出现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预应力筋与凝聚后水泥浆形成的结合体极为关键,可更好地保障桥梁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在应用水泥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保证其预应力强度和粘结力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同时优选水泥类型和规格。为提升水泥浆质量,减水剂的科学选用也极为关键。压浆压力控制属于孔道压浆施工重点,一般需在0.5~0.6MPa 区间控制压缩压力,另外还需要科学控制压浆速度,进而可使孔道压浆的排气通畅性和连续性得到保障。如另一端冒出后的水泥浆无法终止压浆,可在持续2~3s 后通过木楔封住并开展施压,木楔需要及时拔掉,以此保障水泥浆面密实和饱满。在完成孔道压浆施工后,孔道需及时处理,保证湿润性和整洁性,以此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为例,该工程全长42.5km,沿线设置有11 座大桥、8 座中桥、3 座小桥。案例工程大量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进行建设,具体施工流程可概括为:底模整修→钢筋骨架安装→固定波纹管→侧模板安装→端头模板安装→模板检测校正→混凝土灌注→养生→拆模→穿钢绞线→钢绞线束张拉→锚固→移梁→压浆→封端→架设。
在安装模板前,需涂抹脱模剂于内侧,但需要避免过多突破催生的油渍问题。案例工程的模板安装基于塔吊进行,需做好临时固定后开展校正,在垫块与保护层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后续施工。模板间需通过海绵或软塑纸处理间隙,同时选择腻子进行模板拼接后的间隙嵌抹处理,案例工程模板拼装示意图如图1 所示。在模板拆除环节,需保证其棱角不会出现损坏,具体拆模应基于至少2.5MPa 的强度进行,不得出现粗暴拆除问题。
图1 模板拼装示意图
在清除钢筋的污锈并调直后进行加工,选择搭接单面或双面焊的方式处理钢筋接头,前者需保证存在最小10d(钢筋直径)的搭接长度,后者需保证最小为5d。如存在达到25mm 直径的钢筋,则连接需采用冷挤压技术[3]。在y 轴方向配置钢筋的过程中,需区分长度,保证存在小于50%整体的一个横截面钢筋头总数,钢筋头在竖向和横向需要错开分布,最小错开距离应为0.5m。焊接作业应在满足规定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然后进行绑扎和垫块处理,保证厚度精确性和位置准确性。
案例工程选择波纹管作为预留孔道,需保证钢绞线束与波纹管成套,并留有满足后期施工的长度。固定对应孔道坐标,规避上浮问题,梁体钢筋需要与定位用“井”字形钢筋固定,管道之间的定位钢筋绑扎间距需控制为0.5~1m,圆弧处应适当紧密。牢固、平滑地焊接管节,全部接头连接采用的接头管规格为3mm,并按照7 倍直径控制长度。为规避泄露问题,需通过双层胶带沿管道方向缠好。穿束钢绞线前,通过水泵开展清洁处理。
在基于设计和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后,混凝土流动性得以满足施工需求。通过对施工过程用量及连续性的控制,有效规避混凝土开裂问题。具体的浇筑施工选择图2 所示的分段、分层方式,施工过程按照从一侧到另一侧的顺序进行。为规避麻面问题,接近结束时需反方向进行,合并工作在离其5m 处开展,辅以附着式振捣器,即可充分进行震荡工作。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需分层开展,每层按照30cm 间隔划分,最大1.5h 控制上下层施工时间间隔,后续施工需要在振捣均匀后开展。
图2 混凝土浇筑顺序
按照5m 左右控制分段长度,施工过程需连续灌注混凝土,并注意钢筋与目标的情况,如发现掉落、漏浆、松动、破损等问题,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此外,还需要设法缩短关注时间,并采用复数泵车开始轮流作业。
预应力施工采用与上文类似的方法,为保证施工质量,工作人员需做好作业平台搭建、各个接口检查、千斤顶正面挡板配置等工作。张拉工作需混凝土构件达到一定强度开展,并保证孔道的轴线与钢绞线的轴线吻合,在后张预应力筋断丝及滑移控制时需严格遵循现行规范要求;孔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技术,封锚选择无收缩砂浆。基于12~18s 控制灰浆流动度,按照0.3~0.4 控制水灰比,并保证存在3h 的初凝时间及40MPa 以上的7d 强度;此外,还需保证钢绞线不会被外加剂腐蚀[4]。
综上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能够较好满足桥梁建设需要。本文涉及波纹管安装、浇筑混凝土等内容,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技术应用路径。施工单位应重视技术交底的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的严格控制、新型工法的积极应用等方面,以此更好地满足桥梁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