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进
摘 要:本文从英语学科素养和整体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欧洲童话作为英语教学材料既符合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和可理解性假说,又融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层面的培养于一体,同时按照整体教学理念探索了欧洲童话英语版本教学思路,认为童话教学作为理想的二语习得素材,又具备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要素,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童话;二语习得;课程思政;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强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层面的培养。
而受实用主义只求速效、不求深造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沦为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培训,材料也围绕语言结构、功能、话题等选取科普简介报刊选读类文章为主,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分组讨论、情景交际、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但阅读仍囿于积累词汇、理顺语法、获取信息,学生能翻译或释义即被认定达标。英语教学凸显的是语言的外部目标,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未能还原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文化载体、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媒介的本质。
童话作为一种陪伴儿童成长的文学作品,词汇句式简单真实、文本短小精悍、情节奇幻、影响深远,体现了不同文化族群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基础,是集语言、文化、思维一体的最佳学习材料。在国外格林童话和夏尔佩罗童话重回教育者的视线,国内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导下,译林版中学《英语》教材也引进了經典童话的学习。
一、童话在体现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层面的优势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18)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Stephen D Krashen(1982) 的“i+1”可理解性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最好的二语习得方法就是在低焦虑状态下所提供的“理解性输入”。传统教科书过多的新词汇常常令学生望而却步,包罗万象地介绍文章也略显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反之,童话因篇幅短小、生词量少、情节奇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情感过滤,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最佳情感条件下阅读整本童话,专注于故事的意义和细微差别,而不必挣扎于令人生畏的词汇。学习自然落在信息的传递、内容的表达,而不只是语言的形式或语法上。如此一来,既输入了所需的大量可理解语言,讨论交流也不再是无意义的假交际输出,二语习得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童话所特有的这一母语启蒙特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是语言习得经验的重演。反复出现的词汇、句式遵循了记忆规律,学生重述、改写、讨论时自然地利用文中出现的词汇语法,促进了学生熟悉句式语法、内化词汇的过程。同时,随着讨论话题从文本叙述到主题思想、时代特征、价值意义等的延伸,学生不断地自主扩展阅读范围,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既提升了语言能力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学习外语变成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童话在提升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层面的优势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思维品质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18)
查明建认为文学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相辅相成,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较广的人文知识面、扎实的人文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为思辨提供思想的材料和思维的空间。而文学教育,无论是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挖掘,还是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分析,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孙有中等,2013)童话作为人类自孩童时代起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思想意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不二选择,其课程思政作用远高于直白的说教和理论灌输。童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或隐或显,孟小果(2018)尝试通过不同的童话文本给学生传递道德责任、生态保护、种族主义、个人价值等思政元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则要通过童话文本挖掘更深层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欧洲文学童话在收集整理成文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口传民间故事的历史。法国安托万·加兰(Antoine Galland)翻译和改编的《一千零一夜》(Les milles et une nuit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为整个欧洲树立了童话传统。16世纪中叶意大利斯特拉帕罗拉(Giovanni Francesco Straparola)的童话集《愉快的夜晚》(Le piacev- oli notti)标志着欧洲文学童话的出现。西班牙早期文学作品中也已有相对独立的童话主题和元素。
对欧洲童话史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价值体系的整体性特征以及童话中性、暴力、魔法因素以及暗含的父权、母爱缺失、成长困境等主题是对欧洲社会文化的隐喻和再现。后世戏曲、音乐、舞蹈、影视作品中对经典童话的不断引用、戏仿、颠覆从不同的层面对童话进行了诠释与扩展。例如,英国王尔德(Oscar Wilde)的文人童话,在其优美的语言表达背后引发出深刻的人性思考;迪士尼史莱克系列动画与经典互文性戏仿及对“美貌”符号的颠覆。凡此种种都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童话的文化属性、思辨价值与研究意义。在语言习得、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挖掘和分析作品的思想意蕴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嵌入了课程思政,是一举多得的有效学习途径,体现出童话学习对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三、基于整体教学理念的童话学习设计
童话作为英语学习材料从语言、文化到思辨等多方面的优势最终仍需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按照韩宝成(2018)整体外语教学理念,童话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能够促进其心智发展的原汁原味的文质优美、高营养的语言材料。能够实现语言教育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开阔视野、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童话也能达到“对拓展学生视野、理解人类多元思维模式、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同时童话篇幅短小适于“整本输入”,但要达到“基于输入、以意义表达为导向的整体输出”,使学生能将多种知识、能力和素养融合发展,就需要按照“整体互动”的理念创设有效的“互动性学习活动”。
笔者选择了四篇主题不同的童话作为一个学期的学习材料,每个月完成一篇童话的整体学习。学生接到任务后首先用一周时间通过网络找到指定的英文版进行阅读,同时建议在阅读结束后观看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歌剧、舞剧等相应的媒体版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用通进行答疑。
第二周的讨论,从文本对比学习开始,学生们在比较文本的差异时自然地引用了文中的句式重述故事情节和向他人描述解释所读文本,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是一个“情深意切”的意義互动。听和说都是在真实的语境中开展的,并非模拟交际,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他们竭力表达和回应的自然交流过程中已得到锻炼,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当然,前提是笔者规定所有的发言都要以英语进行。之后的讨论逐渐由表及里,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灰姑娘》的独到之处,解读时代和文化背景对童话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趣。
接着是加深文本理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学习隐藏在童话深层的文化特质和思维模式。此例中是关于“灰姑娘”名字的来源及“生母缺失”和“逆袭”母题的探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和合作,开展下一轮的表演、辩论或演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灰姑娘”名字的溯源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灰姑娘”一词从蔑称到专有名词再到普通名词的嬗变的理解,了解欧洲文学传统,提升文学感知力。对文学母题的研讨辩论为学生提供了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价值观重塑的过程。这个阶段,有时也会引入戏剧表演,学生将童话改编为剧本在沙龙表演。这是詹姆斯·阿舍尔(James Asher)全身反应法的最有效应用,也是学生最喜欢最零负担的方式。
最后,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对所学童话进行改编,包括改写结局、戏仿创作或对讨论内容进行评价或只是写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这些文章发在教学平台或微信群与同学分享,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对学习进行了反思,也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鼓励。
通过研读,学生发现童话不只是童年时的睡前故事,更是充满魔力和能量的生命中永不消逝的陪伴元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童话是欧洲文化的标志之一,能够较好地贯彻外语整体教学理念,是二语习得的理想材料,因为题材熟悉降低了学生的情感过滤,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语言学习的自然整体过程。通过研读童话,学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童话原汁原味的语言、奇幻惊悚的情节和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道德准则等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思想境界、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随着前所未有的童话故事正在被重印或搬上电影屏幕或舞台,童话势必会成为关注的焦点,绽放出惊人的文化活力,也将证明童话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黎玲.童话故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薛荣.“情感过滤假说”及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