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博洋 王超群
摘 要:蜡染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世代传承至今,因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相互借鉴学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精美独特的图案样式。如今蜡染艺术也是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技艺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崭新的历史经济文化条件下,由于便利的交通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古老的艺术产品更是供不应求,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虽然蜡染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关键词:蜡染;蜡染技术;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一、蜡染简介
蜡染,古称“蜡缬”①,与绞缬、夹缬共同被称为我国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范例。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路、古老悠久的文化内涵,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类生活实用品,显得古朴大方、清新典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在黔东南民间艺术工艺中独树一帜。蜡染是用独特的蜡刀蘸取熔蜡,用流畅的线条绘于布匹上再用蓝靛浸染,染完去掉附在布上的蜡,布面上就会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各式形状。在浸泡印染的过程当中,蜡会发生天然的裂纹,布面上就会出现偶然的花纹,俗称“冰纹”。
黔东南地区最原始的蜡染技术普遍使用植物树脂或蜂蜡作为防止浸染的主要材料,植物染料用于布匹染色,是非常绿色生态的印染技术。不同的村寨、民族对蜡染图案的创造也有所不同,这些蜡染图案经过不同的演变过程,普遍运用在生活用品、祭祀和婚丧嫁娶中,并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了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人们从劳动和生活中总结的艺术智慧让蜡染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藏。
二、黔东南蜡染技术的主要分布和概况
起初由于沟壑纵横的大山阻隔,闭塞的环境下,黔東南蜡染少有人知。直到解放初期才有文化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精美的艺术作品才从小山村的人们手中慢慢传播开来。逐渐地,传统蜡染制品被摆放到各级的艺术展、展销会,寨子里的人们为传播蜡染的艺术还会进行蜡染技术的表演,展示出蜡染的独特风采。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被这门古老的艺术吸引。当今时代,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旅游观光产业的兴盛,蜡染艺术被更多人熟知,为蜡染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
传统的蜡染技术主要掌握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妇女手中。由于多年的风俗习惯,她们自幼通过跟母亲学习制作蜡染,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得以留存,如今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凯里、安顺、丹寨、麻江等市县以及各个村寨。
贵州安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非常出名的蜡染之乡,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常见的图案有大河大川、动物猛兽、人物劳作情形、古代文物等,主要用于制作服饰、生活用品的装饰等。安顺位置独特重要,借助便捷的交通,其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来宾,推动蜡染艺术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自此安顺的许多蜡染工厂也越来越兴盛,在家印染的劳动妇女通过蜡染技艺对外也有了交流,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蜡染艺人,安顺蜡染很好地发展了其文化艺术魅力。
亻革家蜡染主要分布在黄平县凯里市的各个村寨。这里的蜡染艺术历史可以说是非常古老,条纹清晰紧凑、图案活跃精致给人清新典雅眼前一亮的独特感受。亻革家人一直强调自己是后羿的后裔,蜡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太阳为中心,几何图形与大自然的万物相结合,表现出的画意是万物生长都要靠太阳。亻革家人没有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历史除了在古歌中流传以外,大都是靠蜡染和刺绣记录在自己的服饰上。他们把所有的文化都穿在了身上,服饰从头到脚都记录了亻革家人的历史。强大的文化底蕴更使当地的蜡染技术引人注目,目前当地以蜡染为业的企业也有几家,主要经营范围是手帕、服装、床品、雨伞和装饰画等。许多蜡染爱好者也会来此地亲自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
凯里市是黔东南地区的一个州首府,聚集了不同的民族,也聚拢了各式各样的蜡染技术,有许多大型的展览馆和体验馆。相比其他闭塞的小村寨,这里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产品样式也丰富多样,许多旅游团队都会选择来这里进行观光游玩,好的商业规模和经济基础,给凯里市带来了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三、蜡染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带来旅游业的发展,也给传统的蜡染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发展中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是历史悠久的蜡染制作工序繁琐,过程复杂,古老的蜡染技术全是纯手工操作,要求高,上色慢,周期长,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去制作。如今只有小部分年纪大的妇女掌握这项技能,更多是由工厂的机械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的问题,使得染色固色效果差,给整个蜡染行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黔东南地区的蜡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长此以往,传统技艺会毁于一旦。
二是设计创新的脚步过于缓慢,传统多样的蜡染特色图案正在逐渐消失。由于许多工厂都是机器工作。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蜡染图案和符号过于简单雷同。同类的产品仿造、假货现象偏严重,甚至打破原本的传统图样规律,用简单的堆积和重叠胡乱组合,失去了它本该有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三是不注重环境保护,难以持续发展。黔东南许多地区部分企业没有对生产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虽然作坊使用天然的蜡染材料,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冰纹效果,蜂蜡中还是需要添加石蜡,甚至是树脂工业产品。即使这些蜡的回收率普遍在90%以上,但仍然会有残留存在废水之中,如若不给予相应的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四、黔东南蜡染产业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一是保持蜡染技术的工艺精华,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发扬。蜡染是将美术、印制浸染结合在一起的工艺品。传统的蜡染技术都是富有活力和生命的,所以要加强蜡染制作过程中的特定环节,以保证其质量。即使是大机器生产,也要在某些必要工序上保持传统的方法,如在冰纹的制作和染色的工序上还是要保留纯手工操作,保持作品灵魂,简易步骤也可使用机器,如脱蜡、水洗等,生产出既有传统特色又适合市场需求的作品,不光要保证质量还要生产出蜡染作品中的精品。
二是加强化工材料的发展,扩大可使用的染料范围。例如,研究可溶性还原材料直接染料,配合蜡染技术的运用,让蜡染产品能够有牢固的着色效果,长久保持颜色鲜艳,方便污水的处理排放。还要增加蜡的回收率,研发高效的蜡回收技术,保护环境同时减少成本。加快开发和研制废水处理的专用设备,留住绿水青山,便不愁金山银山。
三是与当地的教育文化机构相结合,组织相应的蜡染技术专业学习培训班,传承和发扬蜡染技艺。首先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古老的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古老历史文化的熏陶下,自然而然会触发他们对蜡染技术创新的想法,让蜡染文化得以良性的发展。培养学生们对蜡染技术的感情,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优秀人才对古老的蜡染艺术进行传承,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四是做好品牌的战略推广,实施蜡染的品牌战略。统一蜡染技术的发展思想步调,最大限度展现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当地政府宣传部门也应积极推广,打好品牌效应这张牌。当地政府要规范相应的政策,保证蜡染产业积极有效的发展,维护蜡染品牌的合法权益。
五是跟上时代经济和潮流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建设也是蜡染技术走出国门的一个好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相结合起来。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脉,我们将根脉延伸到四面八方,让中华文化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
注释:
①《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参考文献:
[1]李方建.蜡染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贵州蜡染行业的发展[J].四川纺织科技,2004(3):57-59.
[2]吴安丽.黔东南蜡染产业生产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7(3):54.
[3]黄嘉玲.贵州苗族蜡染文化现状及其未来发展[J].青春岁月,2017(21):231-233.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