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朝采蓝 不盈一担

1990-08-28 03:47晓易
中国青年 1990年5期
关键词:蜡染布依族图案

晓易

谁也不会料到,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手工印染制品竟会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髦贷——那蓝白分明的蜡染服装竟跻身现代时装的行列,为中外妇女所青睐。不仅如此,许多家庭还出现了蜡染的窗帘、壁挂、床单以及坐垫等等;那些印有“中国旅游”字样的蜡染挎包以其独特的民族风采在各旅游景点成为枪手货。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出现了蜡染绘画,一些有作为有创造意识的画家已经把眼光盯在蜡染上。

“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现出白色图案。”这就是蜡染——一种传统花布工艺。蜡染始于何时何地?让我们先看看布依族流传的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仙女降临到白水河畔,与布依族人民共度了无数个春秋,始终穿着深得布依族姑娘喜爱的衣服,那就是蜡染布做的。她教老人熬蜡,教小伙子种蓝靛,教女人织布做蜡染……年复一年,蜡染技艺在布依族代代相传……

《诗经》里有“终朝采蓝,不盈一担”的诗句,说的是天天采摘蓝靛,却满不了一担。它不但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蜡染技术,还反映出采蓝之艰辛。蜡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历史上,蜡染工艺曾一度盛行于整个神州大地,现存北京故宫的三色蜡染,据考证是唐代的遗物。秦汉时期,蜡染就有文字记载:“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去蜡则见花。”蜡染尤盛江南一带,旖旎的水乡风光,衬托着素衣蓝装的吴童越女,展现出浓郁的田园情趣。后来,由于染织技术的飞速发展,完全手工操作的蜡染工艺便逐渐在中原绝迹。但在云贵山乡,蜡染工艺却始终盛行不衰,那里的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无数优美迷人的蜡染艺术品,使蜡染工艺得以在我国继续流传,成为我国的民族瑰宝。到了现代,蜡染最盛行的地区是我国贵州中部的安顺县,蜡染工艺在那里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那里的姑娘从童年时期就向她们的母亲学习蜡染技艺,许多9~14岁的小妹子都能创造出十分精美的蜡染图案,令人咂舌惊叹。苗族妇女杨金秀,自幼学习蜡染,练得一手绝技,可谓在当地乃至中国一枝独秀。她能把花、草、鱼、鸟等大自然中的各种美好事物都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蜡染图案的设计上。她曾应邀到加拿大等国表演蜡染工艺制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蜡染的制作方法比较简便。人们用自制的铜片蜡刀沾上蜡液,绘制在白色麻布上,民间艺人称之为“点蜡花”。然后将点好蜡花的布匹放进植物染料——蓝靛中浸染数次,再用沸水煮去蜡质,经过多次漂洗后,就会鲜明地显出蓝白花样来。蜡染制作中,最关键的是图案的制作。而无论是传统的蜡染图案,还是创新的蜡染绘画,都十分重视“蜡纹”效果的运用。

“蜡纹”,也称“冰纹”,是蜡染的特征与个性,也是蜡染最迷人之处。“冰纹”的形成,是蜡板匹布在不断翻卷浸染中,蜡膜断裂,使染液透过裂缝浸印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描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其效果妙不可言。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经过浸染之后,“冰纹”绝不不相同,韵味也不会一样。许多海外商人用机制仿造蜡染,之所以难以同手工制作蜡染相媲美,还是缺少那些千变万化的“冰纹”,也就缺少了我国民族图案中生机勃勃的灵气。

这种蜡染方巾(见左图)是比较典型的传统蜡染图案,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它采用四方连续式构图,在花纹的处理上,巧妙地将“鱼”的造形归纳成具有动感的曲线、涡线、波状线,运用外方内圆、方圆对比的形式感,表现了安祥、愉快、优美的情感。这件作品上“冰纹”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不但起到协调图案色调的作用,还鲜明地体现了蜡染所特有的艺术效果。

再看另一件蜡染壁挂(见右图),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海上龙鱼之战》,画面气势磅礴,古朴大方,画中人物服饰近似秦汉,鱼龙造形简练概括,与汉代古墓画像砖艺术风格相近似。

近年来,我国许多艺术家大胆地将古老的蜡染应用于现代的创作,上海青年画家梅万青,将蜡染艺术和自己的绘画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格调全新的蜡染画,他扩展了蜡染艺术的题材范围:古今人物、神话故事、佛教掌故以及山水风景等等,无所不包,为蜡染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古老的蜡染工艺,不但没有被现代社会所遗弃,反而受到格外的垂青和宠爱,还是基于它的古朴历史、浓郁的民族情调和那无与伦比的美。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将会更多地追求自然和古朴。蜡染已经飞出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猜你喜欢
蜡染布依族图案
苗族蜡染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