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钊
摘 要:修身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文章从孟子人性善的修身思想,即四心、四端、四德中的仁、礼、善等君子之德来分析修身思想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继而将这些美学思想结合空间设计进行分析,从空间的仁、空间中的礼、空间中的善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修身思想的美学特征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修身思想;传统美学;空间设计
一、修身思想的来源
西方学术界一直有人认为,中国的古代没有哲学,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这一看法虽并不准确,但是也表现出儒家对伦理的重视。人际间的伦理关系问题,确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来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便是影响中国两千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传统礼法制度的呼应,它是儒家思想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在《大学》中记载着君子修身的八个内容,即“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修身,前四目是方法,后三目是目的或修身的效果。《大学》将修身治国的思想表达得很准确,传达的是由我及他的思想。因此修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基础。以“仁义礼智”要求立身处世,协调处理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着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孟子人性善的修身思想及其体现的
美学思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倡导治平天下,更加重视修身。孟子修身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是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性善是一个由四心、四端、四德构成的整体系统。四心、四端、四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状态。
孟子修身思想的起点是要发扬光大人性之善,也就是通过修身建立君子的品德、思想与行为规范。君子之德,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具体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它的思想内核是真、善、美。孟子的人性善的修身思想,从四心、四端、四德建立一个从基础到高层次的修身方法。这个具体的修身方法追求的目标是君子之德的建立。从君子之道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孟子修身思想所倡导的伦理观中的仁、礼、善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伦理美学。仁,即爱人,是个体与社会和谐与统一的伦理美学。礼,即礼制、规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伦理美学。善,尽善尽美,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和谐、圆融的伦理美学。
三、修身思想美学特征在空间设计中的启示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儒家的思想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美学理念,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的范式,对促进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等。儒家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伦理美学与传统美学相呼应。通过对修身思想中体现的仁、礼、善三点所发展出来的文与质的平衡、礼制的规范、中庸之道等伦理观与传统美学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推导出建立在这些伦理思想内容下的美学特征,包括:仁——和谐与统一之美;礼——秩序与节奏之美;善——中正平和之美”。修身思想演绎出来的伦理美学如何积极地影响我们当代的艺术与设计?我们又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一)空间的仁——文与质的平衡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对形式与功能的论述。在这里“文”是装饰,器物通过装饰体现“礼”。“文”是必要的修饰,“质”是器物的功能。孔子所提倡的是以文与质的平衡而达到的仁的美学。仁是一个人内在的品德,表里如一才可以称为仁。由此可见,外在与内涵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孔子对文与质的阐述中发现他提倡的是平衡,即内涵与形式、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在空间设计中,不应唯形式而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内涵,并使内涵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从空间与其装饰的关系上讲,传统工艺设计的文与质的统一,也应该是我们遵循的艺术精神之一。
(二)空间中的礼——秩序与节奏
孔子曾言:“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是制度规范,延伸出来有尊卑、等级与秩序等象征,具体为一种社会伦理的表现。这种表现社会伦理的礼在空间中是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空间秩序来呈现的。通过空间的尺度、位置(方位)、比例、装饰等级来体现尊卑、主次、内外、亲疏等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进而呈现出一种带有秩序与节奏的美学。传统建筑样式与装饰是礼的实质化,通过分析空间的形制等我们可以归纳礼从社会伦理角度影响建筑空间的形制,继而通过空间的实质化表现总结礼的美学特点。传统民居群体组合的形制和空间序列充分地体现了尊卑、秩序,中轴线的对称和排列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不同功能空间的规划与使用其核心依然是围绕礼展开的。空间的布局所构建的秩序,恰与儒家宣扬的伦理秩序形成了同构对应现象。建筑空间中的装饰构件也遵循着教化与礼的要求进行加工。礼在空间中的应用,让空间带有轴线对称之美、空间递进的层次之美、空间规划的秩序之美、空间转折的节奏之美。这些由于古人对于礼的追求而缔造出来的空间形制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制式化的形式标准,这些标准呈现出来的形式美感与空间中由于礼的执行而呈现出来的隐性内敛的气息共同建构了空间的秩序与节奏等美学特点。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具有明显视觉形式的美学特点——对称、递进、秩序、节奏,更要把握礼所带来的文化内涵与节制、内敛的美学意境。
(三)空间中的善——中和之美
《论语·八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即穷尽、完备。“尽善”即彻底地完善与圆满,是一种中庸平和的状态,超出则溢,不足则缺。因此善是一种中和的境界与意境,一种协调与和谐的平衡。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美是与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相似的论述,体现人类在美的追求上的共性。儒家直接阐述善的言论不多,主要通过对自身的要求以及具体行为准则来表达对善的实践。前文论述的孟子修身思想中的四端即是善的内容,通过仁、义、礼、智达到善的境界。善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表现的是中庸平和之道。从伦理美学的角度去剖析,可以发现善代表的是中和这一儒家最高审美标准。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从先秦一直延传到今天,因此中和之美植根于中华民族基因中,从空间、器物造型到服飾等方面无不执行这一标准。中和的审美特点除了协调与和谐这一具化的美学特点外更多的是一种意象或意境的表现,一种圆融的美感。在空间设计中“协调与韵律”等形式美的法则是经历过西方美学训练的专业人士的惯用伎俩。而中和至善之美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与圆满以期创造出协调、优美的空间意境,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
四、结语
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修身思想-君子的品德-仁、义、礼、智、信-社会伦理-美学应用”这一逻辑进行分析,从空间的仁、空间的礼、空间的善三个角度来分析修身思想的美学特征对于现代设计中的启示。民族文化与精神是无法磨灭的,当下的中国,西方文化在各方面影响着我们,尤其在设计领域,西方语境下的形式与审美成为主流语言。在这一背景下,探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传统美学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承和建立源于本土语境的美学观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丞娟,汤威,毕璐璐.儒家思想中的美学设计理念[J].设计,2016(4):114-115.
[2]刘和山,周坤鹏.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J].装饰,2005(11):52-53.
[3]耿明松.中外设计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4]孙染.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思想对空间设计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9(2):222-223.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