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就应适应社会潮流大环境,摒弃以往老套的教学模式,采用形象生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线教师要以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有效分析、合理使用,明確现代教育的优劣性,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切实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技术;策略;课堂应用
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辅助,现代教学新型模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方式,创新了引导手法,其基本特点是: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视觉、听觉的表现形式,促使学生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激发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让抽象的问题更加形象,枯燥的问题更加有趣,静止的问题更有活力,复杂的问题更加简单、清晰、明了,这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希沃、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为核心,有效的遏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冷场、僵持、无趣等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较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乏味且更具逻辑性,学生容易对其无探索欲望、兴趣性不高,更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创新能力,数学素质能力不强。现代教育集(数)文字、图、声、画、视频等信息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表现力、诱导力,趣味性强。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虽然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也提高了重视,但存在问题也比较多。一是部分中老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些模糊、不熟悉,对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不能择优应用,有的放矢;二是一味依赖多媒体课件;三是中老年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抓课本,年轻教师存在不整合媒体资料,整堂课单纯应用课件而轻视书本知识点的读写和把握,两极分化严重。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对策略
为保证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应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应用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数学素质和自身素质二者兼顾,共同提高。
(一)活跃课堂气氛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活跃、有效、有序、和谐、愉快的课堂是最佳的,这就要求教师抓好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习惯等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法,如情景设置、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发现等。所以多媒体应用就要用在关键点,用在重难点,用在思维拓展点上。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圆柱是由长方形(正方形)围成,或者是由长方形的某一条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成的,经过实际操作后,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来模拟演示图形旋转经过,进而形成图形,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空间形象。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认知主要就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要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且较好的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消化材料,利用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来引导抽象思维,从而逐步理解、掌握、运用。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实物操作的同时,就可应用形象而直观的多媒体,在趣味活动中加深理解,形成空间观念,便于应用,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资料,拓宽知识渠道,让学生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运用数学,从而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二)有效锻炼学生解题能力是目标
相比而言,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以,在基础性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一系列引导措施应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简洁明了、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抽象的一些知识点、关键点仅仅通过自述、反复练习还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应用多媒体资料,合理取舍,使学生知识掌握、知识拓展与创新动力两不误,保证思维拓展中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用性知识点,从根本上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助学性,减少数学知识学习应用短板,根本上解决小学生数学知识框架的完整性,从而达到数学解题能力之目标。
(三)培养合作意识是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认为学生会做题、会解决某一问题就行,而要突出学生的自身主体地位。现阶段应用的“讨论式”合作学习就很有效果,正所谓“一帮一,一对红”,教师可以就课堂中某一问题或多媒体展示的某一情景画面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互相探讨交流中拓展认知渠道,开发思维空间。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旋转与平移》内容时,可以先分组,设置一系列出现的问题:(1)怎样确定位置?某一同学转动确定方向,是什么方向?(2)旋转注意哪几个方面?(3)旋转点动吗?(4)平移后物体大小有无变化?位置呢?在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后,将学生发现与争论集中归纳,学生切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与旋转的三要素即:旋转点、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等重点问题。经过实践操作,有效引导,学生不但兴趣浓厚、印象深刻,更主要的是在趣味、竞技、争论中实践中互相借鉴,及时消化知识。共同提升数学素养。
(四)师生互动是根本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也要让学困生及时“消化”。抓好整体与个体的有效控制,课堂上追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高效融洽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课堂中,师生有趣灵活的互动不但趣味性增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如在教学《数学好玩》时,要绘制校园平面图,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先商量确定好以下问题:(1)在校园平面图中需要绘制哪些主要建筑物?(2)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如何收集这些数据?(3)如何确定这幅图的比例尺?(4)如何分工完成?确定活动方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搭配完成各自的分工任务,最后汇总,制作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校园平面图。这样的过程,不但在实践、趣味活动中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欲望,也就是说,师生互动是根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单纯依靠课件、课本说教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数学素质是动力
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尤其农村孩子,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多媒体课件、动画设计、小电影、趣味性的形象化影像等,都非常感兴趣。所以,结合教学内容,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素质。数学教师要追求的是数学语言的简练、准确,课堂指导动态的有趣、细致。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完善人和成就人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人们常说:要想让学生得到半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说的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含量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所以数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即是引导、发现和拓宽,“学”即是自主理解、感悟和应用。在教学《这月我当家》时,教师提前一个月制定一个表册,涉及家中一个月来的食品、水电气、服装、书报、其他、合计等项目,让学生留心统计好,教师在课堂中引导求出总支出,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再结合相应的情景故事剧,展现收集整理的过程。这种教法就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能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在对数据的分析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懂得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使学生能知恩感恩。本案例教师把数学学习和思想意识教育有效融合,体现了数学素养和教学艺术,达到了教与学的双丰收。
(六)有的放矢,因人因材合理应用把握好
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新时代,它改变了以往由單纯的说教为课堂含金量丰富、获取信息拓宽、思维开拓有力的全新模式。但现阶段教师教学,一堂课照着一个课件说到底的偏激行为严重存在,把参照文本自读自悟又搁置在一边。课堂是活了,但对知识的深入,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因人因材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如在教学《正比例》时,我们就不能单纯的依据概念和表中所列举的数字对照书本或者课件来说教,还要在一定的实践、尝试、体验中来感悟其是否成正比例,其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表1中,我们用公式计算出周长,每次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是4(一定),符合成正比例的关系式,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在表2中,单纯从表中判断相对应的体重和年龄这两个量的比不一样,不成正比例,学生还有疑问。这就不能单纯依靠课件说教了,可以找一些年龄,体重不同的学生,实际进行检测,再进行验证,不但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决杜绝一味地说教,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应该依据学生和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整合资源内容,挖掘师生的内在潜力,丰富课堂活动,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40分钟在高效、快捷活动中,产生一定的知识获取效益。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有效了解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现代模式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在创新中求发展,发展中促提升,思想上促进步,行动中跨大步,从根本升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与引导,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来展现数学规律与结构框架,将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育教学充分融合,来打破时间、空间、笼统的状况,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解,理解知识产生与生活实用性,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学好数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庆.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于立柱.信息技术在中职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赤子,2017(6).
[3]王宏刚.浅议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24).
作者简介:
罗冬荣,甘肃省酒泉市,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