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卫卫
从改革开放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绍兴以GDP年均增长14.8%高速发展。2009年开始,绍兴临困谋变,以危为机,忍耐住11年的转型阵痛期,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不但在总量、规模、速度上持续发力,还在质量、结构、效益上同时实现突破。但对标“以更高水平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须策马,接下来,绍兴应进一步明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角色与定位,推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对策与举措,以期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金融危机以来,绍兴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埋头培育内生动力,转型发展之路坚定而从容。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在多个领域同时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局面渐次打开。
近年来,绍兴顶着经济下行压力,痛下决心,向落后产能、老旧动能宣战,集中力量推进产业、生态、城市“三大转型”。2010-2016年,绍兴GDP增速几乎每年下换一个档,从11.0%、10.5%、9.7%、8.5%、7.5%、7.1% 下滑到2016年5.5%,2017-2019年增速重回“7”时代,分别增长7.1%、7.1%、7.2%。经济增长在连续下行后开始呈现回升态势,表明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竞争力的增强和质量效益的提升。GDP总量从2008年的2230亿元,连跨新台阶,2019年达5781亿元;人均GDP从4.71万元(0.68万美元)跃升到11.46万元(1.66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5%,比2008年提高12.5个百分点。2019年末累计上市企业76家,上市企业家数居全国同类城市第四位。一系列数据无不凸显了当前绍兴的发展,质量、规模、速度兼具。
2009年,绍兴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的财政扶持资金。2017年以来,全面启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大省级试点,制定出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建立起“3+2+4”的现代产业体系(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撑,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为特色,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为引领)。2019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1.9%、50.6%;大纺织等五大传统产业历经关、停、并、转等改造提升,行业素质明显改善,利润增长11.8%。新兴金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2019年,“三新经济”增加值1210亿元,占GDP比重20.9%。
近年来,绍兴经济、行政等体制机制方面抓手和动作层出不穷。重磅推出“人才新政”20条,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高起点推进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42条新政”,一年减负超百亿。一连串精准施策履痕清晰而且深刻,人才、平台、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截至2019年,全市累计引进海外英才833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88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58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51家,科技孵化器30家(省级以上12家),众创空间94家(省级以上62家)。作为绍兴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4%左右,比2008年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11家企业入围2019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海亮集团以销售1736亿元排名全国第25位。
传统增长模式之危,恰是高质量发展之机。绍兴率先在全省建立“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机制,开展工业企业单位用电、排污和用地纳税情况的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促进区域和企业集约高效发展。瞄准“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印染、化工产业大整治,仅2016年停产整治印染、化工企业数量占所属行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2009-2019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39.3%,以年均3.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2%的经济增长;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七连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的科学发展路径,引领经济爬坡过坎,也带来了天朗气清。“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有序推进,率先在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连续四年夺得“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绍兴城市AQI优良天数比例83.8%,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绿色生态效应不断放大。
开放作舟,勇立潮头。2013年,绍兴县和上虞市撤县(市)设区后,市区总面积由362平方公里扩大到2965平方公里,超过宁波仅次于杭州,是温州的2倍多,绍兴一跃成为浙江省市区面积第二大的城市,大城市框架初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省“四大”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进“研发总部在沪杭,二级研发和制造基地在绍兴”的错位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新格局。在对外连接的同时,市域协同、大市区融合、古城新城联动发展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城乡统筹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小城市、中心镇分类培育机制逐步健全,黄酒、袜艺、e游等33个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推开,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富农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68.4%,比2008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77,比2008年缩小0.48点,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水城正奋进在路上。
今日之绍兴,发展已经跃上新的平台,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对标“更高水平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要求,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正视和破解“伤痛”,发展方能持续。
高质量发展不唯总量与速度论,但却又不失总量与速度。相较于金融危机前,经济发展的你追我赶,2009-2019年11年间,各市GDP增速普遍回调,绍兴由于产业结构固有弊病日渐凸现,GDP年均增长8.2%,居全省第十位,地区竞争力日益下降。近几年,绍兴转型升级处于阵痛期,出口依赖面临国际环境动荡,资金链风险压力,环保安全倒逼,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羁绊着经济发展动力。与之相反,杭州在信息经济引领下,宁波在海洋经济助推下,各自以积极的姿态,在城市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在经济总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若绍兴的经济增速在未来未能有强劲的回升态势,则“追赶”过程将会更为艰巨和漫长。
表1 2008年、2019年全省各市GDP总量及年均增速
城市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实力。11年来,绍兴不遗余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但产业层次仍有待优化。2019年,绍兴两化融合指数89.16,仅处于第二梯队的中游,列全省第七位,与第一梯队中的杭州(105.29)、宁波(97.05)、嘉兴(96.47)差距较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3.2%,列全省第七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率20.1%,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平均值。绍兴制造业整体上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属于原料或者中间产品的工业品比重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批发零售业仍是服务业中增加值最大的行业(比重34.4%),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2.0%左右,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仍大多内化于工业企业中,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奋进,平台先行。11年来,绍兴致力于高能级产业平台的打造,加快产业创新集聚和城市品牌的重塑,但传统的经营思路、体制机制、人才储备等方面限制较多。在平台集聚度上,绍兴虽然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和一大批工业园区,但能级普遍不高、综合承载力不强,尤其是主要国字号平台排名都相对靠后。2019年,在全国219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中,柯桥、杭州湾虽进入百强,但位次优势不显(分别排73、92位);绍兴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排第105位。在城市文化体系重塑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绍兴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竞争力却未居前列,文化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很多文化资源如越窑青瓷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的开发缺乏整体策划、规划和包装营销,零打碎敲、浅尝辄止,没有很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的有效转化,难以凸显城市品牌的张力和标识度。
创新激发活力,开放创造优势。在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历史站位下,绍兴依然还有制约待破解。创新能力仍有提高空间。2019年,尽管绍兴有59.7%的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但研发费用强度仅2.5%,难以支撑在竞争力上的突破。体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和实力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仅196件,而杭州海康威视的2家企业申请量就有186件。产业影响力吸引力有待加强。绍兴虽有一大批行业排头兵企业,但优质企业数量不多,年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绍兴仅3家(绍兴市电力局、海亮股份、天盛化纤),对人才尤其是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力不够。而作为市场大市,绍兴未有一家兼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商平台,电商企业发展零散,总体仍停留在通过第三方平台零售产品的阶段,对流通渠道的延伸以及流通效率提升的促进力度十分有限。
新时代,新征程,新愿景。当前,绍兴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难点、补短板、求突破、立优势,才能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实力决定城市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持续深入念好“两业经”。既要确保如期完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又要稳妥有序推进产业破旧立新、有机更新,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领域,深化精准招商,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二是注重生产性服务发展。鼓励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现代物流、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三是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广农业科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将农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绍兴特色的休闲农业。
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一直是绍兴多年来追求的发展愿景。从现实基础看,要着力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产业平台整合优化。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新区,着力打造大湾区先进智造基地。以集成电路、现代医药为切入点,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研发的投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定价权的绍兴高端品牌。支持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提升两化融合应用水平。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努力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分支机构在绍兴落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牵头组建行业创新中心,创建行业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一流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载体,以更优质的政务服务、更具活力的改革创新机制、更强劲的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对政府服务的获得感。二是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坚持自主培养和开放引才相结合,一方面促进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中高端人才和高质量职业技术工人培养,一方面依托创新平台、海外招聘等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发挥好政府适度有为的角色和作用,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引入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投资者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开放发展,是绍兴重塑发展优势、提升绍兴城市品质和能级的必然选择。一是着力构建全域开放发展新格局。对外,深化“融杭联甬接沪”行动计划,加快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科技创新、动能转换等方面积极对接沪杭甬的新一轮发展。对内,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和诸暨、嵊新两大组群,加快镜湖大城市核心区开发建设、加强古城保护利用。二是着力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依托绍兴“历史+人文”优势,全力打造“古城”品牌,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综合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着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功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加速基础设施国际化发展,积极争取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扩容至柯桥区域,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制作城市英文宣传资料,借助国内外知名媒体向全球推送绍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