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研究

2020-09-19 03:14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步语类国情咨文

陈 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作为代表中央政府向国会报告的重要演说和政府文件,美国国情咨文演说(下文简称国情咨文演说)是一类独特的语类文体。总统作为演说者会遵循往年的惯例,通过严谨的语篇结构来呈现和概括中央政府在上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当前政府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将要采取的施政议程。国情咨文演说被视为是一种高度结构化和常规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具有反复出现的修辞模式和例行化的语言特征,以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本文以1989年至2020年这32年间发布的国情咨文演说组成的分析语料为研究对象,对国情咨文演说进行逐段剖析,旨在发现国情咨文演说为实现其交际目的而具备的独特的语类结构,从而使我们对政治话语更加具有敏感度,以便进行批判性地理解和接收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关于国情咨文演说的主要文献,本文通过对各大期刊数据库进行穷尽式的搜索,这些数据库包括:De Gruyter、EBSCOhost、JSTOR、Project Muse、PQDT 博硕士论文、SAGE、Elsevier ScienceDirect、Taylor&Francis和 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数据库。最终,本文获得了131篇与国情咨文演说相关的文献,其中国外文献数量为116篇,占比为89%;国内文献为15篇,占比为1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大多数关于国情咨文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1)总统通过国情咨文演说制定议程的能力(占比48%),包括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国会议程,这是一种总统修辞;(2)总统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例如词汇和隐喻)使演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能力,这是一种语言修辞(占比33%)。其他文献涉及的是国情咨文演说的其他方面(14%)以及对国情咨文内容的解读(5%)。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来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

一、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当语言学家着手分析在特定交际实践活动中的话语时,他们通常将这类语篇视为一种社会和认知现象,体现为具有某种特定社会交际意图的文本,例如辞职信、研究论文、财务报告和销售信函等。为了实现话语社区公认的话语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通常将话语内容安排在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用来实现连贯交际目的的话语单位中。属于同类语篇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的一致性。语类分析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便是识别同类语篇的语类结构及其语言使用者在实现其交际目的时所采取的策略及实现这些策略的语言选择。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影响下,Halliday和 Hasan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概念(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1]52-59为后面的语类结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语类分析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Swales在分析研究论文“引言”部分的结构时提出了“语步”(move)概念,即在语篇中执行某一交际功能并具有典型语言特征的可识别的语义单位。Swales进一步区分了语步和步骤(step),步骤是构成语步的更小的修辞单位。[2]141

另外两位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Martin和Eggins也提出了与 Halliday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和Swales的语步分析相似的概念,即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及其实现模式,其中的“阶段”(stage)概念与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阶段”和Swales提出的“语步”概念相似,phase(步骤)和Swales提出的“步骤”概念相似。[3]505,[4]37

尽管学者们采用的术语不同,但它们是基本相似的概念,目的是使语类结构分析保持相对一致和统一。相比之下,Halliday和 Hasan的理论是从语义的角度,最具有里程碑意义;Swales的“语步”概念最为深入人心,被广泛用于分析教学中的各类文本体裁;而 Martin 提出的“阶段”(stage)和“步骤”(phase)的概念更加灵活,其顺序也不一定必须是有规律排列的。[5]133-134其次,Martin的语类理论是建立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适用性。最后,Martin的语类理论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Martin提出的语类模型沿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传统,从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而对国情咨文演说的结构分析是离不开语境的。因此,本文将运用Martin的理论作为分析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理论基础。

基于Yang和 Allison提出的标准[6],有学者提出了运用语步频率来作为区分三类语步的标准:可选型语步(optional move)、必要型语步(obligatory move)和常规型语步(conventional move)。[7],[8]如果某个语步出现在所有的文本中(100%),则被视为必要型,这类语步定义了文本所属的语类结构;如果某个语步出现在66%-99%的文本中,则被视为常规型;如果某个语步出现在不到66%的文本中,则被视为可选型。相比以前相关研究,Salmani Nodoushan和他的同伴们增加了一个常规型语步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和可操作性标准,本文也将借助此数值标准来识别出现于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中的不同要素或“阶段”。

二、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为了分析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本文选取了从1989年美国和苏联两国领导人宣布冷战结束到2020年这个时间段,自建分析语料库,包括从1989年到2020年期间发布的32篇国情咨文演说,形符数(token)为196 466。选择在这段时间期间发布的国情咨文演说是因为1989年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美国和苏联领导人于1989年宣布冷战结束,美国从此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因此,在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的美国国情咨文也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①历届国情咨文演说下载于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网站: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presidential-documents-archiveguidebook/annual-messages-congress-the-state-the-union。。

为了识别和划分分析单位,本文对所有文本的内容进行逐行阅读,发现每篇文本都包含三种宏观语义转变:开始部分、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主体部分的内容,在涉及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和之后的内容分别属于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②在演说中有一个“致敬英雄/嘉宾”的环节,总统可以根据话题需要在演说中的任何地方进行这个环节,总统通常是在报告政府工作时进行。因此,如果总统在问候观众/听众之后便开始致敬英雄/嘉宾,我们仍把它归类于主体部分。而且,总统在进行这个环节时篇幅有长有短,但由于这个环节已成为惯例,本文在识别“致敬英雄/嘉宾”这一交际功能时仍会包括句子作为分析单位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由于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相比主体部分来说篇幅较短,我们采取的分析单位(语块)是显示明确交际意图的句子或文本自然段落③文本段落的划分基于从网上下载后文本段落的划分情况。,而主体部分由于篇幅冗长,其分析单位为自然段落。换言之,如果句子与句子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交际意图发生了明显转变,本文便视它们为不同的分析语块,并根据它们的交际意图赋予类别,依此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逐行识别和编码,试图找到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规律和构成模式。

国情咨文演说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体现了政治演讲的特点,而主体部分则是对政府工作的报告和阐述,篇幅长且信息量大,由围绕多个主题而展开的多个序列构成,需要经过一系列阶段(stage)才能实现其终极交际意图,呈现出书面政府工作报告的机构话语特征。为此,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形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组织结构:每篇演说由三个“部分”(part)组成,每个“部分”由“阶段”(stage)组成,而每个“阶段”由“要素”(element)或“步骤”(phase)组成。如表 1 所示。

(一)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是整篇演说的必要组成部分,由“问候”和“序曲”两个阶段组成,即总统在通过使用不同的称呼语问候观众/听众之后,便将重心转移到强调作为美国人的自豪感方面,体现了演说的礼貌性、庄重性和目的性。

表1 国情咨文演说的层次结构

1.阶段1:问候(问候观众/听众并开始演说)

待演说仪式一切就绪,发言人会正式邀请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总统首先通过不同的称呼语来问候现场代表以及不在现场的观众/听众来开始他的演说。称呼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信息,总统使用称呼语的情况符合国情咨文演说的仪式惯例。按照惯例,总统将邀请政要与嘉宾出席演说仪式,包括参议院议长(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国会议员、最高法院法官等政界要员以及受邀与第一夫人坐在一起聆听演说的致敬嘉宾(acknowledged guest)。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9年至1995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乔治·布什在其任期四年内和克林顿在其任期的前两年内使用Mr.President而非Mr.Vice President来称呼参议院议长,而参议院议长是由副总统担任。因此,在1989年至1995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出现的Mr.President和1996年后出现的Mr.Vice President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次,distinguished guests/honored guests/distinguished Americans as visitors 并没有出现在 1990、1991、1994、1995、2001、2005、2009、2013、2014、2015、2017、2018、2019和2020年发布的国情咨文演说中,这类称呼归于可选型。然而,在这些国情咨文演说中,总统邀请了致敬嘉宾。虽然总统没有用distinguished guests这类称呼来和嘉宾打招呼,但大部分情况下都 出 现 的 (my)fellow citizens/Americans/distinguished Americans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而且显得更加亲切。

2.阶段2:序曲(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在进行简单问候之后,总统通常不是直接开始汇报政府工作,而是鼓舞民众的士气,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总统们在演说的“序曲”部分主要包括以下7个要素。如表3所示。

虽然这7个要素没有出现在所有演说中,不是“序曲”阶段的必要成份,但除开第一个要素,其他要素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个主题在国情咨文演说中各个不同部分循环出现且不断被强调,是总统在演说中遵循的永恒不变的主题。换言之,总统们在问候观众/听众之后,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美国和美国人民,以此来激发民众的士气和民族自豪感,然后才正式开始汇报政府工作以及来年的施政计划。

(二)主体部分

作为国情咨文演说的主干部分,主体部分篇幅较长,涉及总统在国会面前所作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阶段3),但在结构上并不是明确分为工作回顾和工作部署或是内政和外交两大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逐段分析和编码,最终发现主体部分由以下12个核心模块组成,即语类结构分析中经常提到的“步骤”(phase)。

A.提出目前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

B.提出政府实现国内优先事项的计划

C.强调新政策的必要性

D.回顾目前政府在相关领域里已经取得的成就

E.赞扬美国人民是一个优秀的民族/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作为美国人深感自豪

F.呼吁/赞扬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表2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2020年)

G.呼吁/赞扬美国人民积极乐观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H.赞扬美国核心文化价值观或美国精神

I.承诺/赞扬美国政府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

J.致敬英雄/嘉宾

K.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来阐述美国精神或新政策的必要性

L.表明美国是世界的领袖,引领不同的国家实现人类的普遍愿望

在演说中致敬英雄/嘉宾是从1982年以后形成的惯例。里根总统在1982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赞扬了以Lenny Skutnik①1982年1月13日,佛罗里达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从华盛顿国家机场起飞后撞上了第14街大桥。机上载有75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其中有5名乘客幸免于难。乘客之一Priscilla Tirado未能抓住从直升机上抛下的救援绳。29岁的办公室文员Lenny Skutnik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目睹了当时的紧急状况,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出了 Priscilla Tirado,Skutnik因此一夜成名。白宫邀请了Skutnik和他的妻子Linda出席了1982年里根的国情咨文演说,坐在了第一夫人南希旁边。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和Skutnik身上所具备的美国英雄主义与美国精神。Skutnik自此以后成为了在总统们致敬被邀请坐到众议院长廊并值得赞美的个人的代名词。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这12个步骤在每篇文本中并不是按照以上字母顺序出现,其出现的顺序和篇幅均由正在谈论的话题来推进,本文用字母对它们进行标记是出于编码的需要。其次,由于E、F、G、H、I和L代表的步骤也同为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对语料进行编码时如果篇幅不足一个自然段(最小的分析单位),本文将它们用(E)、(F)、(G)、(H)、(I)和(L)来进行标记以示区分。表4中的5个例子分别记录了代表了5届不同总统的国情咨文演说构成情况的实例举例,表5记录了A-L阶段在语料库文本中的出现情况。

根据表4和表5中的数据,我们发现,首先,除开C和K所代表的步骤为可选型,B和D属于必要型,其他步骤(A、E、F、G、H、I、J和 L)均为常规型。其次,根据表5中的频率总数降序排列依次为B、J、D、L、A、F、E、H、G 和 I②由于C和K频率太低,没有超过文本总数32,因此在此不排序。。以上两组数据说明,这些步骤是阶段3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频繁地出现在每篇演说中,并呈现出迭代重复的出现规律。这样的篇章结构突显了国情咨文演说的本质、传递的信息和交际意图。

因此,除开总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必须包括的两个步骤,即提出实现优先事项的计划(B)以及目前在相关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就(D),其他步骤(A、E、F、G、H、I、J、L)都是常规型,表明它们是总统们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被常常提及的。在这些步骤中,E、F、G、H、I、J、L 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基于美国式乐观主义和价值观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开始部分的核心要素遥相呼应。

(三)结束部分

总统在演说结束部分的交际意图和其在开始部分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再次重申在“序曲”阶段和主体部分频繁提及的那6个要素(除开“向国会报告过国情咨文是总统的职责”这个要素),再次表达作为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种结束方式是一种感召式的结尾,对全体人民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为实现提出的施政计划作出贡献。

除此之外,在演说的最后,总统们无一例外的会以上帝的名义来祝福美国人民和国家,表达美好的愿望,并感谢所有观众/听众。因此,结束部分是由两个阶段组成:宣言和感谢。

在表6中列出的6个要素在“宣言”阶段的整体情况和它们在“序曲”阶段的整体情况非常相似,但各个要素基于“文本数量”这个指标在“序曲”阶段和“宣言”阶段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各个要素在“宣言”阶段的出现频率比在“序曲”阶段要高很多。如表7所示。

表3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出现情况(1989-2020年)

首先,这6个核心要素在演说的开始部分、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循环出现,代表了总统们在演说中努力传递给观众/听众的核心思想,是演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比例上来看,1和3所代表的步骤从“序曲”部分的可选型变成了在“宣言”部分的常规型。这表明总统们在结束部分比在开始部分更频繁地强调民族自豪感,呼吁大家共同为实现在演说中提到的优先事项计划而努力。

三、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实践活动有着其特殊的语类结构,其结构不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相加,而是遵循着一种能突出总统特定交际意图的顺序来组织和安排主题信息,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基于本文对国情咨文文本的分析及其包含的主要论点,我们发现其语类结构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三种特性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一定是以“问候”阶段开始,以“致谢”阶段结束。(2)语类结构均由一系列必要型阶段按序排列而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阶段3构成了最重要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又由一系列必要型和常规型的步骤组成:问题、优先事项、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国际担当①问题(A)、优先事项(B)、成就(D)、民族自豪感(E)、团结(F)、挑战(G)、价值观(H)、政府责任(I)、嘉宾(J)、国际担当(L)分别为括号中字母所代表编码内容的简写信息。。

在遵循以上规律性的同时,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和宣言这三个阶段所包含的要素或步骤在排列顺序上也体现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表现为它们并不受制于某一个固定的顺序,它们在顺序上是灵活的、动态的,并不是通过可预测的、有规律的顺序出现。

表4 A-L步骤在语料库文本主体部分构成情况的实例举例

表5 A-L步骤在语料库文本主体部分中的出现情况(1989-2020年)

递归性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要素或步骤在演说中迭代出现,多次重复。而且,以 E、F、G、H、I和 L 所代表的核心要素或步骤常常以一句话、几句话或段落的形式贯穿全程演说,出现于开始部分、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这表明演说的实质内容与目前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政府在相关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目前政府提出的优先事项计划息息相关。除此之外,总统们围绕基于美国式乐观主义和价值观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不同的核心要素或步骤,从演说的开始部分一直到主体部分,最后到结束部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归性的特点加强了演说的渲染气氛,目的是不断鼓舞民众的士气,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二)国情咨文演说作为一种混合型语类

按照 Gregory[9]对口语和书面话语的详细分类,国情咨文演说属于“通过口头表达的书面语篇”(the speaking of what is written to be spoken),是书面语和口语体的结合体。因此,国情咨文演说结合了两个子语类的特征:政治演说和书面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国情咨文演说体现了政治演说的结构特点,表现为有一个明确定位于观众/听众的问候语和致谢观众/听众的结束方式,而且总统作为演说者控制着演说的主题和话题,同时通过自己认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与观众/听众之间进行互动,期待获得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涉及政府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由一系列可以识别的具有不同交际意图的步骤组成,明确显示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面临的问题、取得的成就、优先事项计划、人民和国家的伟大、团结一致、迎接挑战、作为精神支柱的价值观、致敬嘉宾以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

(三)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受Halliday和Hasan的影响,研究者们在研究语类结构时,一般会采用线性序列的方式来构建该语类的原型公式,表达所有阶段和步骤出现的先后顺序。基于上述对国情咨文演说这一特定语类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构建了国情咨文演说以及阶段3的原型结构公式。如表8所示。其中用符号^表示相邻的两个阶段的排列顺序,符号·表示其前后的步骤顺序是可以改变的,符号*表示在其后的步骤是可以迭代的;圆括号表示其中的步骤是必要型或常规型的,方括号表示其中的步骤是可选型的。

以上结构公式代表了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protype),显示了总统们在传递信息和表达主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构成单位,清晰地揭示了这类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那么,向公众报告政府工作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共同为提出的优先事项计划付出努力这一交际目的是决定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关键因素,使该语类拥有不同于其他语类的类属结构。交际意图与语类结构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使国情咨文演说超越了其语言本身,具备了明确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功能,体现了语言的本质。

表6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出现情况(1989-2020年)

表7 构成要素在“序曲”和“宣言”阶段出现情况的比较(1989-2020年)

总之,作为一种有阶段性的、具有特定交际意图的语言实践活动,国情咨文演说具有独特的图式结构,控制着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一系列交际目的。一方面,任何一篇国情咨文演说都是由一系列固定的阶段和步骤组成,显示了其语类结构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这些阶段和步骤的出现并不受限于某个特定的顺序,而且某些重要信息多次循环出现在演说的不同部分,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递归性。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了解演说者如何根据既定的交际意图在安排语篇整体结构的同时仍然步步为营,协调语篇各部分的组成部分,恰当地安排和组织语篇,传递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意识到国情咨文演说总是为其政党服务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有批判性地理解和接收。

表8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猜你喜欢
语步语类国情咨文
法律类英文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语类分析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裁定书的语步结构分析
特朗普国情咨文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以2019和2020年为例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英汉石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对比研究
美国两党国情咨文(1946—2014)的隐喻架构分析
俄罗斯总统2013年度国情咨文简介
俄罗斯总统2012年国情咨文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