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在本刊本年度第六期,我曾写过《我的练琴笔记(上)》,概括性地阐述了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基本原则,本文将针对一些具体的演奏技巧,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纵观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帕格尼尼开创的炫技派最广为流传,然而帕格尼尼的技巧并非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而是以他继承、独创和发扬的一些技巧,特别是在他作品中体现出的独具一格的风格,从而独树一帜,称为音乐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这样评价他的依据不胜枚举,在帕格尼尼之前,早在巴洛克时期,比如意大利乐派的洛克泰利等人的作品中用到的演奏技巧,在炫技性的很多方面甚至超过帕格尼尼;而在帕格尼尼的后辈中,受到他激发而涌现出的大批艺术家如萨拉萨蒂、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依、恩斯特等等,近代的演奏家则以克莱斯勒、海菲兹为代表。他们不仅在演奏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在作品创作上有所建树。
下面,我将举例分析几个常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并推荐一些掌握它们的练习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演奏技巧都不是脱离音乐逻辑而孤立存在的,更不能把一些演奏技巧从整个肢体的协调系统里完全剥离出来。我在本文中有时会分左右手,或者重点说某一关节,都是相对而言,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我要表达的意图,而并非是“仅仅”注意我说到的那几点而已。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便开始正式的技巧话题。
左手优先原则:固定和声手形的预先按弦
谱例1选自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的结尾,如果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并且使颗粒性和音准都很有把握,就要用到左手的固定和声手形,让左手时刻提前准备。我们通过对每个小节的观察不难发现,每一组快速十六分音符(6个),它的内在和声变化是有规律的,而支撑每个和弦内部结构的三度、四度等音程也是依照此规律变化的,这就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依据,以此作为固定音程的固定手形。并且我们把同时涉及换弦的这些音联系到一起。因为只有同步带换弦的时候,才可以发挥这个和声手形提前准备的优势(谱例2)。
谱例1
谱例2
如果把每组音简化,注意力应放在这些固定音程上,如谱例3:
谱例3
如此,便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动作,使动作尽量简化,事半功倍。
变节奏练习,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原有的快速经过句,通常为平均的节奏,通过加入正、反附点的节奏型。这个方法要求附点要尽量地夸张、有棱角,每个音断开,小音符尽量短,而附点音符尽量长。这一方法可以通过加大“四换”(换弓、换弦、换把、换指)之间的难度,从而强化左右手配合的协调性,来达到克服原有技术难点的目的。
比如帕格尼尼随想曲第五首的片段(不讨论原弓法),见谱例4:
谱例4
正附点的变节奏练习,见谱例5:
谱例5
反附点的变节奏练习,见谱例6:
谱例6
此外,变节奏练习也可以结合变弓法练习,比如原片段为断奏,可以结合连奏(连弓)带变节奏练习;反之亦然,原片段为连奏,可以结合断奏(分弓)带变节奏练习。
换弦(右手)与运弓轨迹:连续换弦的“划圆圈“,以克莱采尔练习曲第13首为例:
这里左手为前面提到的和弦指法,实际为右手换弦演奏分解和弦效果。
如下弓开始,连续换弦时,右手为顺时针划圆圈;
如弓法倒置,上弓开始,连续换弦时,右手为逆时针划圆圈,见谱例7。
谱例7
再如,巴赫“恰空”舞曲的分解和弦变奏,根据原版弓法,每两个音连弓换弦演奏,上下弓则为交替划“半圆”,见谱例8。
谱例8
如还有些改编版,则为更复杂的连弓换弦,上下弓为交替划“S”形,见谱例9:
谱例9
对于换弦,可以更多地体会到“右手运弓如画笔”的感觉,首先要分析,明确最合理的“轨迹”,然后用弓代笔去勾勒出线条。当然还可以加入浓淡、轻重、急缓等色彩变化。
手指“编组”行动,这个灵活运用的比较多,首先看一下连续三度的片段,以萨拉萨蒂多《卡门幻想曲》为例,见谱例10:
谱例10
首先要强调,这段主题的原意并不是很快的“飙速”,无论是比才歌剧原版,还是萨拉萨蒂的《幻想曲》,这里的速度标记只有Moderato,意为中速,并不是快速。然而几乎所有小提琴家演奏的都过于快了。
这里三度演奏就要十分明确手指编组,1、3指为一组,2、4指为另一组,这两组不分主次,可根据情况而定。同一组内,要保证两个手指绑定式的同步抬落,或平移。此外,要分清大小三度的区别:大三度手指距离反而相对较窄,小三度手指距离反而相对较宽。对于大小三度的转换,可以着重注意任何一声部相邻两个音出现的半音关系。
对于指法的巧妙规划,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练习,更能结合具体音乐逻辑,更好地表达音乐,使演奏更轻松,更有把握。下面,我引用几种常见的指法运用规律,加以解释。
尽量用统一的指法系统
以西贝柳斯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为例,谱例11:
谱例11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迂回曲折的行进规律,只要抓住所有上行都是1指在每四个音一组的第二个音引导换把;而所有的下行都是在每四个音一组的第三个音引导换把。要尽可能地采取同样的指法逻辑,并加以复制,熟练之后就可以靠惯性来加强技巧发挥的保险程度;如若实在有不可避免地采用其他指法逻辑,只要记住几个不同的例外即可。
根据音乐走向规律制定的特定手型
我们看一下伊萨依无伴奏奏鸣曲第六首的一个经过句,谱例12:
谱例12
这一句演奏起来的速度比较快,一气呵成,而其中的起伏又比较多。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每一次起伏的“波浪”都是一个一个减七和弦的“模进”式的排列。既然这里的音乐逻辑相似,不妨在同一和弦内,采用相同的指法逻辑来应对;每换一个和弦,就换一次把位。通常会需要建立一个非常规的把位手型,这相比较于正常的把位手型,可能是更开放的,也可能是更密集的。这一片段用到的则是更开放的手型,甚至有些像“弹竖琴”的感觉。
再如这种跨把位的固定手型,便于演奏分解和弦,以圣桑第三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为例,见谱例13:
谱例13
特别是对于这种典型有规律的三和弦,或者七和弦等分解演奏法,建议在每个八度都采用同样的指法系统,或指法逻辑。如这条的上行琶音,每个八度的E是换把,并发动同样指法系统的关键——在每个八度开始新的固定手型,并且都用1指来完成;最后一个八度用“1、2、3、4”的固定手型。
在五声调式里,这种固定手型也极为常用,比如《梁祝》快板部分,见谱例14:
谱例14
用五声调式对应的“1、2、3、4”指法构成的非同于西方大小调式的指法,为演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同样适用于带有五声音阶的西方作品,比如拉威尔、德彪西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都有体现。
利用空弦来换把:我们以莫扎特第四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片段为例,见谱例15:
谱例15
这句经过句的指法不唯一,如果一只在A弦,音色会不够亮,另外避免不了频繁换把造成的痕迹和音准偏差。如果在第二小节(176)利用空弦E,这边为换到一把位E弦制造了机会。
跨把位伸指,偷换把位:
以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第一乐章副题之前的经过句为例,见谱例16:
谱例16
考虑到音乐需要,这一句要漂亮地经过E弦的灿烂、A弦的甜美、D弦的委婉,最后到G弦的深沉。因此要巧妙地选择一个过渡到G弦的位置,从而使得整个句子E弦与G弦形成平衡。也就是说,换到G弦不能太晚。我们可以利用A的空弦契机,换到二把位,用2指演奏D弦的♯G;当这4个音结束在1指♯F时,下一个E就可以用3指伸指,换到G弦,从而偷换到第三把位,如此就实现了剩下经过句在G弦演奏的过渡。
关于练习法的话题,可以谈的方面很广。本文即是随笔写到的一些往往受重视不够,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介绍分析困难技巧的方法,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方法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音乐表达需要进行选择,有的技巧并不是单一的技巧,可能是结合了其他多种技巧因素的复合技巧,也可能是根据音乐需要而“舍近求远”复杂化的技巧等等。希望谨以此文,鼓励广大读者开发更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并期待和更多的琴友读者分享心得。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