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鑫
《中导条约》是世界上首个彻底销毁一个武器门类的裁军条约,为冷战时期美苏开展核军备控制与裁军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12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全称《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以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5500千米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生效30余年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9年2月2日以俄罗斯违约为由宣布退出条约,并开启为期6个月的退约进程。作为回应,俄罗斯在同一天宣布暂停执行条约。2019年8月,《中导条约》正式失效。
《中导条约》的成功签署历经双方长达6年的艰难谈判,这份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达成,是当时美苏核力量情况、缔约政府的核战略、中短程导弹本身的武器特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美苏在欧洲部署的核力量失衡。冷战期间,美苏将其全球战略的重点放在欧洲。为争夺对美战略上的优势,苏联从1977年起在东欧部署了SS-20中程弹道导弹,以取代SS-4和SS-5导弹。SS-20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达5000千米,具有灵活机动、精度高、隐蔽性高、可快速部署等特点,严重威胁了北约国家及美驻欧军事基地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安全格局。
1983年12月,作为北约对苏联部署SS-20中程弹道导弹的回应,美国宣布计划在西欧部署464枚单弹头陆基巡航导弹以及108枚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火力范围覆盖了莫斯科及其以东部分地区,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国家安全。
因此,对于美国而言,销毁苏联的中短程导弹可以降低其欧洲盟国及本国驻欧军事基地面临的安全风险。对于苏联来讲,当时其核能力除打击阿拉斯加部分地区外,无法威胁美国本土,即苏联无法凭借中短程导弹威慑美国。因而,销毁美国的中短程导弹不仅有助于苏联减少其外部威胁,还能缓解苏美两国在欧洲的核力量对比失衡。两国各有所需,这为双方愿意坐下来谈判提供了内在动力。
美苏缔约政府的核战略。决策者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决策行为和结果。《中导条约》的成功签署与双方缔约政府的核战略密不可分。
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里根政府的核战略由进攻转向防御。1981年里根就职美国总统后开始实施“抵消战略”,大幅增加对苏联的核威慑范围和力度,以巩固美国的优势地位。然而,“抵消战略”的实施未能实现美国的心愿,而是引起苏联的高度紧张,放大了美苏爆发全面核战争的风险。
1983年11月初,北约在欧洲举行代号为“AbleArcher83”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模拟了在苏联发起核打击的情况下,北约国家应如何应对。北约此举随即引起苏联恐慌,并险些先发制人,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战争一触即发。由此,里根政府意识到“抵消战略”具有强烈的进攻性,加剧了美苏关系紧张。其开始改变上任以来对苏联采取的对抗姿态,转而实施有利于维持核均势的防御性战略。
此后,里根政府出台了其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该倡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体系,使美国能够运用太空及地面武器对苏联发射的导弹进行层层拦截。里根政府的核战略由进攻转向防御为《中导条约》的成功签署发挥了积极作用。
戈尔巴乔夫政府实行“单纯防御”战略。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新思维”思想,倡导“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此思想指导下,其制定并实施“单纯防御”的核战略,提出“核战争是不能容许的,不能进行核战争”,对核军备控制采取积极的态度。为推动美苏核谈判取得进展,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7月29日宣布苏联从1985年8月6日起单方面暂停一切核试验。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所实施的外交政策及核战略,促进了美苏关系向缓和态势发展,为两国举行核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短程导弹的武器特点。中短程导弹本身的特点使其优势与风险并存。首先,中短程导弹的优点在于反应快、火力足且精度高,因而能对敌方的核反击能力形成严重打击和限制。其次,中短程导弹的技术难度相对洲际导弹较小,对单个国家而言易于生产制造,但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核军控而言控制难度大。此外,受射程限制,中短程导弹往往部署在前沿,以邻近国家为打击目标,极易引发国家间擦枪走火。
另外,中短程导弹既能发射核弹头也能发射常规弹头,美苏两国不仅用中短程导弹作为威慑手段,且准备在可能爆发的常规战争中将其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因此,相较于在核大战中才能派得上用场的洲际导弹,中短程导弹的现实风险反而更大。
《中导条约》的成功签署离不开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现实需要,是美苏两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因而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例如,条约限制对象仅为陆基中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而对空基、海基导弹并未作出限制。近年来,随着国内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美俄两国在实际履约过程中频频出现负面情绪。
美国的不满。美国防部在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出,美国将研发包括新型陆基战略导弹在内的多种类型核武器。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导条约》限制了美国核力量的发展,阻碍了美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特朗普政府宣称俄罗斯研制高超声速武器、新型陆基巡航导弹等新型力量对美构成威胁。在2018年发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美国强调了俄罗斯的核威胁,指责“俄罗斯已经展示了其使用武力改变欧洲地图的意愿”,认为“俄罗斯将美国和北约视为其实现当前地缘政治野心的主要威胁。”为应对上述威胁,美方希望摆脱条约束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核武库。
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等国家不受《中导条约》限制表示不满。特朗普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曾表示,《中导条约》严重限制美国抵御中国陆基导弹的能力,让美方在面对中国时处于弱势。此外,特朗普政府试图将中国拉入美俄核军备控制谈判,以限制我国发展核力量,削弱我国的战略能力。此外,近年来朝鲜、韩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以色列等一批国家纷纷拥有了中短程导弹,促使美国产生心理失衡。
俄罗斯的忧虑。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之前,随着国际安全形势及导弹技术发展出现新变化,俄罗斯方面也曾对《中导条约》表示过担忧。早在2007年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普京称《中导条约》已经“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其考虑在于:
条约的限制对象只有美俄两国,导致第三国可发展或购买陆基中短程导弹,一旦俄罗斯邻国拥有了此类导弹,将对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俄罗斯有发展中短程导弹的需求。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令俄方感到不安,加上俄罗斯在空基弹道导弹、海基弹道导弹、无人机等新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普京政府希望发展可携带战术核弹头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以此在一定程度抵消上述风险,巩固自身安全。
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违约。《中导条约》签署30余年来,美俄时常相互指责对方存在违背条约规定的行为,争议不断。
美国认为克里姆林宫部分导弹超出条约限制的射程。2008年,奥巴马政府指责俄罗斯拟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计划,认为该导弹可以轻易将射程增加到500千米以上。后因美国改变了其欧洲反导系统计划,俄方中止部署行动。2018年,美国副国务卿汤普森指责俄罗斯SSC-8陆基巡航导弹射程超出条约规定,要求俄方予以销毁,或缩短射程。2019年1月,特朗普政府认为俄罗斯9M729巡航导弹(北约称为SSC-8导弹)射程超出条约规定的500千米限制,且该型导弹有意威胁北约在欧洲的基础设施。随后,美方宣布若俄罗斯不销毁9M729型导弹,美国将开启退出《中导条约》的进程。
而俄罗斯对美国的指责主要有:第一,美国用于测试导弹防御系统的弹道靶弹是从民兵2洲际导弹发展而来,安装战斗部位后即可成为中程弹道导弹;第二,美国装备的死神等攻击性无人飞行器的飞行距离相当于中程导弹射程,应被视为陆基巡航导弹;第三,美国部署在罗马尼亚的海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能从地面发射巡航导弹;第四,美国部署在罗马尼亚和波兰的使用SM-3导弹的发射装置,能够发射战斧式海基巡航导弹,属于中程导弹。
美国加紧更新现有核武器。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奉行“美国优先”理念,试图建立全方位的竞争优势,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无疑是在为自己发展核武器松绑,主要目的在于升级美国的核武器,扩展核打击手段,从而提升对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核威慑能力。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19年5月8日发表评论称,《中导条约》失效后,美国将发展射程更远、攻击能力更强的新型战术弹道导弹以取代当前装备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从而提升陆军部队的打击范围和威慑能力。
2019 年8月2日条约失效以来,美军频频试射陆基巡航导弹和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并试图为中远程导弹安装低当量核弹头。2019年8月19日,美国防部宣布美军已于昨日对一种新型导弹进行了测试。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透露,美方此次测试的是经改进的陆基式海军战斧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可在飞行超过500千米后精确击中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该型导弹在过去30余年被《中导条约》所禁止。同年12月12日,美国进行了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试射活动。2020年2月4日,美海军在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上配备爆炸当量约为5000吨的W76-2低当量核弹头。2月5日,美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证实,美空军当天成功发射一枚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目前,民兵-3型导弹是美国列装的惟一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理念,大力提升美国的威慑力
此外,美积极建设导弹防御能力。2019年美国防部出台《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报告渲染了美国本土、海外军事基地及其盟友当前正在面临来自俄罗斯、中国、伊朗、朝鲜的导弹威胁。为提升自身的导弹防御能力,美国防部提出全方位防御思想,强调要增强主动拦截能力、提升抗打击能力以及先发制人打击对方导弹发射基地。
为实现全方位的导弹防御,美国防部提出以下具体建设措施:一是改进或调整现有系统,例如,美国导弹防御局将在2020年测试SM-3防空导弹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情况;二是重新安置并大量增加移动系统,例如,爱国者导弹防空系统、萨德反导系统以及配备SM-3 BIKIIA拦截弹的宙斯盾舰将在危机中迅速就位,以加强针对国土威胁的防御;三是建造新型防御系统,例如,发展高能激光技术,做到在弹道的早期阶段摧毁助推导弹;四是发展天基侦察能力和天基拦截技术。
俄罗斯大力发展核武器。《中导条约》的失效削弱了美俄战略稳定的基础,面对美国在提升核威慑方面的咄咄逼人,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大力升级本国的核能力。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2020年春季,俄罗斯戈尔什克夫元帅号新式护卫舰测试了锆石前景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具有高超声速以及面对反导系统的耐攻击力,且具备巨大的攻击潜力。俄罗斯计划在哈士奇级核潜艇、115型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949A型伊尔库茨克号多目标核潜艇上均列装这种最新式高超声速武器。
美俄退出条约
此外,俄罗斯将部署新一代RS-28萨尔玛特洲际弹道导弹进入战备执勤,替代R-36M部队长官洲际导弹。首批萨尔玛特将于2021年列装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萨尔玛特洲际导弹可最少装备10个核弹头,每个核弹头功率为800千吨当量,且各自带有独立的制导系统。
欧洲核军备或将升级。20世纪80年代,为夺取在欧洲的战略优势,美俄两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中程导弹,极大地加剧了欧洲局势的不稳定,增加了欧洲爆发核战争的风险。《中导条约》的成功签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欧洲的紧张局势,维护了欧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条约失效后,为防止俄罗斯部署中程导弹、抵消俄罗斯对欧洲战略平衡的威胁,北约或将考虑扩建导弹防御系统或部署新的中程导弹。欧洲升级核军备的种种举动必将招致俄罗斯采取报复行动,无疑将为欧洲安全局势增加不确定性。
中东地区可能发生核军备竞赛。美俄战略平衡一旦打破,为应对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伊朗将可能成为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进而引发中东地区的核军备竞赛,涉及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
作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协议”,《中导条约》的失效对于国际军控体系而言无疑是极大损失,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作为“全球战略稳定三大支柱”的《反导条约》《中导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目前已有两个被废除。而就在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的同时,美国指责《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存在缺陷,并扬言2021年条约到期后美方不再续签。在波诡云谲的当今世界,单边主义、冷战思维有所抬头,现行国际军控条约相继失效为未来核武器的发展态势以及美俄、美中等大国关系的走向,乃至全球战略平衡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