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9-17 13:39王童雨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0期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数字经济

摘要:目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发展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政策,安徽省数字经济处于一个积极发展的状态中,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数字经济也存在总量少、GDP占比小、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继续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加大对政策扶持力度,对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安徽省经济;现状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7;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16-02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数字经济就迈开了其发展的步伐,经过70多年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1]。数字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至今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从最初的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到后来的涵盖通信技术及设施,再到信息数字化与相应的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其定义也不断更新[2]。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的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3]。

数字经济是带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数字经济不仅能对经济总量有贡献,更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数字经济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数字中国。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5%,规模达到27.2万亿元[4]。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政府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2018年10月印发了《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大力培育数字竞技平台、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数字+”社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信息基础建设、加强人才智力保障、加强财税支持和要素保障、统筹组织实施十项政策,助力数字经济在安徽的发展。在政策的导向下,安徽省数字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本文研究了数字经济在安徽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安徽省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的措施,为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1.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自2009年以来,安徽省不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5],如图1所示,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比例从2009年的14.86%下降到7.86%,第二产业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形曲线,第三产业占比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先下降后商城呈U形曲线。三大产业的变化说明安徽省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安徽正式进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江浙沪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市场的开放,给安徽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尽管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中农副食品加工、生产业,电能、热能生产和供应链业,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业等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而其他工业行业的产值比重较小[6]。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原材料、人力资源价格相对较低,加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后,安徽省极有可能成为传统的、无科技含量的原材料生产方,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发展数字经济,利用其实现换道超车则显得尤为重要。

2.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现在的全球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创新贯穿着安徽省的发展[7]。改革开放以后到1992年,安徽省全面恢复科研工作,并将科学发展重心转移到为经济发展服务;1992年到2005年,安徽省提出科教兴皖战略,并决定将合肥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06年以来,安徽省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一批鼓励自主创新政策[8]。得益于深厚的科学储备与产业基础、利好的政府政策,数字经济在安徽省得到长足发展。

2019年,安徽省GDP为371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7%,占比40.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如图2所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都有相当规模的增长。

2019年,安徽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项目218项,其中,如表所示,安徽省有多家企事业单位入选国家级数字经济项目。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了以科大讯飞、京东方为代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数字经济发展态势。数字经济对安徽省GDP的贡献也不断增高。

3.数字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辅助作用

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以贵州省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在5年里发展成了“中国数谷”。2018年,贵州省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5.5%,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5%和75.8%,大数据成为支撑贵州全省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加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被进一步拉大,重新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地等挑战。发展数字经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安徽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保持发展活力,取得更快的發展速度有重要辅助作用。

二、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安徽省的数字经济发展呈欣欣向荣的态势,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安徽省数字经济总量少、GDP占比小,2018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全国各省市做了一次综合排名。在数字经济总量上,安徽省排名全国第14位;在数字经济增速上,安徽省位居全国第8位。同年,在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发展研究白皮书》中,安徽省合肥市排名第15位。长三角一体化其他省市的数字经济总量远超安徽,其中上海排名全国第2位,江苏在省级排名中排名第2位,浙江在省级排名中名列第4位。数字经济在GDP的占比中,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占48.9%,37.8%和36.5%,而安徽仅占26.2%。这说明,尽管安徽省数字经济在不断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其他省市比,仍然在总量和占比上处于劣势。

除了总量少、GDP占比小之外,数字经济发展在安徽省内严重不均是另一个显著的问题。受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合肥、芜湖、蚌埠等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合肥为例,2017年,合肥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5.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9%,聚集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显示、装备制造、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淮北、池州等地数字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建议

1.深化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

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构建具有数字经济特点又被传统经济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服务平台,促进信息通信新技术在企业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实践。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服务业、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出台针对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细化鼓励措施;出台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同时向安徽省内大中小学推行数字经济相关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数字素养;打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壁垒,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让科研更好地为数字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7,(04):32~40+157.

[2]胡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网信军民融合,2018,(06):18~22.

[3]赵义怀.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思路及举措建议[J].科学发展,2020,(04):79~88.

[4]左越,窦克勤,李君,等.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8):237~242+244.

[5]谢倩倩,李自强.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路径研究[J].营销界,2019,(34):185~186.

[6]黄基伟.安徽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基于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06):57~62.

[7]沙其富,汪源浩,任媛媛.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30(05):117~122.

[8]刘赞扬,刘晶晶.安徽省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演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05):506~510.

作者简介:

王童雨,供职于安徽新华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现状与问题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问题研究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
大数据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