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目前,我国“不但需求不同层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更需要大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1]而且,“外语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也充分显现出来。不同部门和行业需要有专攻的外语人才。”[1]教育部颁发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国家中长期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需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本文在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绍杰(2015)在总结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时指出,改革开放后,外语人才培养由过去的单一“工具型”向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英语专业由过去的英语语言文学衍生出“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新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人才。穆从军(2002)指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合理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结构[2]10-13。李伯和(2013)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同时掌握外语专业和另一专业的人才。他们不仅掌握外语专业人才必备的外语技能与“被载体”(注释: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被载体如语言学、文学等)相关知识,而且还具备另一专业知识或技能[3]198-201。董晓波(2019)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机械地“拼盘”,而是要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促成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要体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深度融合,实现外语和政治、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4]。
由此本文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即为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技能和系统的外语学科知识,同时将外语与另一专业知识(指跨学科专业知识,本文统称为“另一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才。这类人才首先须突出其外语专业特色。其次,须具备另一专业知识。最后,必须是将外语与另一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即需要具备运用外语技能去理解、表达另一专业知识,达到“应用”的目的。对我国高校而言,实现前两项目标并不难,但是,要实现第三项目标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目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
每个国家都有其优势产业,这影响着其对外投资的领域。如美国在2008年以后对华投资主要在消费电子产品、机械等领域的制造业[5]。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设备及汽车产业等制造业[6]。2008至2015年,韩国对华投资仍以制造业为主,其中IT产业和汽车产业占55%[7]。由于各国对华投资领域的不同,其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必定有所不不同,除了需求懂商务贸易、法律、管理等文科类知识的外语人才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生产制造相关理科类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结合的传统型外语人才。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被逐渐采纳和实践。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代表的商务英语异军突起,已成为与英语专业并驾齐驱的另一外语专业。除此之外,还兴起了翻译专业,也出现了将外语与经贸、金融、法律、管理、传媒等学科复合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却鲜见将外语与制造业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导致市场上此类外语人才稀缺,根本不能满足各对华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
如汽车产业是日本对华投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在华南地区,丰田、本田、日产几大世界知名大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投资形成了一大产业链,也带来了大量外语+汽车生产制造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需求。然而在该地区的众多高校中,却没有一所学校培养这类外语人才,导致市场上此类人才严重缺乏,翻译公司甚至需要向成功介绍此类日语人才的人发放介绍费。另一方面,该地区也存在部分高校培养的日语人才就业质量低、工作与专业不挂钩的现象。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大部分日语人才缺乏汽车生产制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词汇积累,使得他们毕业后不能立马为企业所用。
王鸣阳、刘华杰两位科技翻译前辈曾同时在《中华读书报》中发表文章表示,当前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物90%以上存在翻译问题[8]。范武邱2012指出:“对于一个具有语言潜质的外语人才来说,科技术语和科技知识是制约他更好地从事科技翻译的瓶颈。”[9]虽然两位前辈是单纯从科技翻译的角度阐述观点,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具备制造业等理科类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的匮乏。然而,我国高校目前除了仍旧偏重于培养传统外语人才外,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也只重视外语与人文科学类专业——尤其是与商务相结合的外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各母语语种国家的对华投资产业特点及相关涉外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结果导致培养的外语人才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上所述,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复合不是简单的外语+另一专业知识,而是要很好地运用外语技能进行另一专业知识领域的相关交流与工作。外语与另一专业知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达到完全的渗透、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也非部分地融合。要达到此效果,对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目前都难达到相应要求。
1.复合型外语教师欠缺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10]要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教师仅拥有外语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有语言与另一专业知识融合式教学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大部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多数是外语与文学或翻译、语言学结合的传统外语人才。且科研压力大,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真正能够达到将外语与其他专业知识有效融合、能有效地运用外语去教授另一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现学现教。
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为例,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委托湖南大学课题组对全国商务英语师资状况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教龄短,博士学位教师少,教授职称比例低等特点。且商务英语教师本科专业方向主要是语言学(30%)、文学(23%)、商务英语(17%)、翻译(5%)和商科(7%)。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硕士专业方向以语言学(30%)、翻译(18%)、文学(17%)居多。工作时间分配方面,商务英语教师深造的时间较少,备课和上课的时间较多,教学负担沉重。作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代表的商务英语专业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其规模也已相当庞大,但是师资方面仍旧存在上述问题。其他类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自不必言。教师队伍不合格,自然难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学习另一专业知识学时有限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外语专业独自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二是通过选修、辅修制或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前者主要是通过减少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开设另一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在少数一流高校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大部分高校,这种培养模式只会导致学生外语技能及专业素质被削弱。李伯和(2019)指出:“正是由于普遍采用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目前外语专业学科属性模糊,毕业生人文素养弱,人才质量不高的现状。”[3]198-201后者则是外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有目的地选择选修课或跨学科辅修专业,使自己掌握另一专业知识。这种方式表面看似没有影响到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生也能更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另一专业知识。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只是将外语与另一专业知识进行简单的拼接,两者没有任何的交叉、融合。隔着专业词汇的屏障,学生还是无法达到短期内即用外语进行该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沟通、交流。而且,因为选修课学时有限且所学课程不系统,而辅修专业需要额外支付一定的学费,真正选择辅修专业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全面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还需要外语专业或外语学院自身的努力。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保证不削弱外语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另外一门专业知识课程,以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3.缺乏合格的“外语+另一专业知识”教材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工具,教材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师生“教”与“学”的效果。然而,除正处于发展旺盛期的商务英语外,市场上适用于培养其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另一专业知识”教材很少,甚至没有。
刘彦奎、温建平(2010)对1980-2006年中国内地出版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的整体状况调查显示,满足调查条件的45本商务英语翻译教材中有“商务”类翻译26本,“经贸”类翻译11本,法律翻译3本,旅游翻译2本,经融翻译1本,企业翻译1本,报刊经济文章翻译1本,商务、经贸类翻译教材的比例约占总数的82%。”[11]该研究指出:“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全方位、多角度展开,不仅外经贸领域需求大量既懂商务又懂翻译的专业翻译人才,旅游、金融、商法、海关、会展等很多相关涉外专业领域也亟待建立相关应用英语专业及专业教材体系,然而专业翻译教材之匮乏甚或缺失却成为这些专业发展的瓶颈[11]。”英语专业作为我国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专业,尚存在上述问题,其他外语专业可见一斑。
日语是目前我国学习人数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专业。笔者以日语图书为调查对象,在全国知名的大型购书网站——当当网上以“图书——外语——日语——行业日语”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出30页,1749件商品。然后随机选取其中10页、共591个商品(除去《日文书刊目录》共5个商品及《手绘日语》共4个商品)进行统计,商务以外的其他行业图书数量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日语+另一专业知识”的书籍中,商务方面的书籍占了绝大多数。其他行业相关的书籍不仅出现频率低,且版本数量非常有限。这也说明我国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存在“商务”类复合型外语人才一枝独大的情况。
其次,统计结果显示:上述图书的出版社五花八门,其中由外研社出版的书籍只有3种,图书质量不能保证;而且同一行业知识相关的系列教材几乎没有。
表1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想要培养商务外语人才以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在教材选择方面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因为“商务”以外的复合型外语教师的缺失,也导致编著此类外语教材难度很大。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可分为三个阶段:外语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复合性能力培养阶段、实习及联系工作阶段[2]10-13。有限的学时内,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外语素养,突出外语专业性,又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工具将另一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商务外语人才一枝独大,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复合型外语人才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薄弱,人才缺乏;教材种类少、质量不高。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考核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举措,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尤其是商务外语人才之外的其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几乎没有。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商务外语人才之外的其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实证研究。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类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