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南阳473012)
进展性胃癌指癌组织已浸润至黏膜下层, 到达肌层或穿透肌层至浆膜, 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但手术易造成胃储备能力衰弱或丧失, 损害营养摄取功能, 加之手术创伤增加营养消耗, 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恶性循环, 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1]。 因此, 如何提高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 改善营养状态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鉴于此, 本研究选取进展性胃癌患者80 例, 探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进展性胃癌患者80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 观察组男22 例, 女18 例; 年龄31~86 岁, 平均年龄 (56.36 ± 9.97) 岁。 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 年龄29~84 岁, 平均年龄 (55.27 ± 10.01) 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经病理证实为进展性胃癌; 符合相关手术指征, 均行手术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先天性免疫缺陷; 全身感染性疾病; 其他恶性肿瘤; 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
1.3 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择期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给予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行常规营养护理管理。 术后第2 d 给予空肠营养管盐水200~300 mL, 若耐受, 则增加营养液200 mL, 维持剂量若未出现任何不适, 营养液增加至1 000~2 000 mL/d, 滴速200~300 mL/h, 且每日补充复方氨基酸、 脂肪乳剂、 葡萄糖、 微量元素等, 期间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增减剂量。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 护理人员梳理肠内营养护理相关内容, 全面评估分析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低下、 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后, 采取以下护理措施进行营养护理: ①健康管理: 制定以营养支持意义、 方法、 药物类型、 不良反应为主要内容的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标准健康手册, 并一对一根据手册内容介绍营养支持重要性。 ②体位管理: 强化体位指导, 准确测量床头高度, 注重患者舒适度的同时确保床头高度在30°~45°。 ③温度管理: 根据人体胃肠道温度, 输入肠内营养液时辅助加热器, 液体维持温度为37 ℃左右; 定时变换输液管加热位置, 以免出现软化。 ④营养液速度及浓度管理: 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及时调整营养液输入速度及浓度, 如瑞素、 瑞代等肠内营养乳剂, 浓度高、 初始流速慢则易发生堵塞, 此时需稀释降低浓度, 速度以无恶心、 腹胀为宜, 期间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反流。 ⑤记录管理: 每日填写营养支持护理记录单, 包括起止时间、 输入量、 输入速度、 症状变化等。 ⑥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护士长质控1 次/d, 高级责任护士质控2次/d, 初级责任护士巡查自检, 干预至患者可进食。
1.4 观察指标①营养状况: 于干预前后采集患者晨肘静脉血3 mL, 高速离心取血清,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转铁蛋白 (TRF)、 前白蛋白 (PA)水平, 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质量、 腰围。 ②免疫指标:采集外周血2 mL,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指标CD3+、 CD4+、CD8+水平, 并计算CD4+/CD8+。 ③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腹胀、 反流致误吸、 恶心呕吐。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2检验; 检验标准α =0.05。
2.1 营养状况干预前, 两组的血清TRF、 PA 水平、 体质量、腰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干预后, 两组的血清TRF、PA 水平、 体质量、 腰围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血清TRF、PA 水平、 体质量、 腰围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营养状况比较 (±s)
表1 两组的营养状况比较 (±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TRF (g/L) PA (mg/L) 体质量(kg) 腰围(cm)干预前 观察组 40 1.70±0.48 177.12±19.69 51.20±7.82 78.24±8.12对照组 40 1.75±0.51 170.58±18.67 51.09±6.53 77.36±8.04 t 0.452 1.524 0.068 0.487 P 0.653 0.132 0.946 0.628干预后 观察组 40 2.54±0.68* 320.11±30.57* 59.97±7.32* 84.45±6.24*对照组 40 2.10±0.56* 261.23±27.65* 56.15±6.11* 81.22±7.92*t 3.159 9.034 2.534 2.026 P 0.002 0.000 0.013 0.046
2.2 免疫指标干预前, 两组的CD3+、 CD4+、 CD4+/CD8+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干预后, 两组的CD3+、 CD4+、CD4+/CD8+水平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CD3+、 CD4+、 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免疫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的免疫指标比较 (±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CD3+(%)CD4+(%)CD4+/CD8+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42.69±9.87 63.10±11.58* 31.11±5.47 48.56±7.11* 1.60±0.46 2.04±0.42*对照组 40 43.11±10.01 55.32±10.98* 31.87±5.21 42.50±6.88* 1.48±0.40 1.70±0.44*t 0.189 3.083 0.636 3.874 1.245 3.535 P 0.851 0.003 0.526 0.000 0.217 0.001
2.3 并发症观察组腹胀1 例, 反流致误吸1 例, 恶心呕吐1例; 对照组腹胀3 例, 反流致误吸4 例, 恶心呕吐4 例。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3/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 (11/40), 有统计学差异 (χ2=5.541,P=0.019)。
目前,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胃癌术后应用最为广泛的营养支持方案, 取得良好效果, 但存在返流、 腹胀、 误吸等多种风险, 需采取一定的营养管理措施提高营养支持效果[2]。 相关研究[3-5]表明,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可通过多结构管理提高早期营养支持效果, 增强营养支持安全性。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通过健康管理、 体位管理、 温度管理、 营养液速度及浓度管理、 记录管理、 质量管理等模块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进行护理管理, 具有多版块、 多结构、 全面性、 针对性等优势[6],可有效提高营养支持效果, 降低营养支持风险。
本研究将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进展性胃癌患者术后, 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TRF、 PA 水平及体质量、 腰围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功能。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进展性胃癌术后患者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根据各个护理版块对肠内营养护理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梳理, 对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全面评估, 并将系统、 全面的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替代传统死板、 单一的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最终达到提升营养支持效果、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机体快速恢复等目的[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的CD3+、 CD4+、 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可见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可显著提高进展性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进展性胃癌患者术后,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