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
(信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信阳464000)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致残率、 致死率较高, 且存活患者多遗留肢体、 语言障碍等症状, 对其危害极大[1]。 以往临床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该术式虽然可清除血肿组织, 但因创口较大, 出血量较多, 不利于患者预后[2]。 近年来, 微创技术不断发展,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术式, 不仅可减轻手术创伤性, 还可有效清除血肿组织, 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3]。 鉴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观察组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43~78 岁, 平均年龄 (53.28± 5.86) 岁; 出血位置: 脑叶内15 例, 脑室内13 例, 基底节27 例。 对照组男30 例, 女25 例; 年龄44~78 岁, 平均年龄(53.24 ± 5.81) 岁; 出血位置: 脑叶内14 例, 脑室内15 例,基底节26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经CT、 MRI 等影像学检查及血尿常规、 实验室等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 ②术前1 个月未行激素、 免疫制剂或抗感染等治疗; ③无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排除标准: ①脑动脉瘤破裂、 外伤性血肿、 血管畸形等导致脑出血; 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③合并恶性肿瘤; ④存在认知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开颅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 经CT 检查,定位出血点, 予以全麻, 做好消毒、 铺巾等术前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 头颅偏向非手术侧, 尽量避开皮层重要血管及功能区, 作一长约5~6 cm 直切口, 切开头皮及帽状腱膜后, 使用电钻钻孔并用铣刀形成约4 cm 直径的骨窗, 切开硬脑膜行悬吊及固定后, 采用一次性脑穿刺针穿刺至血肿部位, 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 抽取部分血肿组织后, 将皮层切开经穿刺道分离直至血肿腔, 用生理盐水充分清洗, 采用双极电凝严密止血,确认止血彻底后置引流管 (术后3 d 左右拔除), 缝合硬膜后利用连接片将颅骨复位并固定, 缝合帽状腱膜及头皮, 术后进行健康指导、 锻炼及其他康复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术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 利用CT 定位确定血肿中心并设置为手术靶点, 计算穿刺深度, 采用锥颅装置将颅骨及硬脑膜锥开后, 置引流管至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后, 小心抽取30%~40%的血肿量, 通畅后向引流管内注入5 U 尿激酶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国药准字H44020647) 与5 mL 生理盐水混合溶液, 逐步循环清洗病灶, 操作完成后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 消毒包扎术区, 术后根据CT 复查结果,可再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促进血肿溶解引流。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住院时间。 ②对比两组的术后血肿清除率, 并于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检查量表 (NIHSS)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 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相关手术指标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 (mL) 手术时间 (h) 住院时间 (d)观察组 55 52.67±6.87 1.69±0.43 14.56±2.51对照组 55 215.52±32.41 2.84±0.58 20.18±3.34 t 36.454 11.812 9.976 P 0.000 0.000 0.000
2.2 血肿清除率与神经功能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96.36%(53/55), 高于对照组的78.18% (43/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5,P=0.004)。 治疗前, 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 个月后, 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 t P观察组 55 37.27±4.12 12.43±2.03 40.109 0.000对照组 55 37.56±4.21 17.56±2.58 30.039 0.000 t 0.365 11.589 P 0.716 0.000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 长期高血压状态可诱发诸多并发症, 其中脑出血是临床最为严重、 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4]。 目前, 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该病。 开颅骨窗血肿清除术是以往常用的术式, 虽然可快速清除脑内血肿, 但由于手术切口及骨窗较大,手术时间较长, 延长了脑组织暴露时间, 加之手术暴露面积较大, 易使脑神经、 脑血管发生应激反应, 损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 增加了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可导致局部发生炎性反应, 损伤神经组织, 加重脑水肿, 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 再出血, 不利于术后康复[5]。 随着微创理念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微创术式逐渐广泛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术式, 具有创伤较小、 并发症较少、 操作简单等优点, 可有效帮助患者清除脑内血肿, 保护神经功能[6]。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术前通过CT 进行精准定位, 术中采用穿刺方式, 有效减少术中创伤与术中出血量, 减轻对血肿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 不仅可及时解除血肿及坏死组织的压迫, 还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有效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 且手术时间短, 可避免脑组织长时间、 大面积暴露, 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 血肿清除率较高, 治疗后的NIHSS 评分较低, 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可有效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改善其神经功能, 提高血肿清除率, 有助于患者转归。
综上所述,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血肿清除率,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