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常态化下猪场如何生产

2020-09-17 09:02:14王道坤山东省沂水县职业学校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养猪场猪群猪瘟

文│王道坤(山东省沂水县职业学校)

自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病例后,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养猪业损失较大。根据病原特点和欧洲国家防控“非瘟”的经验,要彻底净化猪群,可能需要20年到30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非瘟”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常态化,养猪场与“非瘟”的博弈,也一定会是一场非常考验意志和力量的持久战。养猪场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将“非瘟”病毒拒之于大门之外。

一、人员管理制度化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动人员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防控非洲猪瘟,首要的措施是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对场内外有关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

多起疫情案例表明,外来人员是携带病毒、传播非洲猪瘟的“元凶”。外来人员包括场外兽医、配种员、猪市经纪人、保险公司理赔员等。这些人员经常出入各处养猪场,与潜伏期猪群接触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况且有些人员没有防疫意识和消毒观念,缺乏警惕性。非洲猪瘟病毒广泛存在于病死猪体内,血液、体液、器官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鞋子、工具以及车辆很容易沾染。因此,非洲猪瘟病毒虽不感染人,但却会随人员流动造成扩散和传播。

养猪场必须确立长效化管理机制,确保所有人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执行生物安全措施。要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场区,确需进入的,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包括沐浴、更衣、浸泡消毒、紫外线照射等,不放松每一个环节。养猪场内部也要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之间的人员接触。需要注意的是,外出回来的饲养人员,必须严格消毒并隔离1~2天后,才能回到生产岗位。

二、清洗消毒严格化

非洲猪瘟病毒是已知病毒家族中的“大个头”, 病毒颗粒直径达260纳米,具有5层结构,能耐低温、耐潮湿、耐酸碱,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有极强的体外生存能力。非洲猪瘟病毒在pH 3.9~11.5的环境中均可以存活,在冻肉中可以存活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热带猪圈内的非洲猪瘟病毒至少能存活两周,土壤中的非洲猪瘟病毒在23℃条件下经过120天仍然存活。即便如此,非洲猪瘟病毒仍然有弱点,如对高热比较敏感,55℃(30分钟)或者60℃(10分钟)均可以灭活;0.25%福尔马林48小时、2%氢氧化钠24小时也能灭活。非洲猪瘟病毒属于囊膜病毒,其囊膜是脂类物质,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防控非洲猪瘟,必须选对消毒剂。除脂溶性消毒剂外,氢氧化钠、次氯酸盐、福尔马林、邻苯基苯酚分别作用30分钟,均可使病毒失活。2019年8月2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了一份针对非洲猪瘟的消毒剂选择方案,养猪场应将其作为重要参考。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使用范围广,可用于消毒池、脚踏池、道路、建筑物、圈栏、木质结构、水泥表面、地面等处,但腐蚀性较强,该方案在备注中特别说明,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消毒剂,可采用1%的工作浓度。

消毒效果与清洁程度和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密切相关,表面越清洁、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为有效延长作用时间,建议使用泡沫型清洁消毒剂。此类消毒剂经发泡装置转化为气相泡沫形式,通过润湿、乳化、渗透、混悬、反凝絮、分散及增溶等一系列方式发挥作用,附着或挂壁时间可以达到10~30分钟,适合光滑表面、不规则表面、垂直表面、顶面、松软表面、管状缝隙等,能有效祛除待清洁消毒表面的油脂、蛋白质、污垢、生物膜,省时、省力、节水、无死角,同时达到清洁与消毒的目的。

三、饲料饮水安全化

非洲猪瘟病毒广泛存在于病死猪体内,包括骨髓和血液。同时,非洲猪瘟病毒传入猪场后的潜伏时间较长,猪群通常在4~21天后才陆续出现症状。期间屠宰的生猪,同样携带大量病毒。出于饲料安全的考虑,养猪场禁止使用猪源性血粉、肉骨粉等饲料原料,而从动物福利和生物伦理的角度看,也不适宜给猪群饲喂猪源性血粉、肉骨粉等饲料。非洲猪瘟病毒不耐热,将原料加热到60℃保持30分钟,或者加热到80~90℃保持3分钟以上,均可以有效杀灭病毒。自配料养猪场的原料多无来源追溯,也没有用前检测条件,感染风险较大。在不保证饲料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将新购饲料原料保存一段时间,在干燥的隔离库房放置时间应达到45天以上。

霉菌是猪群的“隐形杀手”,是发生疫病的“导火索”。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对猪体组织器官产生广泛的损害,严重影响猪群健康水平,导致免疫功能大幅下降;而有霉菌的饲料,可导致饲料中维生素、氨基酸、能量等营养成分有较大损失,对猪群的健康有不利影响,也会增加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的概率。陈化粮和发霉的饲料中往往含有大量霉菌毒素,必须严格禁止用于猪饲料。同时,饲喂泔水(餐厨剩余物)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必须禁止使用泔水饲喂生猪。

国外研究表明,猪群通过饮水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所需要的剂量非常小。也就是说,饮水很容易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养猪场的饮水消毒非常重要,消除疫情后实施复养的养猪场更需重视。自备水源的养猪场,水井和蓄水池可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一般每周1次,有条件的可定期对水源进行病原检测。采用外接水源的养猪场,可在水线上安装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及二氧化氯发生器,同时也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病原检测。在饮水中添加酸化剂(如赛可新),可使病毒失活,能有效预防非洲猪瘟。

四、环境管控细致化

根据场内建筑布局、功能特点及洁净程度,养猪场要做好脏区与净区的划分,各区域之间留有缓冲地带和阻止设施,人员、用具、物品及猪群等,均应严格遵循从净区向脏区的单向流动方式,若需要从脏区向净区逆向流动,必须经过隔离、消毒等程序。

大型养猪场往往采用大空间、高密度养殖,此种方式非常不利于疫病防控,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全军覆没。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形势下,养猪场(尤其是中小型养猪场)应尽量将管理单元最小化,以化解疫病风险。不同单元之间垒砌高墙,或者采用钉隔板的方法,将大空间阻隔成小单元,可有利于机械性阻挡病毒传播。大型养猪场可以前置消毒环节,在场外1~3千米处建立功能完备的洗消中心,进入养猪场的车辆和外来人员,必须在此严格消毒。

非洲猪瘟病毒有怕干不怕湿的特性,保持舍内空气干燥,不利于病毒的存活和繁殖。因此,要增加猪舍内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密闭式猪舍要注意增加通风量,必要时可在地面铺洒生石灰,以除去舍内水汽。带猪空气消毒较为重要,但消毒过频会损害猪群呼吸道黏膜,且喷雾消毒明显增加猪舍空气湿度,在选择好消毒药物的前提下,可适当控制带猪空气消毒次数,一般每周1~2次即可。

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较少,主要是猪、野猪、豪猪,但吸血寄生虫猪虱、软蜱(隐嘴蜱、钝缘蜱),曾被证明能携带病毒,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软蜱存活时间长达5~6年,非洲猪瘟病毒在钝缘蜱体内可存活5年之久。养猪场除选用辛硫磷、氰戊菊酯、双甲脒等药物杀灭猪虱、软蜱外,还可采用钉纱窗、点蚊香等方式,将吸血昆虫阻挡在猪舍外。此外,一些小动物如老鼠、飞鸟等,也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危险因素。因此,养猪场要高度重视场内灭鼠,用铁丝网封罩外部通道,如泄洪口、下水道口、排粪口等,阻止老鼠及其他小动物进入养猪场。同时,养猪场周围要设置防鸟网,杜绝飞鸟进入养猪场。

五、猪群体质优良化

截至目前,防治非洲猪瘟还没有可靠的疫苗,对非洲猪瘟病毒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所有应对策略重在被动预防。相对来说,增强猪群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则是较为主动的预防措施。

提高生猪机体抵抗力的方法有很多,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但副作用较大,药物残留较高。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生猪养殖抗菌药物减量使用、实施促生长抗菌药物退出计划,抗菌药物在饲料中的使用将受到限制。然而绿色、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饲料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β-葡聚糖酶等制剂)、中草药制剂(如黄芪、党参、紫雏菊、杜仲、甘草等草药或提取物)、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同时在关键时期配合使用生物制剂(如肌内注射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能调整肠道内部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酶制剂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微生态制剂和酶制剂都能促进猪群体质优良化、提升机体免疫力。添加在猪饲料中,能降低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但必须尽早使用、长期应用,尤其是在哺乳阶段添加使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更好。

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场外调猪,是提升效益、避免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养猪场需要合理调节生产节奏,促进猪群抗病性能优良化。母猪频密繁殖,母猪始终处于妊娠、产仔、哺乳的连环周期之中,得不到必要的休养生息,常常导致气血亏损,抵抗力大幅下降;仔猪超早期断奶,让仔猪过早失去母乳的滋养和母猪的保护,心理上恐惧,生理上不适应,免疫力无法同步跟进。按照猪的生理规律调节饲养管理制度,同时给母猪补血益气,让仔猪强身健体,不但有利于恢复机体的生理平衡,还能有效提升抗病性能,从免疫机制上降低疫病风险。

猜你喜欢
养猪场猪群猪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26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6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