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大学里最“落寞”的一群人

2020-09-17 08:50本刊
记者观察 2020年22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人员

2019年,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国人更清醒地意识到科技创新对本国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全国23所“双一流”高校齐聚广州接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颁发的“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牌子似是意味深长。高校作为知识最密集、人才最集中、互动交流最频繁的场所往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中国也不例外。

然而,高校科研人员期盼已久的春天真的要到来了吗?毕竟,准入门槛高、做出成果难,普遍待遇和条件却与工作难度和价值极不匹配,向来被看做是科研行业的致命痛点。普通的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新兴青年学者们,在外人看来过着光鲜的生活,实则有着自己才知道的难处和困境。

科研真的能致富吗?

高校科研人员的辛苦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在广大的高校普通科研人员群体中,像硕博生和青年教师们都各有各的难。普遍来说,大部分硕博生的日常基本就是上课、开会、查阅文献、做实验、写文章,学习生活枯燥又辛苦。然而学习之外,各种繁琐的打杂和出力也少不了。

对硕博生来说,在校的生活好不好过取决于有没有碰上一个好导师。若是运气不好,要么身陷无休止的组会和考核;要么化身为导师私人助理,忙前忙后,偶尔还得帮导师做做科研项目;要么全程只能靠自己。这么看来,读研、读博挺像做苦工的。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生活紧紧围绕着上课、带学生、发文章、做项目和繁琐的行政事务展开,在国内高校日渐普及的“非升即走”制度下,他们在聘期内达不到考核要求就得直接走人,工作压力令人难以想象。从这两个群体来看,高校科研并不是那么安逸的工作,重担在身又处处“踩雷”,对国家至关重要,可一般人进不去也干不来。

然而这么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待遇问题屡屡引发争议,已是老生常谈。科研行业的总体待遇如何?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在排名中位列第三,达到123343元。乍一看这个数据,科研人员的收入名列前茅,情况似乎比一般人想象得要好很多。但“平均工资”掩盖了两极分化的事实,而高的那一头往往并非普通科研人员的现实。

201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指出,相比过去几年,科研人员收入增加但收入满意度持续下降,33.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收入。超时工作情况也有所加剧,科研人员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影响科技工作者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低、工作忙无法照顾家庭等。需注意的是,上述数据的统计对象包含了各类型的科研工作者。细分来看,相比能够依托企业资本、专注应用投产变现的企业科研,高校科研专注于学术研究,也没有企业的资本优势,因此待遇情况一般更不具优势。领研网于2018年收集了38位科研人员的真实收入情况,总体来看,高校科研人员的待遇因身份、专业、学校、地域等情况而异。

这些例子中,博士生的收入在1000-5000元之间,福利奖金并非各校皆有;硕士生的补助在几百块到千余出头,与学费相比杯水车薪。青年教师的底薪总体不高,工资在3000-7000元之间,其他绩效福利收入因校而异。对比之下,境外研究生和中外合办高校教师的待遇要显著高于国内普通高校的水平。这些高校科研人员中,有多人表示其收入不抵生活开销、学费负担重、还房贷吃力,同时工作压力非常大。

当然,高校科研也不是人人都待遇低,总有一小部分“大佬”亲身证明搞科研也能致富。很明显的是,相比广大“科研民工”,那些拥有金光闪闪的高级头衔和教职、无数奖项硕果累累的核心圈学术“大牛”,自然是站在收入金字塔顶端的那小部分人。

发顶刊、拿基金、建实验室,当资历和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待遇和资源早已不是这些科研从业者需要担心的事。就像整个社会一样,科研界也广泛存在着收入和资源分化的情况,而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但将问题简化为个人能力的差别不可取,整体环境下各种因素都在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学校背景和地域条件从一开始已经为待遇差距奠定了基础,经费充足的部属高校和“985”及“211”高校自然比地方高校和双非高校要宽裕,对科研投入得更多,师生待遇通常也更有优势。高校之间就已经拉开差距。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距可能是更加难以逾越的鸿沟,它们的天然性质和发展道路已经决定了太多。

若出身自当下备受重视的热门工科专业,或是商学院这种自带厚实家底的专业,即使不进行业来做科研,待遇相对来说依然能有很大优势,这种时候,文科师生总是自叹不如。欣欣向荣的,多是那些顺应了时代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学科;而研究成果缺乏市场价值并陷入内卷化的学科,在人力过剩、发展停滞的现实中,前途已然不明朗,还谈何提高待遇。

科研经费何去何从?

科研人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国家不是没有重视科研,反而在不断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2018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这之中又有多少落在了科研人员的劳务收入上?早在2016年,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重物轻人”的现象就已为人所诟病。缺少资金投入和完善制度这些前提条件,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就这样逐渐形成和加深。普通的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新兴青年学者们,尤其受到待遇和资源不均的困扰。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暴露出不少问题。一边是挤占挪用、虚列支出,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科研腐败”;另一边则是科研人员“鸣冤叫屈”,认为科研待遇太低,经费管理规定不科学、不合理,直接导致效率低下。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2.10%,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4.2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侵占科研经费的问题频繁出现。大量经费并未用于科研,而是流入个人腰包。

一位高校教授坦言,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花不完的,但是钱已经到手了,很少有人会退回去,花不完的部分也要想办法用掉。财务可以报销的名目都去做账报销,就会出现有的老师1个月报销30万元油费的情况。

对于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经费似乎正在成为“烫手山芋”。在纠正科研腐败问题的同时,让其他一些研究人员担心成为违规者和瓜田李下者,甚至不愿再做科研了。

上海某高校的一位老师以前每年都要负责三到四个科研项目,但近两三年来他几乎不做了。“同事中,除了职称晋升需要,一般都不做科研,这虽是块肥肉,但风险太大了。”他说,学校虽然在建章立制方面没有进展,但财务规定明显严格了,以前那些可以报销的项目现在几乎被砍光了,科研真的不好做。因此,现在学校科研发展呈断崖式下滑。

除此之外,科研经费使用的掣肘也是很多研究团队所面临的问题。一位海归青年教师在申请到一笔国际合作经费后,邀请其在国外的导师来中国学术访问,其间经历了种种折腾。网上申请去财务借支票。打印借支票凭据要找两名老师签字,买机票必须政府采购,必须买国航的航班。最后报销必须有借款单、行程单、邀请函、电子机票,但被告知还需要乘机人的登机牌。事后,青年教师感叹,简直没法做事了。

对此,学者张田勘表示,科研经费的使用有许多条条框框,严重束缚了高校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捆住了科研人员的手脚,使其不能有效、方便和简易使用科研经费。仅以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必须凭正式发票报销而言,就造成了研究人员很多困境,使他们掣肘难伸,裹脚难行。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也建言:“希望借助简政放权、释放活力的国家政策改革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对于一些使用限制和一些行政壁垒可以消除,合乎科研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的良性制度得以建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足的现状会得到改变。”

2016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以尊重科研规律的方式,来考虑和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法。其中一个被形象比喻的亮点是,“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即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这种对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的改善也可以看作是“抓大放小”的深化,把握总体原则(用量),不拘泥于细微末节。

上海某高校老师透露,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固然重要,但合法依规地获取报酬是前提。要杜绝科研领域的乱象,还得从依法治校做起。有了法律,才能让科研人员有法可依,并且在使用科研经费时需要掂量掂量哪些是违法,哪些是违规,以法规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合法依规地获取报酬,才能更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和科研动力。

同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应建立诚信和惩戒体系,追加相应责任条款,在验收评估中,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记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并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并以此培养一支积极性高、创新力强、风清气正的高校科研队伍。

Nature在其2018年的科研工作者薪资调查中,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334位科研工作者的信息。结果显示,学术界科研人员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总体都不如来自其他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另一项于2016年展开的有关科研界收入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中发现,在多个国家的高校中,精英科学家与普通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差距两极分化,且还在不断扩大;美国学术界与业界之间、不同学科内部多年来也一直存在着收入不平等现象。而低收入和缺少职业发展是导致科研人员对工作不满的两大主要因素。

在这个许多人靠网络轻松赚快钱的时代,无数心怀向往而选择了科研道路的高校科研从业者,依然在为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而烦恼焦虑。他们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关注度,他们甚至为经费掣肘,不敢申请最拿手的科研项目,他们成了大学里最“落寞”的那一群人。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人员
科研项目财务风险及费用内控探究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谈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