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一个我们,都保有而已的勇气”

2020-09-17 08:50王环环
记者观察 2020年22期
关键词:勇气生活

文 王环环

今年夏天,《三十而已》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与讨论。剧中介绍了三个出身不同、生活环境迥异的闺蜜在她们即将步入三十岁的这一年所经历与遭遇的种种:丈夫出轨、被小三、离婚……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以往生活的平静,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她们的成长。

《三十而已》从阶层、职场和婚恋等各方面向女性扔出了焦虑炸弹,而这些炸弹之所以能够炸得响亮,正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们也面临着类似的不安。也正因如此,才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对《三十而已》产生了共情。

三十岁的焦虑

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人人都面对着现代性对生命的全新诠释,认为尽快取得更多社会性资源并将其据为私有,方能实现对生命最好的利用。故而有人认为要在三十岁前后找到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找到结婚对象并组建家庭,一路积累财产、养育子女,巩固并提升社会地位,奔向更美满富足的未来……而对于女性来说,这些要求的难度又加了倍——今天的女性既要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成功,同时又必须成功地做一个女人。

因此,对现代的女性来讲,同年龄一块增长的,还有加倍的焦虑。

有网友表示,“我曾经是个很没心没肺的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心中一腔热血,只为梦想不舍昼夜,对柴米油盐毫无不关心,什么房子、车子、生儿育女的问题,在我眼里,俗不可耐。可是在步入三十岁之后,我却渐渐变了,变得对房子、车子兴味盎然,变得焦虑甚至于迷惘,有时候半夜醒来,便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什么时候能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以及万一哪天老了,干不了眼前这份工作,一无所有,又该怎么生活?越想越焦虑,就辗转反侧再难入睡了。

二十岁和三十岁,就仿佛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到三十岁后,很多二十多岁不会去思考的问题、不会面临的困境,就一一摆在面前了。”

而《三十而已》的吸引点便在于,对于现实生活的映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不论是努力实现阶层跨越、同时还要兼顾丈夫和孩子的全职中产主妇顾佳,还是已婚未育、拒绝成长的上海本地普通白领钟晓芹,还是在沪漂泊八年、野心满满的王漫妮,都对应着当下某一类都市女性的自况和自我期待。

标签下失去的自我

顾佳,几乎代表了现代都市中一个“世俗”的女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没错,顾佳的确是一个非常“世俗”的女人。跟她的“艺术家”老公许幻山不同,她的内心深处所唯一关心的,就是她们一家的柴米油盐、衣食起居。虽然后续她看起来很有事业心,敢闯敢拼,但是她的事业心和攀登欲,从本质上看,依然只是为了照顾她的家庭——混太太圈,一开始是为了儿子许子言的上学问题,之后是为了丈夫的公司订单,就连最后被骗,出发点也是为了给家里的未来创造更多的保障。换句话说,其实顾佳的事业心,从来都不是因为享受工作而工作。

她是丈夫眼中贤惠的好妻子,是儿子眼中聪慧的妈妈,是爸爸眼中孝顺的女儿……她“扮演”好了社会所赋予她的每一个角色。然而,她的生活里,看起来满满当当的,但全部都是她要去照顾的人,而不是她自己。

为了儿子可以进入更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她可以隐忍卑微,去迎合幼儿园名誉校董的妻子王太太以求得名额。剧中有一幕让人看起来十分戳心:为了讨好王太太,她将拖鞋让与王太太,而自己选择光脚走。她说,“当了妈以后,什么身材走样,情绪变坏,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

生活在不断催促着人们前行,而在这场前行的道路上,顾佳做好了“妈妈”“妻子”“女儿”,却唯独丢失了自我。

但社会的残酷便在于,即使你付出的牺牲再多,磨难并不会手下留情。几近“完美人设”的顾佳,依然无法逃离丈夫的背叛,这不禁让人感到心酸。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上海这座城市充满幻想也充满诱惑,你去火车站,去机场看看,每天有多少人来到这个城市,想要扎根,又有多少人走,一年年毕业的想要留下,一车车打工的想要留下。就像这杯水,满了总要溢出去,所以我们只能拼命的往下扎,给自己增重,才不会被挤出去。”

王漫妮是一个典型的“沪漂”,可以代表不少独自在都市里打拼的小镇女孩的缩影。

她在上海工作了八年的时间,却换不来这里的归属感。“我拥有的只是个饮水泵,让人负担不起的不只是这些东西的价格,负担不起的是带着它们一起搬家,比起房租涨价,更让人害怕的,是不停不停地搬家,是你永远都没法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

然而,即使天天过着一种累死累活的“精致穷”生活,王漫妮也不愿回老家碌碌度过轻松的一生。

人,不论什么年龄,都要有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

工作时,她拼尽全力,用最大程度的耐心去对待每个客户,即便遭遇窘境也要笑脸相迎。遇到表面看上去并不会下手购买的客户,她也会用专业的职业态度尽职对待。甚至因为怕错过客户,工作时间不敢上厕所,累到得了急性肾炎。

下班后,她在出租房吃最便宜的快餐盒饭,几乎没有任何培养业余爱好的时间和精力,还要不断应付老家父母的催婚。

而这也正是当下无数在外漂泊之人共同的心声。“一边应付着闹心事儿,一边被家人催婚催回家,一边还要假装自己过得很好,这种感受真的太熟悉了。”

之后,因为感情与工作双重受挫,在30岁生日前,王漫妮回到了家乡小镇,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份无法摆脱的剥离感。

稳定的工作、合适的结婚对象、亲切温暖的街坊邻居……回家后,王漫妮几乎“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很多人想要获得的“终极目标”。但思索过后,王漫妮知道,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之后,她毅然决然离开小镇,再度前往上海。

在离开小镇前,于伯对她所说的话正映照了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声。“所有选择漂的人,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后,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在撑起你自己的天。要是这点勇气都没有,趁早别出去,爸妈嘴里说的故乡是后路,听听也就算了。”

貌合神离的生活,一击即溃

生活中还有更多的30岁女性是钟晓芹这样的,还没有足够成熟,有点孩子气,也没想要站到金字塔顶端,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浑身上下都很平庸,甚至还很没主见,连自我都没找到,可以说是看上去毫无亮点的30岁。

结婚是因为到合适的年纪了,相亲觉得还合适,就此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婚后的生活方式,依然没有真正“独立”。每个礼拜妈妈都会有几天过来帮他们家做饭,老公一出差就继续回家当“小公主”。和老公的关系,则更像是合租的室友。日常的生活中,下班后,钟晓芹看剧,她老公玩鱼,互不叨扰。两人没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共同语言,生活里缺乏交流。

他们是很明显的有些貌合神离的一对,表面上没有太大的矛盾,但实际上呢,却早已对彼此不满。钟晓芹不满的是老公整天一门心思全扑在喂鱼上,花太少的时间来陪她;而她的丈老公陈屿也觉得她是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做饭、洗衣服都不擅长,他一出差,她就回到父母家待着。

平时积攒的矛盾随着怀孕事件突然爆发:钟晓芹想生下孩子,但是陈屿却并不想要孩子,因为陈屿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由于原生家庭的缘故,他对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好爸爸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妻子怀孕并不觉得高兴。

很难说陈屿和钟晓芹谁对谁不对,对于生不生孩子这件事,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说,他们缺少沟通,也并没有深入了解彼此。

而随着这一事件的爆发,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愿每一个我们,都保有而已的勇气”

三十岁,仿佛就是一条警戒线将人生分隔两半。二十几岁你还可以抱有幻想,仿佛三十岁了,就不能再做梦了,一切仿佛都要面对现实了。二十岁跟三十岁的区别在哪儿呢,二十岁的时候一切都是向前看的,没什么不敢拼也没什么不敢放弃,可到了三十岁呢,大家都开始着急买房子、存金子、生孩子,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统称叫做后路。

这种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好像三十而立的警钟就会在那天集体爆发,一百条退路,没有一条是向前的。一旦有了这种观念,无疑是可怕的。

《三十而已》这部剧将所有矛盾的焦点聚焦于“三十”这个点,意图打破这一“时间魔咒”,告诉人们: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应被年龄所局限。

在三十岁的这一年,生活状况迥异的三个女主分别遭遇了她们人生的不幸:被背叛、被小三、离婚,但这一场场不幸也让她们从中找到自我,获得了成长。

在遭遇老公出轨、老公因公司出事而坐牢等一系列变故后,顾佳从豪宅搬至了偏远茶山的村庄里,这一次,她找到了那个丢失已久的自己,决意从眼前的这片茶山做起,从头开始。

再度回到上海的王漫妮,在不断的拼搏中,也想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她决意出国念书,“我一直觉得只要留在上海就有无限可能,后来想想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跑道越清晰,越会束缚自己。这几个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见过的人,看过的世界都太少了,我干嘛非要着急给自己找一条路定下来呢?”

而一直未曾“断奶”的钟晓芹,也在离婚后渐渐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成长”,并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写作。冷静过后,以往的矛盾得以消解,破碎的婚姻也得到了修复。

编剧意图通过这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三十岁,也不过就是一个数字,它代表不了任何事。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之中,故事的三位主人公获得了与自己内心产生深度连接的机会,她们得以看到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发现、探索和拓展自己潜力的机会。

而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连接、发现、探索和拓展中发生的。“人生就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并没有哪个特定的数字可以决定我们奔跑的速度和停下的时刻。”

人,不论什么年龄,都要有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

正如故事的结局所期盼的那样,“愿每一个我们,都保有而已的勇气”。

猜你喜欢
勇气生活
寻找勇气
勇气
勇气
与众不同的勇气
你的勇气如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